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ciprocating rotating mechanism of the engine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power shock absorbers on the piston or connecting rod of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oise genera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engine.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e secon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82)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81). The setting of at least one of the mass ratio of the mass part (83a) of the first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81) to the reciprocating inertia mass of the reciprocating rotating mechanism and the mass ratio of the mass part (83b) of the secon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82) to the reciprocating inertia mass ratio of the reciprocating rotating mechanism makes the peak frequency of the antiresonance on the high frequency side of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e first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81) and the second dynamic absorption. The peak frequency of the antiresonance at the low frequency side of the oscillator (82)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在汽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连结活塞与曲轴的连杆、以及设置在活塞或连杆处的第1、第2动力吸振器的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在汽车等车辆搭载的发动机中,在汽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连结。具体来说,活塞通过活塞销与连杆的小端部连结,曲轴与连杆的大端部连结。人们已经研发出了用于降低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的各种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为解决发动机燃烧冲程中活塞、活塞销及连杆的小端部一体化地相对于连杆的大端部共振这一技术问题,在活塞销内部设动力吸振器来降低共振的振级。专利文献1还公开了:为解决所述动力吸振器设在活塞销内部时出现的曲轴、汽缸体的共振相对增大这一技术问题,在用于降低所述活塞等的共振振级的动力吸振器(第1动力吸振器)以外还在活塞销的贯通孔内设共振频率与第1动力吸振器不同的第2动力吸振器来降低所述曲轴等的共振振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5-15187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般来说,利用动力吸振器降低减振对象的共振振级时,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其包括:在汽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连结所述活塞和曲轴的连杆,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第1共振频率的振级的第1动力吸振器,和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高于所述第1共振频率的第2共振频率的振级的第2动力吸振器,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和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设在所述活塞或所述连杆上;其中,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及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具有质量部、固定于所述活塞或所述连杆的固定部、弹性连接所述质量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结部,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比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高,对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质量部的质量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的往复惯性质量之 ...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5 JP 2017-2065691.一种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其包括:在汽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连结所述活塞和曲轴的连杆,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第1共振频率的振级的第1动力吸振器,和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高于所述第1共振频率的第2共振频率的振级的第2动力吸振器,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和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设在所述活塞或所述连杆上;其中,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及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具有质量部、固定于所述活塞或所述连杆的固定部、弹性连接所述质量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结部,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比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高,对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质量部的质量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的往复惯性质量之比及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质量部的质量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的往复惯性质量之比中至少一者的设定,使得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高频率侧出现的反共振的峰值频率与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低频率侧出现的反共振的峰值频率实质上是不同的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质量部的质量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的往复惯性质量之比及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质量部的质量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的往复惯性质量之比中至少一者的设定,使得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高频率侧出现的反共振的峰值频率高于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低频率侧出现的反共振的峰值频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是分别通过第1连结部(85a)及第2连结部(85b)支撑作为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质量部的第1质量部(83a)及作为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质量部的第2质量部(83b)的共用的固定部,所述第1动力吸振器、所述第2动力吸振器及所述固定部配设在连结所述活塞与所述连杆的、且具有沿轴方向延伸的贯通孔的活塞销的内部。4.一种发动机的往复旋转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旋转机构包括:在汽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连结所述活塞和曲轴的连杆,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第1共振频率的振级的第1动力吸振器,和用于降低在所述发动机运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门清则,菊地拓哉,森恒宽,平田耕一,住谷章,森嶋徹,山田留美子,榎园怜,白砂优一,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