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43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电池单元、第二电池单元、第一汇流构件以及盖板,第一汇流构件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第一汇流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盖板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主体部的第二配合部,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第二电池单元及第一汇流构件的上侧,第二配合部连接于第一配合部。通过第二配合部和第一配合部的连接,盖板可直接固定于电池模组中的汇流构件,无需在盖板和电池之间设置连接构件,从而简化电池模组的结构,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多个电池以及设置在电池上侧的汇流构件,而汇流构件将所述多个电池连接在一起实现串并联。同时,为了保护电池和汇流构件,电池模组还在电池的上侧设置盖板;而现有技术通常在电池和盖板之间设置连接构件,从而将盖板固定到电池上,但这样会导致盖板的固定机构复杂,降低装配效率,同时,连接构件也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影响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简化电池模组的结构,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电池单元、第二电池单元、第一汇流构件以及盖板,第一汇流构件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第一汇流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盖板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主体部的第二配合部,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第二电池单元及第一汇流构件的上侧,第二配合部连接于第一配合部。第一汇流构件包括第一汇流条和设置于第一汇流条的第一绝缘体,第一配合部设置于第一绝缘体上侧。优选地,第一绝缘体和第一配合部为一体构件。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固定于第一电池单元,第二连接部固定于第二电池单元,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绝缘体至少包覆第三连接部的一部分。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三电池单元,第三电池单元位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之间,第一绝缘体位于第三电池单元的上侧。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四电池单元和第二汇流构件,第一电池单元位于第三电池单元和第四电池单元之间。第二汇流构件包括第二汇流条和设置于第二汇流条的第二绝缘体。第二汇流条包括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以及第六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固定于第四电池单元,第五连接部固定于第三电池单元且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六连接部连接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且位于第三连接部下侧。第二绝缘体将第二汇流条和第一汇流条隔开。第一配合部卡接于第二配合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一突部,第一突部位于第一臂部的靠近第二配合部的一侧;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二臂部和第二突部,第二臂部连接于主体部下侧,第二突部位于第二臂部的靠近第一配合部的一侧;第一突部位于第二突部的上侧且与第二突部上下贴合。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部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基体区和第一延伸区,第一基体区贴合于主体部且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延伸区位于第一基体区下侧,且第一延伸区和第一基体区围成凹部。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一卡接区、第二卡接区以及第二延伸区,第一卡接区位于主体部上侧,第二延伸区与第一卡接区相连且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卡接区位收容于凹部并与第二延伸区相连。优选地,第一配合部在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将凹部露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第二配合部和第一配合部的连接,盖板可直接固定于电池模组中的汇流构件,无需在盖板和电池之间设置连接构件,从而简化电池模组的结构,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图。图3为电池和汇流构件的装配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第一汇流构件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盖板的示意图。图6为图5圆框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第一汇流构件和盖板的装配图。图8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9为图8的第一汇流构件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第二配合部的示意图。图11为第一汇流构件和盖板的装配图。图12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第一汇流构件的分解图。图14为图12的第二汇流构件的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池32第二配合部11第一电池单元321第二臂部12第二电池单元322第二突部13第三电池单元323第一卡接区14第四电池单元324第二卡接区2第一汇流构件325第二延伸区21第一配合部4第二汇流构件211第一臂部41第二汇流条212第一突部411第四连接部213第一基体区412第五连接部214第一延伸区413第六连接部22第一汇流条42第二绝缘体221第一连接部H1第一通孔222第二连接部H2第二通孔223第三连接部T1正极端子23第一绝缘体T2负极端子3盖板R1凹部31主体部R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包括电池1、框架、汇流构件及盖板3。电池1为多个并依次排列,各电池1在顶部设有两个电极端子,即正极端子T1和负极端子T2。汇流构件将所述多个电池1电连接(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实现多个电池1的充放电。框架(未示出)用于收容和固定所述多个电池1。盖板3设置在所述多个电池3的上侧。参照图3和图4,汇流构件包括设有第一配合部21的第一汇流构件2,第一汇流构件2可为一个或多个,各第一汇流构件2电连接多个电池1。以一个第一汇流构件2为例,该第一汇流构件2可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其中,第一电池单元1由一个或多个电池1组成,第二电池单元12由一个或多个电池1组成。该第一汇流构件2可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的负极端子T2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正极端子T1,以将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串联。当然,该第一汇流构件2也可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的正极端子T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正极端子T1,以将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参照图5至图7,盖板3包括主体部31以及设置于主体部31的第二配合部32,主体部31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和第一汇流构件2的上侧,且第二配合部32连接于第一配合部21。在本申请中,通过第二配合部32和第一配合部21的连接,盖板3可直接固定于电池模组中的汇流构件,无需在盖板3和电池1之间设置连接构件,从而简化电池模组的结构,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参照图5,主体部31具有凹槽R2,第一汇流构件2及所述多个电池的电极端子收容于凹槽R2内。凹槽R2可为电极端子、第一汇流构件2及第二配合部32提供空间,从而降低电池模组的整体高度,提高能量密度。主体部31由绝缘材料制成。第一汇流构件2包括第一汇流条22和设置于第一汇流条22的第一绝缘体23,第一配合部21设置于第一绝缘体23上侧。第一汇流条22通常由铝或铜制成,且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电极端子。第一绝缘体23和第一配合部21为一体构件,且第一绝缘体23和第一配合部21可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与第一汇流条22连为一体。参照图3和图4,第一汇流条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1、第二连接部222以及第三连接部223,第一连接部221固定于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连接部222固定于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三连接部223连接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第一绝缘体23至少包覆第三连接部223的一部分。当第一电池单元11由多个电池1组成时,第一连接部221将第一电池单元11的多个电池1并联;当第二电池单元12由多个电池1组成时,第二连接部222将第二电池单元12的多个电池1并联。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设有第三电池单元13(第三电池单元13由一个或多个电池1组成),第一绝缘体23位于第三电池单元13的上侧。通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汇流构件(2)以及盖板(3),第一汇流构件(2)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汇流构件(2)包括第一配合部(21);盖板(3)包括主体部(31)以及设置于主体部(31)的第二配合部(32),主体部(31)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电池单元(12)及第一汇流构件(2)的上侧,第二配合部(32)连接于第一配合部(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汇流构件(2)以及盖板(3),第一汇流构件(2)电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汇流构件(2)包括第一配合部(21);盖板(3)包括主体部(31)以及设置于主体部(31)的第二配合部(32),主体部(31)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电池单元(12)及第一汇流构件(2)的上侧,第二配合部(32)连接于第一配合部(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汇流构件(2)包括第一汇流条(22)和设置于第一汇流条(22)的第一绝缘体(23),第一配合部(21)设置于第一绝缘体(23)上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体(23)和第一配合部(21)为一体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汇流条(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1)、第二连接部(222)以及第三连接部(223),第一连接部(221)固定于第一电池单元(11),第二连接部(222)固定于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三连接部(223)连接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第一绝缘体(23)至少包覆第三连接部(223)的一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三电池单元(13),第三电池单元(13)位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第一绝缘体(23)位于第三电池单元(13)的上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四电池单元(14)和第二汇流构件(4),第一电池单元(11)位于第三电池单元(13)和第四电池单元(14)之间;第二汇流构件(4)包括第二汇流条(41)和设置于第二汇流条(41)的第二绝缘体(42);第二汇流条(41)包括第四连接部(411)、第五连接部(412)以及第六连接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传炼高汉卿胡晓玮黄仰枝蔡圣添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