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460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冠簧端子结构包括一本体,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个卸取部;多个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与多个第二悬臂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本体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其中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其中本体的第一侧边具有一取出段,取出段平行于本体,其中所述多个卸取部形成于取出段。

Crown spring terminal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so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特别是一种用以传递高电流、高电压的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
技术介绍
冠簧端子(CrownPin)具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地用以传输大电流电力供应系统。例如被应用于电动车或电动机车的电源供应系统。现有的电动机车的充电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直接更换电池,另一类则是利用外部电力传输设备对电动车的电池进行充电。关于直接更换电池的方式,电动机车的冠簧端子需要经过多次插拔以及面临各种严苛的路况,可能接触不良或结构受损。倘若在行驶过程中断了电力连接,可能造成极大危险。现有情况的冠簧端子安装于电连接插座后,就难以取出。电动机车的电力端口通常设有多个电连接插座,多个电连接插座需要非常稳固地固定于电力端口,以致于现有维修情况,通常直接更换整组电力端口,非常不利于环保。倘若要拆卸多个电连接插座,将耗费需要维修时间,又不符时间成本。另外,关于利用外部电力传输设备对电动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有使用者不易使外部电力传输设备的电连接器与电动车上的电连接器相互插接或相互分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用以改善冠簧端子结构,可以从电连接插座的插入孔卸下冠簧端子结构,避免更换整个电连接插座。此外,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可以改善外部电力传输设备的电连接器与电动车上的电连接器相互连接或是分离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其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个卸取部;多个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悬臂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所述本体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具有一取出段,所述取出段平行于所述本体,其中所述多个卸取部形成于所述取出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连接插座,其用以提供一插头式端子插设,所述电连接插座包含一冠簧端子结构及一座体。所述冠簧端子结构包含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个卸取部;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悬臂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所述本体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具有一取出段,所述取出段平行于所述本体,其中所述多个卸取部形成于所述取出段。所述座体具有一插入孔,所述插入孔用以提供所述插头式端子插设,所述座体的内部形成有一环状容置槽,所述环状容置槽的口径大于所述插入孔的口径,所述冠簧端子结构被弯曲而对应设置于所述环状容置槽中;当所述冠簧端子结构被弯曲而设置于所述环状容置槽中时,所述冠簧端子结构的侧边对应抵顶形成所述环状容置槽的侧壁,而形成所述环状容置槽的侧壁对应限制所述冠簧端子结构于所述座体的活动范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可以在于: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及电连接插座可以改善冠簧端子结构,得以从电连接插座的插入孔卸下冠簧端子结构,避免更换整个电连接插座,节省维修成本,符合环保趋势趋。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未卷曲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卷曲后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连接插座的示意图。图7为插头式端子插入两个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未卷曲)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电连接插座取出冠簧端子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技术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亦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主张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106216440的优先权,申请日于2017年11月06日。请参阅图1及图5,图1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在摊平状态下未卷曲的料带示意图,图5为卷曲后的示意图。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1包括本体10,本体10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11、多个第二悬臂12、及多个卸取部13。多个第一悬臂11的延伸方向与多个第二悬臂12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本体10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10a及第二侧边10b、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10c及第四侧边10d。第一侧边10a及第二侧边10b大致垂直于多个悬臂,第三侧边10c及第四侧边10d大致平行于多个悬臂。其中本实施例的卸取部13的数量较佳为三个,两个卸取部13分别靠近本体10的第三侧边10c及第四侧边10d。另一个卸取部13大致位于本体10的中间,并且靠近第一侧边10a。当卷曲完成冠簧端子结构1后,靠近本体10的第三侧边10c及第四侧边10d的两个卸取部13位于隔缝g的两侧。本实施例此种安排的优点在于,当要卸取冠簧端子结构1时,先是施加紧缩的力量,然后施加向外拔出的力量。紧缩力量的施力点较佳是靠近本体10的第三侧边10c及第四侧边10d,以缩小冠簧端子结构1的外径;向外拔出的施力点,较佳是靠近第一侧边10a。本实施例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施力点可以较平稳地施力于冠簧端子结构1。关于卸取部13的细节介绍如下,在本实施例,本体10的第一侧边10a及第二侧边10b分别具有一取出段S1及一底段S2,取出段S1及一底段S2平行于本体10。其中取出段S1沿着垂直于第一侧边10a的长度大于底段S2沿着垂直于第二侧边10b的长度。每一卸取部13以冲压的方式,分别形成一镂空孔130、及一内突壁部133由取出段S1向内突出。内突壁部133邻近该镂空孔130的底缘且沿着一弯折部131向内弯折。本实施例的镂空孔130大致呈半圆形,但不限制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镂空孔130更方便治具施力于内突壁部133。本实施例的内突壁部133大致呈半圆球形,但不限制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弯折部131与镂空孔130的边缘大致形成一圆形。弯折部131的最大宽度W13,也可以视为圆形的直径,大约为取出段S1的一半。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其中镂空孔是可以省略的,其中内突壁部133的底缘与取出段S1分离而突出于所述取出段S1的表面,可供治具施力于内突壁部133即可。请参阅图2至图4,为本技术的冠簧端子结构卷曲前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为图1的立体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个卸取部;多个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悬臂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所述本体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具有一取出段,所述取出段平行于所述本体,其中所述多个卸取部形成于所述取出段。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06 TW 1062164401.一种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个卸取部;多个所述第一悬臂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悬臂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所述本体定义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一悬臂及所述多个第二悬臂;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具有一取出段,所述取出段平行于所述本体,其中所述多个卸取部形成于所述取出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取部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两个所述卸取部分别靠近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另一个所述卸取部位于所述本体的中间,并且靠近所述第一侧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卸取部具有一内突壁部由所述取出段向内突出,所述内突壁部的底缘与所述取出段局部的分离而突出于所述取出段的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卸取部还具有一镂空孔,所述镂空孔邻接所述内突壁部的底缘,所述内突壁部呈半圆球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簧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矩形片状结构,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为所述本体相反两侧的长边,所述本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口及多个第二切口,各个所述第一切口及各个所述第二切口分别贯穿所述本体,且多个所述第一切口及多个所述第二切口彼此间隔地形成于所述本体;各个所述第一切口定义有一第一根部区及一第一悬臂区,各个所述第一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所述第一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所述第一根部区邻近于所述第一侧边设置;各个所述第二切口定义有一第二根部区及一第二悬臂区,各个所述第二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所述第二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所述第二根部区邻近于所述第二侧边设置;所述本体于各个所述第一切口的一第一根部向所述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悬臂,所述第一根部邻近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悬臂向所述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所述第一切口中,所述第一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根部区的最大宽度;所述本体于各个所述第二切口的一第二根部向所述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二悬臂,所述第二根部邻近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二悬臂向所述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所述第二切口中,所述第二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根部区的最大宽度;各个所述第一悬臂定义有一第一上升区段、一第一接触区段及一第一下降区段,各个所述第一切口内的所述第一根部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上升区段,各个所述第一上升区段向所述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接触区段,各个所述第一接触区段向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下降区段;各个所述第二悬臂定义有一第二上升区段、一第二接触区段及一第二下降区段,各个所述第二切口内的所述第二根部向所述第一侧边方向及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上升区段,各个所述第二上升区段向所述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二接触区段,各个所述第二接触区段向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下降区段;其中,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区段与所述第二接触区段不位于同一轴在线;其中,各个所述第一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各个所述第二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6.一种电连接插座,用以提供一插头式端子插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插座包含:一冠簧端子结构,包含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冲压形成多个第一悬臂、多个第二悬臂、及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星佑陈松佑徐炯菁
申请(专利权)人:贝尔威勒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