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05362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开挖在地面上的基坑,基坑的内部居中铺设有路基,且基坑的内部位于路基的上部依次铺设有稳定基层和混凝土层以及高性能透水面层,基坑的两侧内壁与路基的边缘预留有间隙,间隙的内部设有导流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其承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抗冲击强度较好,其具有高透水的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能,不仅可有效防止行人滑到以及车辆发生侧滑,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使用寿命长,可有效防止因地质沉降变化或者热胀冷缩的因素导致高性能透水面层发生开裂的现象,提供的制备方法,施工步骤科学合理,施工工期短,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好。

A high performance pervious concrete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waste prepara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igh-performance pervious concrete system for building waste prepara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including foundation pit excavated on the ground, roadbed paved in the middle of the foundation pit, stable base and concrete layer and high-performance pervious surface layer lai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oundation pit in turn, and gaps are reserved between the inner walls of both sides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the edge of the roadbed. There is a diversion unit inside. The invention has good compressive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breaking elongation and impact strength, high water permeability and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event pedestrians from sliding and vehicles from side slipping, but also can greatly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traffic accidents, have long service life,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high performance permeability caused by geological settlement changes or factors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The cracking phenomenon of water surface layer provid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steps,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high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good construction qu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尤其是建筑业,各个城市高楼林立,一片繁华,但是在城市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还污染了环境,因此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很有必要。现有技术中,建筑垃圾会被制成透水混凝土系统,然而现有的建筑垃圾制备的透水混凝土系统,其承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抗冲击强度较差,不能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规定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标号C20和C30的标准要求,其次,其透水的性能和安全性能均较差,尤其在阴雨天气雨水滴落在其上部时,其上表面会积聚大量雨水,使得其上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变小,进而导致行人或者车辆与其上表面之间的静摩擦力减小,容易导致行人滑到以及车辆发生侧滑,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保证车辆的制动距离,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增加,此外,其使用寿命短,经常因地质沉降变化或者热胀冷缩的因素导致其表面发生开裂的现象,另外,现有的建筑垃圾制备的透水混凝土系统的制备方法,施工步骤不科学不合理,施工工期长,施工效率底,施工质量差,为此,提出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其承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抗冲击强度较好,能够符合《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规定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标号C20和C30的标准要求,其具有高透水的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能,尤其在阴雨天气雨水滴落在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部时,可快速渗入混凝土层和高性能透水面层的内部,然后流入导流单元的内部流走,可有效防止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积聚有雨水,使得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总保持较大的静摩擦系数,可有效增加行人或者车辆与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之间的静摩擦力,不仅可有效防止行人滑到以及车辆发生侧滑,更重要的是可有效保证车辆的制动距离,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使用寿命长,可有效防止因地质沉降变化或者热胀冷缩的因素导致高性能透水面层发生开裂的现象,提供的制备方法,施工步骤科学合理,施工工期短,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包括开挖在地面上的基坑,所述基坑的内部居中铺设有路基,且所述基坑的内部位于所述路基的上部依次铺设有稳定基层和混凝土层以及高性能透水面层,所述基坑的两侧内壁与所述路基的边缘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内部设有导流单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系统由路基、稳定基层和混凝土层以及高性能透水面层制成,不仅可以保证其承压强度,而且使得其具有高透水的性能,尤其在阴雨天气雨水滴落在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部时,可快速渗入混凝土层和高性能透水面层的内部,然后流入导流单元的内部流走,可有效防止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积聚有雨水,使得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总保持较大的静摩擦系数,可有效增加行人或者车辆与高性能透水面层的上表面之间的静摩擦力,不仅可有效防止行人滑到以及车辆发生侧滑,更重要的是可有效保证车辆的制动距离,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有效提高该系统的安全性能。进一步的,所述路基由天然土、石灰和第一建筑垃圾以及水铺设而成,所述第一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10-3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10-3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2-0.4:0.6-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路基密度大,路基的内部不易出现孔洞,凝结性能较好,天然土、石灰和第一建筑垃圾能够较好的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路基的支撑强度。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基层由第二建筑垃圾和水泥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二建筑垃圾和水泥以及水的重量配比为0.8-0.9:0.1-0.2:0.1-0.2,所述第二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3-0.5:0.5-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稳定基层在第二建筑垃圾和水泥以及水的综合作用下具备较好的支撑强度,按照上述的重量配比和不同粒度的颗粒状建筑垃圾相配合,使得稳定基层的强度能够达到的《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规定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标号为C20的要求。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层由第三建筑垃圾、水泥、减水剂和早强剂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三建筑垃圾、水泥、减水剂和早强剂以及水重量配比为0.7-0.8:0.2-0.3:0.01-0.02:0.01-0.02:0.1-0.2,所述第三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5-0.7:0.3-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混凝土层在第三建筑垃圾、水泥、减水剂和早强剂以及水的综合作用下具备较好的支撑强度,按照上述的重量配比和不同粒度的颗粒状建筑垃圾相配合,使得混凝土层的强度能够达到的《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规定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标号为C30的要求。进一步的,所述高性能透水面层由第四建筑垃圾、水泥、聚氨酯、引气剂、减水剂和增强剂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四建筑垃圾、水泥、聚氨酯、引气剂、减水剂和增强剂以及水重量配比为0.7-0.8:0.3-0.4:0.1-0.2:0.01-0.02:0.01-0.02:0.01-0.02:0.1-0.2,所述第四建筑垃圾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所述聚氨酯为1-3mm的颗粒状聚氨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高性能透水面层在第四建筑垃圾、水泥、聚氨酯、引气剂、减水剂和增强剂以及水的综合作用下具备较好的支撑强度和高透水性能,按照上述的重量配比和不同粒度的颗粒状建筑垃圾相配合,使得高性能透水面层的强度能够达到的《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规定采用的透水混凝土标号为C20和C30的要求,且保证高性能透水面层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隙,从而保证该系统的高透水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系减水剂,所述早强剂为氯化钙早强剂,所述引气剂为松香树脂类引气剂,所述增强剂为高活性氟钛物增强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水剂能够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的水量,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后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早强剂能够加速水泥水化速度,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能够有效缩短工期;引气剂能够改善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和可塑性,减少混凝土泌水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包括开挖在地面(1)上的基坑(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0)的内部居中铺设有路基(2),且所述基坑(10)的内部位于所述路基(2)的上部依次铺设有稳定基层(3)和混凝土层(4)以及高性能透水面层(5),所述基坑(10)的两侧内壁与所述路基(2)的边缘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内部设有导流单元(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包括开挖在地面(1)上的基坑(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0)的内部居中铺设有路基(2),且所述基坑(10)的内部位于所述路基(2)的上部依次铺设有稳定基层(3)和混凝土层(4)以及高性能透水面层(5),所述基坑(10)的两侧内壁与所述路基(2)的边缘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内部设有导流单元(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2)由天然土、石灰和第一建筑垃圾以及水铺设而成,所述第一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10-3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10-3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2-0.4:0.6-0.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基层(3)由第二建筑垃圾和水泥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二建筑垃圾和水泥以及水的重量配比为0.8-0.9:0.1-0.2:0.1-0.2,所述第二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3-0.5:0.5-0.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4)由第三建筑垃圾、水泥、减水剂和早强剂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三建筑垃圾、水泥、减水剂和早强剂以及水重量配比为0.7-0.8:0.2-0.3:0.01-0.02:0.01-0.02:0.1-0.2,所述第三建筑垃圾包括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且粒度小于5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和粒度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重量配比为0.5-0.7:0.3-0.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性能透水面层(5)由第四建筑垃圾、水泥、聚氨酯、引气剂、减水剂和增强剂以及水利用搅拌机搅拌混合铺设而成,且第四建筑垃圾、水泥、聚氨酯、引气剂、减水剂和增强剂以及水重量配比为0.7-0.8:0.3-0.4:0.1-0.2:0.01-0.02:0.01-0.02:0.01-0.02:0.1-0.2,所述第四建筑垃圾为5-10mm的颗粒状建筑垃圾,所述聚氨酯为1-3mm的颗粒状聚氨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减水剂为聚羧酸系减水剂,早强剂为氯化钙早强剂,引气剂为松香树脂类引气剂,增强剂为高活性氟钛物增强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单元(7)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间隙内部的U型导水槽(8)以及盖设在所述U型导水槽(8)上部的槽盖(9),所述U型导水槽(8)靠近所述路基(2)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2),若干所述第一通孔(12)均为圆形通孔,所述槽盖(9)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13),若干第二通孔(13)均为腰圆形通孔,位于最底部的所述第一通孔(12)不低于所述路基(2)的上表面,所述槽盖(9)的上表面与所述高性能透水面层(5)的上表面齐平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制备的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上位于所述导流单元(7)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斯海高路恒王宇季克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