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永辉专利>正文

一种进料缓冲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275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进料缓冲罐,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上的进料管口、出料管口及回料管口,罐体的内部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的两侧分别与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底部与罐体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隔板的两侧和底部分别与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隔板与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料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溢流区,第二隔板与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料区,第二隔板的顶部低于第一隔板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进料缓冲罐,进料中的气体被有效分离出来,同时进料从溢流区的底部出料,显著消除了进料波动,且减少了外界对进料缓冲罐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保障了进料的平稳和后续计量泵的计量精度。

A Feed Buffer Tank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eeding buffer tank, which comprises a tank body, a feeding pipe orifice, a feeding pipe orifice and a feeding pipe orifice arranged on the tank body, and a first partition board and a second partition board are arranged inside the tank body. The two sides of the first baffle are fixed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respectively,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bottom and the bottom of the tank. The two sides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baffle are fixed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the feed area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baffle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the overflow area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baffle and the second baffle; the material return area is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ffle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and the second baffle is fixed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The top is lower than the top of the first partition. The feed buffer tank of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separates the gas in the feed and discharges the fe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overflow zone, which significantly eliminates the fluctuation of the feed and redu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outside on the feed buffer tank, thereby effectively guarantee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feed and the metering accuracy of the subsequent metering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料缓冲罐
本技术属于设备
,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进料缓冲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为提高计量精度,进料在进入计量泵之前通常先进入缓冲罐进行缓冲。缓冲罐通常安装在平台或框架上,进料的波动、平台或框架的振动都会导致缓冲罐中液位的不稳定,导致计量泵的计量精度降低。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进料缓冲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料缓冲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料缓冲罐,包括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上的进料管口、出料管口及回料管口,所述罐体的内部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与所述罐体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料区;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溢流区,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进料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进料区进入所述溢流区,再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溢流进入所述回料区;所述进料管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上部,所述回料管口设置在所述回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所述出料管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上述的“上部”应理解为罐体侧壁的上端,或罐体顶部。“下部”应理解为罐体的侧壁的下端,或罐体底部。进料管口设置在所述罐体侧壁的上端,出料管口和回料管口设置在对应区的所述罐体的下端,同样能够实现本技术的进料、出料和回料的功能。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的中心的两侧,所述出料管口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底部的正中心。根据本技术,所述进料管口的末端向下延伸至所述进料区的液面以下。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口的末端具有折弯段,所述折弯段的出口朝向所述进料缓冲罐的罐壁。进一步地,所述折弯段的出口水平设置。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还开设排气口。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还开设泄压口,所述泄压口上安装安全阀。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还开设手孔或人孔。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还安装液位计。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还安装备用口。根据本技术,所述进料管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顶部。根据本技术,所述缓冲罐的外部设置夹套或电伴热。根据本技术,所述进料缓冲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的顶部和底部的上封头和下封头,所述进料管口、排气口、泄压口、手孔或人孔、备用口均开设在所述上封头上。所述出料管口和所述回料管口开设在所述下封头上。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上安装支腿或支座,所述支腿或支座与安装所述进料缓冲罐的地面或平台之间安装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计量装置连接;所述进料缓冲罐与所述称重传感器、所述计量装置共同构成具有进料缓冲作用的失重计量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进料缓冲罐,进料从进料区底部经过第一隔板下方的间隙进入溢流区,再从第二隔板的顶部溢流进入回料区,进料中的气体(例如空气或氮气)在这个过程中被有效分离出来,同时设定从溢流区的底部出料,显著消除了进料波动,且减少了外界对进料缓冲罐的振动对罐内物料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保障了进料的平稳和后续计量泵的计量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进料缓冲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进料缓冲罐的A-A向视图。图3为进料缓冲罐具有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进料缓冲罐的结构示意图(安装支腿)。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进料缓冲罐的结构示意图(安装支座)。图中:1-罐体、2-进料管口、3-出料管口、4-回料管口、5-排气口、6-泄压口、7-手孔或人孔、8-上封头、9-下封头、11-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间隙、14-进料区、15-溢流区、16-回料区、17-支腿、18-支座、21-折弯段、10-称重传感器、20-计量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进料缓冲罐,包括罐体1,设置在所述罐体1上的进料管口2、出料管口3及回料管口4,所述罐体1的内部设置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1的底部与所述罐体1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13,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1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料区14;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形成溢流区15,所述第二隔板12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料区16,所述第二隔板12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一隔板11的顶部;进料通过所述间隙13从所述进料区14进入所述溢流区15,再从所述第二隔板12的顶部溢流进入所述回料区16。所述进料管口2设置在所述进料区14对应的所述罐体1的上部,具体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侧壁的上端,或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顶部。所述回料管口4设置在所述回料区16对应的所述罐体1的下部,所述出料管口3设置在所述溢流区15对应的所述罐体1的下部。所述出料管口3和所述回料管口4具体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侧壁的下端,或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底部。所述进料管口2连接进料管道,所述出料管口3连接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可直接连接至计量泵的入口;所述回料管口4连接回料管道。本技术的进料缓冲罐,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焊接,从而有效将所述罐体1分隔成三部分空间。通过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连接,限制了进料从所述进料区14底部经过所述第一隔板11下方的所述间隙13进入所述溢流区15,再从所述第二隔板12的顶部溢流进入所述回料区16,进料中的气体(例如空气或氮气)在这个过程中被有效分离出来,同时设定从溢流区的底部出料,显著消除了进料波动,且减少了外界对进料缓冲罐的振动对罐内物料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保障了进料的平稳和后续计量泵的计量精度。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的固定连接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形式。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中心的两侧,所述出料管口3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底部的正中心。根据本技术,所述进料管口2的末端向下延伸至所述进料区14的液面以下。进入进料缓冲罐的进料在所述进料区14的液面下流出,减少了进料对缓冲罐内液面产生的波动,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口2的末端具有折弯段21,所述折弯段21的出口朝向所述缓冲罐的罐壁。上述设计使得进料从所述进料管口2的末端流出时不直接朝下,降低了进料对进料区液体产生的波动,提高了后续进料的精度。进一步地,所述折弯段21的出口水平设置。上述设计使得进料从所述进料管口2的末端水平流出,进一步降低了进料对进料区液体产生的波动,提高了后续进料的精度。根据本技术,所述进料管口2设置在所述进料区14对应的所述罐体1的顶部。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1上还开设排气口5。根据本技术,所述罐体1上还开设泄压口6,所述泄压口6上安装安全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料缓冲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上的进料管口、出料管口及回料管口,所述罐体的内部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与所述罐体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料区;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溢流区,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进料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进料区进入所述溢流区,再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溢流进入所述回料区;所述进料管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上部,所述回料管口设置在所述回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所述出料管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料缓冲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上的进料管口、出料管口及回料管口,所述罐体的内部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与所述罐体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料区;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溢流区,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进料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进料区进入所述溢流区,再从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溢流进入所述回料区;所述进料管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上部,所述回料管口设置在所述回料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所述出料管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区对应的所述罐体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料缓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口的末端向下延伸至所述进料区的液面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缓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口的末端具有折弯段,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曾永辉周朝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