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悬臂箱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547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悬臂箱梁,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腹板,腹板包括至少一个直腹板以及两个斜腹板,两个斜腹板分别由底板的两个端部倾斜延伸至顶板,直腹板位于两个斜腹板之间且由底板竖直延伸至顶板,顶板的两侧向外均延伸出悬臂板,悬臂板远离顶板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悬臂板以及加长板的下方沿桥面板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第一加强肋为实体结构且横向延伸至斜腹板并与斜腹板结合,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第二加强肋连接顶板以及斜腹板,第二加强肋与第一加强肋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斜腹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幅减少材料用量,减少结构自重,提高经济性,同时增大箱室内空间。

A Large Cantilever Box Gird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arge cantilever box girder, which comprises a top plate, a bottom plate and a web connected between the top plate and the bottom plate. The web includes at least one straight web and two oblique webs. The two oblique webs extend obliquely from the two ends of the bottom plate to the top plate, respectively. The straight webs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oblique webs and extend vertically from the bottom plate to the top plate, and both sides of the top plate extend outward. Cantilever plate, cantilever plate extends far from the roof, and there are several first stiffening ribs under the cantilever plate and the lengthened plat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interval of the bridge deck. The first stiffening rib is a solid structure and extends transversely to the oblique web and is combined with the oblique web. A second stiffening rib is arranged in the box room corresponding to the oblique web, and the second stiffening rib connects the roof and the oblique web, and the second stiffening rib. The first reinforcing rib is arranged one by one and i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corresponding oblique web. The utility model can greatly reduce the material consumption, reduce the self-weight of the structure,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increase the indoor space of the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悬臂箱梁
本技术涉及箱梁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悬臂箱梁。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桥梁的快速发展,桥梁宽度越来越大,从景观设计出发,大悬臂箱梁得到广泛应用。箱梁悬臂板过大后,仅采用顶板横向预应力,已不能满足受力需求,往往需要在悬臂板下密集地设置加强肋,改变箱梁的传力模式,使得悬臂板受力满足要求。由于悬臂板下方的加强肋对两边的腹板具有局部作用力,造成腹板结构的不稳定,通常在两边的箱室内部设置与加强肋对应的横隔板,以平衡加强肋对腹板产生的局部作用力,这样虽然对结构局部受力有较大好处,但是加强肋设置密集,对应的横隔板数量很大,且每个横隔板均需要设置对应的人洞,设计、施工都很麻烦。因此需要对横隔板进行优化设计,减少材料用量,方便施工,提高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悬臂箱梁,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矮塔斜拉桥的直腹板箱梁混凝土用量大,结构自重大,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大悬臂箱梁,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腹板,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一个直腹板以及两个斜腹板,两个所述斜腹板分别由所述底板的两个端部倾斜延伸至所述顶板,所述直腹板位于两个斜腹板之间且由所述底板竖直延伸至所述顶板,沿桥面横向所述顶板的两侧向外均延伸出悬臂板,所述悬臂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所述顶板、各所述悬臂板以及各所述加长板共同构成桥面板,所述悬臂板以及所述加长板的下方沿桥面板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为实体结构且由所述加长板远离所述悬臂板的一侧横向延伸至所述斜腹板并与斜腹板结合,所述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连接所述顶板以及所述斜腹板,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所述第一加强肋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所述斜腹板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肋的顶部与对应的加长板以及悬臂板的底部为一整体结构,所述第一加强肋的底部高于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一加强肋的厚度从靠近斜腹板的位置向另一端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斜腹板连接处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加强肋与斜腹板连接处的厚度一致。进一步地,所述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加强肋对称设置的第三加强肋,所述第三加强肋连接所述顶板以及对应的直腹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肋和所述第三加强肋的形状均呈三角形。进一步地,位于箱梁一侧的所述悬臂板和所述加长板的长度之和占桥面板总长度的1/5~1/4。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加强肋之间的间隔为3~4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这种大悬臂箱梁,在悬臂板远离顶板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形成大悬臂箱梁结构,同时采用斜腹板形式,减少箱室个数,减少腹板片数,在悬臂板以及加长板的下方设置第一加强肋,横向延伸至斜腹板处并与斜腹板相接合,改变箱梁的传力模式,既增大悬臂宽度,又保证了结构稳定、安全;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与第一加强肋对应的第二加强肋,用第二加强肋替换横隔板结构,可大幅减少材料用量,减少结构自重,提高经济性,同时,箱室内空间大增,箱室内预应力张拉施工、施工人员、材料设备通行等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悬臂箱梁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板、2-底板、3-直腹板、4-斜腹板、5-悬臂板、6-加长板、7-第一加强肋、8-第二加强肋、9-第三加强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悬臂箱梁,包括顶板1、底板2以及连接于顶板1和底板2之间的腹板,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一个直腹板3以及两个斜腹板4,两个所述斜腹板4分别由所述底板2的两个端部向外倾斜延伸至所述顶板1,本实施例中所述直腹板3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直腹板3位于两个所述斜腹板4之间且由所述底板2竖直延伸至所述顶板1,各腹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相邻两个腹板之间形成一个箱室,采用斜腹板4形式,可以减少箱室个数,减少腹板片数。沿桥面横向所述顶板1的两侧向外均延伸出悬臂板5,所述悬臂板5远离所述顶板1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6,所述顶板1、各所述悬臂板5以及各所述加长板6共同构成桥面板,通过设置加长板6,相对于普通的箱梁来说,增大了悬臂的宽度,从而在增加桥面宽度的同时,不增加箱室的个数,减少混凝土用量以及结构自重。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安全,所述悬臂板5以及所述加长板6的下方沿桥面板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7,所述第一加强肋7为实体结构且由所述加长板6远离所述悬臂板5的一侧横向延伸至所述斜腹板4并与斜腹板4结合,改变箱梁的传力模式,在增大悬臂宽度的同时,保证悬臂结构的稳定性。斜腹板4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8,所述第二加强肋8连接所述顶板1以及所述斜腹板4,所述第二加强肋8与所述第一加强肋7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所述斜腹板4的两侧,用第二加强肋8替换横隔板结构来平衡第一加强肋7对斜腹板4产生的局部作用力,可大幅减少材料用量,减少结构自重,提高经济性,同时,箱室内空间大增,箱室内预应力张拉施工、施工人员、材料设备通行等更加方便。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肋7的顶部与对应的加长板6以及悬臂板5的底部为一整体结构,所述第一加强肋7的底部高于所述底板2,且所述第一加强肋7的厚度从靠近斜腹板4的位置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在保证悬臂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混凝土的用量,提高经济性。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一加强肋7和所述第二加强肋8均采用混凝土现浇而成,结构牢固,易于成型。所述第二加强肋8属于箱梁结构的一部分,第二加强肋8内钢筋与腹板、顶板1内钢筋同步施工,绑扎在一起,第二加强肋8的混凝土与箱梁同步浇筑。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肋8与斜腹板4连接处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加强肋7与斜腹板4连接处的厚度一致,有效解决所述斜腹板4的受力问题,且减小第二加强肋8的材料用量。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斜腹板4对应的箱室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加强肋8对称设置的第三加强肋9,所述第三加强肋9连接所述顶板1以及对应的直腹板3,通过设置第三加强肋9,可以进一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二加强肋8和所述第三加强肋9的形状均呈三角形,尽可能地增大箱室内的空间。进一步地,位于箱梁一侧的所述悬臂板5和所述加长板6的长度之和占桥面板总长度的1/5~1/4,该长度下的悬臂既能保证一定宽度,又能确保其结构稳定性。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加强肋7之间的间隔为3~4m,该间隔下既能保证悬臂结构的稳定性,又能减少混凝土用量,设置较为合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这种大悬臂箱梁,在悬臂板5远离顶板1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6,形成大悬臂箱梁结构,同时采用斜腹板4形式,减少箱室个数,减少腹板片数,在悬臂板5以及加长板6的下方设置第一加强肋7,横向延伸至斜腹板4处并与斜腹板4相接合,改变箱梁的传力模式,既增大悬臂宽度,又保证了结构稳定、安全;斜腹板4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与第一加强肋7对应的第二加强肋8,用第二加强肋8替换横隔板结构来平衡第一加强肋对腹板产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悬臂箱梁,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一个直腹板以及两个斜腹板,两个所述斜腹板分别由所述底板的两个端部倾斜延伸至所述顶板,所述直腹板位于两个斜腹板之间且由所述底板竖直延伸至所述顶板,沿桥面横向所述顶板的两侧向外均延伸出悬臂板,所述悬臂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所述顶板、各所述悬臂板以及各所述加长板共同构成桥面板,所述悬臂板以及所述加长板的下方沿桥面板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为实体结构且由所述加长板远离所述悬臂板的一侧横向延伸至所述斜腹板并与斜腹板结合,所述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连接所述顶板以及所述斜腹板,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所述第一加强肋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所述斜腹板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悬臂箱梁,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一个直腹板以及两个斜腹板,两个所述斜腹板分别由所述底板的两个端部倾斜延伸至所述顶板,所述直腹板位于两个斜腹板之间且由所述底板竖直延伸至所述顶板,沿桥面横向所述顶板的两侧向外均延伸出悬臂板,所述悬臂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延伸有加长板,所述顶板、各所述悬臂板以及各所述加长板共同构成桥面板,所述悬臂板以及所述加长板的下方沿桥面板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为实体结构且由所述加长板远离所述悬臂板的一侧横向延伸至所述斜腹板并与斜腹板结合,所述斜腹板对应的箱室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连接所述顶板以及所述斜腹板,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所述第一加强肋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所述斜腹板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悬臂箱梁,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爱平朱孟君陈伟超胡振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