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578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涉及DC‑DC变换器技术领域。准Z源阻抗网络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发射极与电压源U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电感L11的一端连接,第二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发射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集电极及电感L1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后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左侧的一个接线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经电感L12后与所述U1的负极连接;所述变换器可以减小电流纹波,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升降压,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
本技术涉及DC-DC变换器
,尤其涉及一种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
技术介绍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逐渐增大,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直流微网的发展日趋成熟。诸如光伏发电系统、燃料电池供电系统、锂电池储能系统等分布式发电技术,往往存在输出电压不稳定,电压特性偏软等问题,直接接入直流母线会对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上述分布式电源往往输出直流电,但输出电压值较低,需要DC/DC变换器将其升至直流母线所需电压,在需要能量双向流动的场合,单向DC/DC变换器无法直接满足要求,需多个变换器串联,增加了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而且,DC/DC变换器升压能力有限,在电压等级要求较高的场合,DC/DC变换器无法直接满足电网或设备所需电压要求,多个变换器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因器件的损坏对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可以减小电流纹波,根据需要灵活升降压且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的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发射极与电压源U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电感L11的一端连接,第二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发射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集电极以及电感L1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后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左侧的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经电感L12后与所述U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与电感L12的结点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左侧的另一个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发射极与电压源U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电感L11的一端连接,第二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的发射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2的集电极以及电感L1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后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左侧的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经电感L12后与所述U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与电感L12的结点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左侧的另一个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1的集电极以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2的发射极与电压源U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电感L21的一端连接,第二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1的发射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2的集电极以及电感L2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后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右侧的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经电感L22后与所述U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2与电感L22的结点与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右侧的另一个接线端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31-S32、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41-S42的门极所述变换器中控制模块的相应控制端分别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进行导通或截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Z源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全桥DC-DC变换模块包括绝缘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英军张哲源孙鹤旭张毅董维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