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797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同轴连接器壳体组件、同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端子锁止件,所述壳体壁表面设置有预锁结构和终锁结构;所述端子锁止件上设置有对配结构和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用于和连接端子相配合,限制连接端子的移动;沿所述端子锁止件的插入方向,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位于所述对配结构的移动路线上,且所述对配结构可经过所述预锁结构后移动至所述终锁结构地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分别与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相配合,将所述外壳和所述端子锁止件分别连接在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端子锁止件可将连接端子牢固限制在外壳内。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axial connector shell assembly, a coaxial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The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includes a housing and terminal locking parts, the shell wall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 pre-locking structure and a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the terminal locking parts are provided with a matching structure and a clamping structure, the clamping structure is us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necting terminals to restrict the movement of the connecting terminals; along the insertion direction of the terminal locking parts, the pre-locking structure and the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are arranged. The matching structure can be moved to the final lock structure setting after the pre-locking structure is located on the mobile route of the matching structure, and the matching structure matches the pre-locking structure and the End-locking structure respectively, and connects the shell and the terminal lock stop at the pre-locking position and the End-locking position respectively. The connecting terminal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firmly confined to the housing by using a terminal lock sto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汽车电路、通信传输中大量使用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通常由公母连接器对配。公连接器或母连接器分别都由壳体和连接端子组成。连接端子安装在壳体内。随着汽车空间利用率要求的提高,要求连接器的体积越来越小,且功能要求更丰富多样,这对连接器组件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连接器组件在使用之前,最好能够防止对插连接,但目前的连接器组件结构尚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其中一种使用的车载同轴连接器,在随车使用过程中常面临震动的环境。如果连接端子保持力不够大易降低连接性能,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更安全的同轴连接器壳体组件、同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壁,所述壳体壁围成用于安装端子的容腔,所述壳体壁设置有第一容置结构;所述壳体壁表面设置有预锁结构和终锁结构;端子锁止件,所述端子锁止件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插拔地插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结构内;所述端子锁止件上设置有对配结构和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用于和连接端子相配合,限制连接端子的移动;沿所述端子锁止件的插入方向,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位于所述对配结构的移动路线上,且所述对配结构可经过所述预锁结构后移动至所述终锁结构地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分别与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相配合,将所述外壳和所述端子锁止件分别连接在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之间时,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将所述限位凸起限制在所述预锁位置,进而所述端子锁止件限制在所述预锁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终锁结构包括第三阻挡面,所述限位凸起移动至所述第三阻挡面下方时,所述第三阻挡面限制所述限位凸起向上移动,将限位凸起限制在所述终锁位置,进而使所述端子锁止件保持在所述终锁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具有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限位凸起的下表面为斜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包括第一凸块、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所述对配结构包括第三凸块、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在所述的预锁位置,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一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内地设置,或者所述第三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内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终锁结构包括第二凸块、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在所述终锁位置,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内地设置,或者所述第三凸块与所述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内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锁止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连接件自所述板状本体起向下延伸突出于所述板状本体;所述对配结构设置于所述板状本体上和/或所述连接件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为第一凸块;所述终锁结构为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且上下错位设置;所述对配结构为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三凹槽具有一下槽壁;所述下槽壁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配合;所述下槽壁越过所述第一凸块后被所述第一凸块卡住而限制连接件退出,所述下槽壁被所述第二凸块阻挡而限制速搜连接件向下移动;所述下槽壁越过所述第二凸块后被所述第二凸块卡住而限制连接件退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置结构为第一通孔、第一沉孔或者第一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腔包括用于容纳对配连接器组件的插接腔和用于容纳端子锁止件的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处;所述插接腔与所述容置腔之间设置有隔离墙;所述预锁结构和/或终锁结构设置于所述隔离墙和/或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终锁结构为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容置孔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包括第三凸块,所述端子锁止件位于预锁位置时,所述第三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最下方,受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壁阻挡而限制向下移动;所述端子锁止件位于终锁位置时,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二容置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锁止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连接件自所述板状本体起向下延伸突出于所述板状本体,所述第三凸块设置于所述板状本体上并向前突出于所述板状本体;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容置孔位于所述第三凸块的移动路线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板状本体上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块后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选定的深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锁止件还设置有阻挡件,所述端子锁止件安装在预锁位置时,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插接腔内并位于对配连接器组件的插入路线上,所述端子锁止件自所述预锁位置移动至终锁位置时,所述阻挡件移离对配连接器组件的插入路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的壳体壁上设置有第二容置结构;所述阻挡件可插拔地插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结构内,并可伸入所述插接腔内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容置结构与所述插接腔和/或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阻挡件包括下延伸部、横向连接件和阻挡部;所述端子锁止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下延伸部自所述板状本体起向下延伸;所述横向连接件一端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下端连接,另一端设置所述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自所述横向连接件起延伸突出于所述横向连接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延伸部部分朝前突出于所述板状本体;所述下延伸部突出于板状本体的部分位于所述隔离墙与所述壳体壁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容置结构为第二通孔、第二沉孔或者第二容置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和/或所述终锁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上;所述对配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锁结构为第一凸块,所述终锁结构为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上并突出于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所述对配结构为第三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锁止件设置有凸板,所述外壳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凸板的移动路线上,所述凸板可沿在所述缺口内沿所述缺口移动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锁止件还设置有阻挡件,在预锁位置,所述阻挡件部分位于所述容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设置有第二容置结构,所述阻挡件可插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结构内;在所述终锁位置,所述阻挡件自全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结构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为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壳体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壁,所述壳体壁围成用于安装端子的容腔,所述壳体壁设置有第一容置结构;所述壳体壁表面设置有预锁结构和终锁结构;端子锁止件,所述端子锁止件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插拔地插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结构内;所述端子锁止件上设置有对配结构和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用于和连接端子相配合,限制连接端子的移动;沿所述端子锁止件的插入方向,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位于所述对配结构的移动路线上,且所述对配结构可经过所述预锁结构后移动至所述终锁结构地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分别与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相配合,将所述外壳和所述端子锁止件分别连接在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壁,所述壳体壁围成用于安装端子的容腔,所述壳体壁设置有第一容置结构;所述壳体壁表面设置有预锁结构和终锁结构;端子锁止件,所述端子锁止件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插拔地插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结构内;所述端子锁止件上设置有对配结构和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用于和连接端子相配合,限制连接端子的移动;沿所述端子锁止件的插入方向,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位于所述对配结构的移动路线上,且所述对配结构可经过所述预锁结构后移动至所述终锁结构地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分别与所述预锁结构和所述终锁结构相配合,将所述外壳和所述端子锁止件分别连接在预锁位置和终锁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锁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之间时,所述第一阻挡面与所述第二阻挡面将所述限位凸起限制在所述预锁位置,进而所述端子锁止件限制在所述预锁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终锁结构包括第三阻挡面,所述限位凸起移动至所述第三阻挡面下方时,所述第三阻挡面限制所述限位凸起向上移动,将限位凸起限制在所述终锁位置,进而使所述端子锁止件保持在所述终锁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具有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限位凸起的下表面为斜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锁结构包括第一凸块、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所述对配结构包括第三凸块、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在所述的预锁位置,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一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内地设置,或者所述第三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一容置孔内地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终锁结构包括第二凸块、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在所述终锁位置,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和/或第三容置孔内地设置,或者所述第三凸块与所述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相配合,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和/或第二容置孔内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锁止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连接件自所述板状本体起向下延伸突出于所述板状本体;所述对配结构设置于所述板状本体上和/或所述连接件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锁结构为第一凸块;所述终锁结构为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且上下错位设置;所述对配结构为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三凹槽具有一下槽壁;所述下槽壁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配合;所述下槽壁越过所述第一凸块后被所述第一凸块卡住而限制连接件退出,所述下槽壁被所述第二凸块阻挡而限制速搜连接件向下移动;所述下槽壁越过所述第二凸块后被所述第二凸块卡住而限制连接件退出。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结构为第一通孔、第一沉孔或者第一凹槽。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包括用于容纳对配连接器组件的插接腔和用于容纳端子锁止件的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处;所述插接腔与所述容置腔之间设置有隔离墙;所述预锁结构和/或终锁结构设置于所述隔离墙和/或所述壳体壁的内表面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锁结构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终锁结构为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容置孔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对配结构包括第三凸块,所述端子锁止件位于预锁位置时,所述第三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最下方,受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壁阻挡而限制向下移动;所述端子锁止件位于终锁位置时,所述第三凸块部分或全部嵌入所述第二容置孔内。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锁止件包括一板状本体,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峰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