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549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包括底盘、悬臂结构以及连接底盘与悬臂结构之间的伸缩结构,悬臂结构设置在底盘两侧,该悬臂结构包括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以及设置在槽内的悬臂,其中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相互平行,悬臂的顶端连接有立柱,该悬臂沿着槽进行伸缩运动,并带动立柱位移。采用的水平双悬臂槽设计,增加了悬臂长度,可装卸更大体积的移动房屋,也增大了悬臂与悬臂槽交叠支撑部分面积,提高了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立柱顶端连接有吊环,立柱底部设置有液压支撑脚,既可通过吊环装卸也可通过液压自动升降来装卸。

A Loading and Unloading Truck Structure for Mobile Hous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oading and unloading truck structure for mobile houses, including a chassis, a cantilever structure and a telescopic structure connecting the chassis and the cantilever structure. The cantilever structure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ssis. The cantilever structure includes the first cantilever groove and the second cantilever groove and the cantilever arranged in the groove, in which the first cantilever groove and the second cantilever groove are parallel to each other and the top of the cantilever is connected. A column is connected, and the cantilever extends along the groove and drive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lumn. The design of horizontal double cantilever groove increases the length of cantilever and can be used to load and unload larger mobile houses. It also enlarges the area of the overlapping support part between cantilever and cantilever groove, and improve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life. The top of the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a suspension ring, and the bottom of the column is equipped with a hydraulic support foot, which can be loaded and unloaded either by the suspension ring or by hydraulic automatic lif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
本技术涉及装卸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移动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移动展厅(房屋)的灵活性也显得愈加重要。目前的液压自动卸车系统为保证结构对称,均采用液压悬臂共槽的伸缩方式,即两侧液压支腿悬臂共用一个伸缩槽。又因为移动房屋宽度需要配合运输车辆的宽度(目前最宽的卡车车厢为2.35米),否则会超宽,因此支腿悬臂槽的长度不能任意增长。而此时存在的问题是:1、这种结构液压支腿伸出长度有限,自动装卸时支腿间距较小,对车辆司机技术要求比较高;2、在伸展到位时,支腿悬臂与悬臂槽交叠支撑部分面积较小,频繁及长期使用后结构风险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内容中提出的缺点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采用错位对称悬臂槽设计,增加了液压支腿的长度,可装卸更大体积的移动房屋;同时增大了支腿悬臂与悬臂槽交叠支撑部分面积,提高了该装卸车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包括底盘、悬臂结构以及连接底盘与悬臂结构之间的伸缩结构,悬臂结构设置在底盘两侧,该悬臂结构包括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以及设置在槽内的悬臂,其中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相互平行,悬臂的顶端连接有立柱,该悬臂沿着槽进行伸缩运动,并带动立柱位移。优选的,立柱顶端连接有吊环。优选的,吊环可拆卸。优选的,立柱底部连接有支撑脚。优选的,支撑脚采用液压自动伸缩。优选的,悬臂采用液压自动伸缩。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提供的采用平行双悬臂槽设计,即悬臂独立设置在平行的两个悬臂槽内,对比以往两个悬臂设置在一个槽内,增加了悬臂伸出长度,可在条件允许下装卸更大体积的移动房屋,并提供更大的装卸车空间提高安全性;同时增大了悬臂与悬臂槽交叠支撑部分面积,提高了该装卸车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2、立柱顶端连接有吊环,立柱底部设置有液压自动伸缩的支撑脚,使得该结构既可以通过吊环装卸也可以通过支撑脚伸缩来装卸,方便灵活,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应用场景。附图说明图1展示本技术移动房屋装卸车立体图;图2展示悬臂伸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展示本技术移动房屋装卸车俯视图;图4展示悬臂伸开时的俯视图;图5A展示现有技术采用悬臂共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B展示本技术采用平行双悬臂槽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盘;2-伸缩结构;3-悬臂结构;3-1-第一悬臂槽;3-2-第二悬臂槽;3-3-悬臂;3-4-立柱、3-5-吊环、3-6-支撑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进行技术方案的描述。参考图1到图5,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包括底盘1、悬臂结构3以及连接底盘与悬臂结构之间的伸缩结构2,悬臂结构设置在底盘两侧,该悬臂结构包括第一悬臂槽3-1和第二悬臂槽3-2以及设置在槽内的悬臂3-3,其中第一悬臂槽3-1和第二悬臂槽3-2相互平行,悬臂的顶端连接有立柱3-4,该悬臂通过液压控制沿着槽自动进行伸缩运动,并带动立柱位移。立柱顶部设置有可以拆卸的吊环3-5。因此适当的场景可以通过吊环来装卸移动房屋;立柱底部连接有液压自动伸缩的支撑脚3-6,通过支撑面承载,可以在适当的场景通过自动升降来完成移动房屋的装卸工作。工作原理:具体实施例1:液压自动升降装车:将运输车停靠在移动房屋周围的适当位置,通过液压控制将悬臂3-3从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伸出,通过液压控制将立柱3-4底部的支撑脚3-6伸出,向上升起将房屋抬起至高于运输车辆平板高度,此时运输车辆倒车至移动房屋下方,适当收缩支撑脚3-6至合适位置,将房屋装载在车辆平板上,将支撑脚完全降下,再将悬臂3-3缩回至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装载完成。卸车:将运输车停靠适当位置,将悬臂3-3从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伸出,将支撑脚3-6伸出至接触地面,继续升高至移动房屋高出运输车平板高度的适当位置,将车辆移出后,将支撑脚完全缩回,再将悬臂3-3缩回至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卸载完成。具体实施例2:吊环装车:将吊环3-5安装在立柱顶端,将悬臂3-3从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伸出,将吊车吊钩与吊环连接,起吊上车后,再将悬臂3-3缩回至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装载完成。卸车:将吊环3-5安装在立柱顶端,将悬臂3-3从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伸出,将吊车吊钩与吊环连接,起吊卸车后,再将悬臂3-3缩回至第一悬臂槽3-1、第二悬臂槽3-2内,卸载完成。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包括底盘(1)、悬臂结构(3)以及连接底盘与悬臂结构之间的伸缩结构(2),其特征在于:悬臂结构设置在底盘两侧,该悬臂结构包括第一悬臂槽(3‑1)和第二悬臂槽(3‑2)以及设置在槽内的悬臂(3‑3),其中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相互平行,悬臂的顶端连接有立柱(3‑4),该悬臂沿着槽进行伸缩运动,并带动立柱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包括底盘(1)、悬臂结构(3)以及连接底盘与悬臂结构之间的伸缩结构(2),其特征在于:悬臂结构设置在底盘两侧,该悬臂结构包括第一悬臂槽(3-1)和第二悬臂槽(3-2)以及设置在槽内的悬臂(3-3),其中第一悬臂槽和第二悬臂槽相互平行,悬臂的顶端连接有立柱(3-4),该悬臂沿着槽进行伸缩运动,并带动立柱位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房屋的装卸车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文俊吴明明胡荣善王翔王宇轩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堂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