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433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和两个侧板。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排列,两个侧板沿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多个电池两端,各电池固定于各侧板。每相邻两个电池之间形成有吸能间隙。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大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小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吸能间隙吸收对应电池产生的膨胀力,减小了各电池受到的挤压力。由于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最大、而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最小,因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吸收的膨胀力大于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吸收的膨胀力,从而使得中间电池受到的挤压力与两端电池受到的挤压力相当,进而解决了中间电池与两端电池存在的受力不均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沿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以及沿宽度方向位于多个电池两端的侧板,各电池通过涂胶方式(或卡扣方式)固定于侧板,且各电池通常为三元电池。电池模组在循环使用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采用三元电池,电池模组中的各电池存在膨胀问题;(2)多个电池存在受力不均的问题,即处于中间位置的电池需要克服两侧相邻电池的挤压力以及两侧相邻电池的侧面粘胶的剪切力、处于边缘位置的电池只需要克服一侧相邻电池的挤压力以及一侧相邻电池的侧面粘胶的剪切力,因而整个电池模组中的多个电池的受力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现象。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电池模组的设计过程中引入了等间隙设计(即所有相邻电池之间的间隙相同),由此通过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间隙来吸收对应的电池产生的膨胀力,从而减小了各电池受到的挤压力,从而缓解了各电池存在的膨胀问题。但是,这种等间隙设计并不能解决多个电池受力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在减小各电池受到的挤压力的同时还解决了中间电池与两端电池存在的受力不均问题,延长了电池模组的循环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和两个侧板。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排列,两个侧板沿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多个电池两端,且各电池固定于各侧板。每相邻两个电池之间形成有吸能间隙,电池的数量为n,n≥4,吸能间隙的数量为n-1。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大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小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在长度方向上从左至右的第N个吸能间隙的大小为ΔLN,其中N为1,2,3…n-1。当N为偶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为一个且大小为所有吸能间隙的大小满足的关系为:当N为奇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为两个且大小在长度方向上从左至右依次为所有吸能间隙的大小满足的关系为:所述多个电池的整体长度为L,各电池的厚度为L0,所述多个吸能间隙的平均大小为:ΔLN=aN·ΔL0,aN为间隙系数且0.6<aN<1.4。当n为偶数时,aN满足的关系为:当n为奇数时,aN满足的关系为:电池模组还包括:两个端板,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多个电池两端并一起夹紧所述多个电池,且各端板固定连接于各侧板。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分隔框,各分隔框具有边框部以及由边框部的内表面围成的开口。各分隔框的边框部将相邻两个电池分隔开、开口形成为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吸能间隙。边框部包括上缘部、下缘部、左缘部以及右缘部,上缘部和下缘部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左缘部和右缘部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上缘部和下缘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分别为8mm~30mm,左缘部和右缘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分别为8mm~30mm。各侧板具有:主体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电池一端并固定连接于各电池;以及多个延伸部,各延伸部连接于主体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且将相邻两个电池分隔开。其中一个侧板的各延伸部与另一个侧板的对应的延伸部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一起形成对应的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吸能间隙。侧板的延伸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5mm~15mm。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绝缘套,分别套设在对应的延伸部外侧。各绝缘套为U型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电池模组的循环使用过程中,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吸能间隙能够吸收对应电池产生的膨胀力,从而减小了各电池受到的挤压力。并且,由于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最大、而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最小,因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吸收的膨胀力大于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吸收的膨胀力,从而使得中间电池受到的挤压力与两端电池受到的挤压力相当,进而解决了中间电池与两端电池存在的受力不均问题,延长了电池模组的循环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相邻电池之间的一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部分电池,且n为偶数。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相邻电池之间的另一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部分电池,且n为奇数。图3是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分解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切分后的剖视图。图7是图3中的分隔框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分解图。图10是图8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池512下缘部2侧板513左缘部21主体部514右缘部22延伸部42开口3吸能间隙6绝缘套4端板L长度方向5分隔框W宽度方向51边框部H高度方向511上缘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两个侧板2和两个端板4。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两个侧板2沿宽度方向W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两端,两个端板4沿长度方向L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两端并一起夹紧所述多个电池1。各电池1可通过涂胶方式或卡扣方式固定于各侧板2。各端板4可通过卡扣方式或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于各侧板2。参照图1和图2,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形成有吸能间隙3。电池1的数量为n,n≥4,吸能间隙3的数量为n-1。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大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位于两端位置(即靠近端板4的位置)的吸能间隙3小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在电池模组的循环使用过程中,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吸能间隙3能够吸收对应电池1产生的膨胀力,从而减小了各电池1受到的挤压力。并且,由于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最大、而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3最小,因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吸收的膨胀力大于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3吸收的膨胀力,从而使得中间电池1受到的挤压力与两端电池1受到的挤压力相当,进而解决了中间电池1与两端电池1存在的受力不均问题,延长了电池模组的循环使用寿命。这里补充说明的是,所述中间电池1是指“与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对应的电池1”,所述两端电池1是指“与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3对应的电池1”。参照图1和图2,在长度方向L上从左至右的第N个吸能间隙3的大小为ΔLN,其中N为1,2,3…n-1。在一实施例中,当N为偶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为一个且大小为其中在长度方向L上从最左侧的吸能间隙3至第个吸能间隙3的大小依次增大,而从第个吸能间隙3至最右侧的吸能间隙3的大小依次减小,即:当N为奇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为两个且大小在长度方向L上从左至右依次为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以及两个侧板(2),沿宽度方向(W)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两端,且各电池(1)固定于各侧板(2);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形成有吸能间隙(3);电池(1)的数量为n,n≥4,吸能间隙(3)的数量为n‑1;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大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3)小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排列;以及两个侧板(2),沿宽度方向(W)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两端,且各电池(1)固定于各侧板(2);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形成有吸能间隙(3);电池(1)的数量为n,n≥4,吸能间隙(3)的数量为n-1;在长度方向(L)上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大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位于两端位置的吸能间隙(3)小于所有其它位置的吸能间隙(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在长度方向(L)上从左至右的第N个吸能间隙(3)的大小为ΔLN,其中N为1,2,3…n-1;当N为偶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为一个且大小为所有吸能间隙(3)的大小满足的关系为:当N为奇数时,位于中间位置的吸能间隙(3)为两个且大小在长度方向(L)上从左至右依次为所有吸能间隙(3)的大小满足的关系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池(1)的整体长度为L,各电池(1)的厚度为L0;所述多个吸能间隙(3)的平均大小为:ΔLN=aN·ΔL0,其中,aN为间隙系数且0.6<aN<1.4;当n为偶数时,aN满足的关系为:当n为奇数时,aN满足的关系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池模组还包括:两个端板(4),沿长度方向(L)位于所述多个电池(1)两端并一起夹紧所述多个电池(1),且各端板(4)固定连接于各侧板(2)。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分隔框(5),各分隔框(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丰刚王宝玉王佳军来佑磊裴振兴金海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