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新余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电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3202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表,解决的是智能电表掉电检测不准的问题,通过采用包括与市电正连接的并联电阻R1、R5,与市电负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1、R15;电阻R1连接有二极管DV1、二极管DX1的负极和光耦合器TLP7851脚;电阻R15另一端和电阻R1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到二极管DV1另一端、二极管DV1正极和光耦合器TLP7852脚;光耦合器TLP7854脚连接上拉电阻R5,3脚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连接有下拉电阻R1O,集电极连接有上拉电阻R6;所述电阻R10与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的交点为输出端的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用电监测中。

An Intelligent Met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ammeter,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accurate power-off detection of the intelligent ammeter. By adopting parallel resistors R1 and R5 which include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the municipal electricity, the parallel resistors R11 and R15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municipal electricity negative poles are adopted; the negative poles of the diode DV1 and the diode DX1 are connected with the photocoupler TLP7851 feet by the resistor R15 and the junction points of the other end of the resistor R11 are connected to two. The other end of the pole DV1, the diode DV1 cathode and the optical coupler TLP7852 foot; the optical coupler TLP7854 foot connects the pull-up resistance R5 and the three foot connects the base of NPN-type triode Q1; the base of NPN-type triode Q1 is connected with the emitter with the pull-down resistance R1O and the collector connects with the pull-up resistance R6; the junction of the resistance R10 and the NPN-type triode Q1 collector is the output terminal,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well. It can be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表
本技术涉及掉电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表。
技术介绍
智能电表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等组成,具有电能量计量、数据处理、实时监测、自动控制、信息交互等功能的电能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电源不稳定,供电瞬时中断的情况。电表并没有对市电电源的闪断作保护设计,这个问题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数据意外丢失。本技术提供过一种智能电表,可以检测超过电源闪断,为设备故障监控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掉电检测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智能电表,该智能电表具有可以检测超过10ms的电源闪断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电表,所述智能电表包括与市电正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和电阻R5,与市电负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1和电阻R15;电阻R5另一端和电阻R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有用于过压的二极管DV1、用于稳压的二极管DX1的负极和用于控制隔离的光耦合器TLP785第1脚;电阻R15另一端和电阻R1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到二极管DV1另一端、二极管DV1正极和光耦合器TLP785第2脚;光耦合器TLP785第4脚连接上拉电阻R5后连接3.3V电压端,第3脚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连接有下拉电阻R1O,集电极连接有上拉电阻R6后连接驱动电压端,驱动电压端为3.3V;所述电阻R10与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的交点为掉电检测输出端。上述方案中,为优化,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和二极管DV1之间还串联有第二电阻组合,第三电阻组合,第四电阻组合;所述第二电阻组合,第三电阻组合及第四电阻组合均为并联的阻值为27k电阻。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电表还包括用于备用供电的电源模块,与掉电检测输出端连接的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用于上传掉电信息。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V1为过压二极管MLL4747。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X1为1N4007。进一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为S808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分压电阻网络采用并联的电阻构成,分压后驱动光耦,使光耦输出一个方波信号,从而控制NPN型驱动开关管Q1的通断。OUT输出端在智能电表不掉电时为一个50Hz方波信号,当智能电表接入的市电电源掉电后,OUT输出端则被保持较长时间的高电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实施例1中智能电表中掉电检测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电表,如图1,所述智能电表包括与市电正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和电阻R5,与市电负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1和电阻R15;电阻R5另一端和电阻R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有用于过压的二极管DV1、用于稳压的二极管DX1的负极和用于控制隔离的光耦合器TLP785第1脚;电阻R15另一端和电阻R1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到二极管DV1另一端、二极管DV1正极和光耦合器TLP785第2脚;光耦合器TLP785第4脚连接上拉电阻R5后连接3.3V电压端,第3脚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连接有下拉电阻R1O,集电极连接有上拉电阻R6后连接驱动电压端,驱动电压端为3.3V;所述电阻R10与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的交点为掉电检测输出端。其中,所述电阻R1和二极管DV1之间还串联有第二电阻组合,第三电阻组合,第四电阻组合;所述第二电阻组合,第三电阻组合及第四电阻组合均为并联的阻值为27k电阻。为了让主站知晓智能电表的掉电信息,所述智能电表还包括用于备用供电的电源模块,与掉电检测输出端连接的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用于上传掉电信息。掉电后将掉电信息通过通信电路上传给主站,本实施例的备用供电模块和通信电路均采用现有技术。图1中,所述二极管DV1为过压二极管MLL4747。所述二极管DX1为1N4007。所述NPN型三极管为S8085。电阻R9和电阻R10均为1k,用于上拉,进行限流作用。电阻R19用于向下拉,作用于分流。尽管上面对本技术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电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表包括与市电正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和电阻R5,与市电负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1和电阻R15;电阻R5另一端和电阻R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有用于过压的二极管DV1、用于稳压的二极管DX1的负极和用于控制隔离的光耦合器TLP785第1脚;电阻R15另一端和电阻R1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到二极管DV1另一端、二极管DV1正极和光耦合器TLP785第2脚;光耦合器TLP785第4脚连接上拉电阻R5后连接驱动电压端,第3脚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连接有下拉电阻R1O,集电极连接有上拉电阻R6后连接驱动电压端,驱动电压端为3.3V;所述电阻R10与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的交点为掉电检测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表包括与市电正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和电阻R5,与市电负极连接的并联电阻R11和电阻R15;电阻R5另一端和电阻R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有用于过压的二极管DV1、用于稳压的二极管DX1的负极和用于控制隔离的光耦合器TLP785第1脚;电阻R15另一端和电阻R11另一端的汇接点连接到二极管DV1另一端、二极管DV1正极和光耦合器TLP785第2脚;光耦合器TLP785第4脚连接上拉电阻R5后连接驱动电压端,第3脚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连接有下拉电阻R1O,集电极连接有上拉电阻R6后连接驱动电压端,驱动电压端为3.3V;所述电阻R10与NPN型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富珍
申请(专利权)人:新余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