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575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包括用水池、生物氧化池、臭氧发生器和出水管,所述用水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且用水池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池,所述污水池的一侧设置有生物氧化池,所述生物氧化池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沉淀池,且生物氧化池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科学合理,操作方便,通过过滤板,能够产生多级过滤的效果,使得污水进一步停留在阶梯过滤板表面,提高过滤及吸附效果,通过反渗透膜,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金属元素等,提高污水处理的高效性,保证水质的卫生指标,通过第一循环水泵,能够实现污水的二次过滤,提高污水洁净度。

A Recycling Device for Purification and Reuse of Engineering Sewag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cycling device for purifying and reusing engineering sewage, which comprises a water tank, a biological oxidation tank, an ozone generator and a water outlet pipe. A second circulating water pipe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water tank, and a sewage tank is arranged below the water tank. A biological oxidation tank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sewage tank, and a filter sedimentation tank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biological oxidation tank. The upper end of the biological oxidation tank is connected with a first circulating water pipe.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Through the filter plate, the effect of multi-stage filtration can be produced, which makes the sewage sta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ep filter plate further, improves the filtering and adsorption effect. Through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the dissolved salts, colloids, microorganisms and metal elements in the sewage can be effectively removed, the efficiency of sewage treatment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can be ensured. Health indicators, through the first circulating pump, can achieve secondary filtration of sewage, improve the cleanliness of sew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许多湖泊和水库因氮、磷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污水处理设备能有效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缺乏,污水循环利用得到广泛发展,污水净化循环装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社会生态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污水净化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污水处理不彻底,洁净度不高,异味较重,容易残留杂质及细菌,消毒净化效果不理想,且效率低下,净化效果不达标,不能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污水处理不彻底,洁净度不高,异味较重,容易残留杂质及细菌,消毒净化效果不理想,且效率低下,净化效果不达标,不能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用水池、污水池、生物氧化池、过滤沉淀池、污泥池、第一循环水管、水泵、过滤板、反渗透膜、消毒池、臭氧发生器、输气管、通气排管、软化箱、盐箱、第二循环水管、控制面板、软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净化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水池,所述用水池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且用水池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池,所述污水池的一侧设置有生物氧化池,所述生物氧化池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沉淀池,且生物氧化池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所述过滤沉淀池的顶部安装有水泵,且过滤沉淀池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沉淀池的内部位于过滤板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反渗透膜,且过滤沉淀池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池,所述过滤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消毒池,所述消毒池的顶端设置有臭氧发生器,且消毒池的内部设置有通气排管,所述消毒池的一侧设置有软化箱,所述输气管位于臭氧发生器与通气排管的连接处,所述软化箱的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且软化箱的一侧设置有盐箱,所述软化箱的内部设置有软水管,且软化箱的上端位于软水管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出水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用水池与污水池通过管道贯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化箱与用水池通过第二循环水管贯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物氧化池与过滤沉淀池通过第一循环水管贯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板为阶梯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臭氧发生器与通气排管通过输气管贯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过滤板,能够产生多级过滤的效果,使得污水进一步停留在阶梯过滤板表面,提高过滤及吸附效果,实现净化处理的高效性,通过反渗透膜,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金属元素等,提高污水处理的高效性,保证水质的卫生指标,通过第一循环水管,能够实现污水的二次过滤,提高污水洁净度。2、本技术通过臭氧发生器,能够产生臭氧,达到杀菌、消毒、去味、去除重金属的效果,同时提高水质洁净度。3、本技术通过软化箱,能够吸附硬水中的矿物,实现硬水的软化过程,为污水的再利用提供便利。4、本技术通过第二循环水管,能够将净化后的污水排入用水池中,实现污水净化的循环利用,不仅节省水资源,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免受污染。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软化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净化装置本体;2、用水池;3、污水池;4、生物氧化池;5、过滤沉淀池;6、污泥池;7、第一循环水管;8、水泵;9、过滤板;10、反渗透膜;11、消毒池;12、臭氧发生器;13、输气管;14、通气排管;15、软化箱;16、盐箱;17、第二循环水管;18、控制面板;19、软水管;20、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照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1、用水池2、污水池3、生物氧化池4、过滤沉淀池5、污泥池6、第一循环水管7、水泵8、过滤板9、反渗透膜10、消毒池11、臭氧发生器12、输气管13、通气排管14、软化箱15、盐箱16、第二循环水管17、控制面板18、软水管19和出水管20,净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水池2,用水池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17,且用水池2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池3,污水池3的一侧设置有生物氧化池4,生物氧化池4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沉淀池5,且生物氧化池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7,过滤沉淀池5的顶部安装有水泵8,且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9,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位于过滤板9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反渗透膜10,且过滤沉淀池5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池6,过滤沉淀池5的一侧设置有消毒池11,消毒池11的顶端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2,且消毒池11的内部设置有通气排管14,消毒池11的一侧设置有软化箱15,输气管13位于臭氧发生器12与通气排管14的连接处,软化箱15的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18,且软化箱15的一侧设置有盐箱16,软化箱15的内部设置有软水管19,且软化箱15的上端位于软水管19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出水管20。为了实现用水池2与污水池3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用水池2与污水池3通过管道贯通连接。为了实现软化箱15与用水池2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软化箱15与用水池2通过第二循环水管17贯通连接。为了提高净化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生物氧化池4与过滤沉淀池5通过第一循环水管7贯通连接。为了提高过滤及吸附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过滤板9为阶梯状结构。为了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臭氧发生器12与通气排管14通过输气管13贯通连接。本技术中的软化箱15,软化箱15的内部设置有树脂粒子,通过树脂粒子吸附硬水中的矿物,软化箱15的一侧设置有盐箱16,盐箱16通过管道与软化箱15贯通连接,通过盐水将树脂粒上吸附的矿物杂质再生还原,实现软化过程,软化箱15的内部设置有软水管19,且软化箱15的上端位于软水管19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出水管20,软化后的净水从出水管20流出。本技术的原理及使用流程,净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水池2,用水池2的一侧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1)、用水池(2)、污水池(3)、生物氧化池(4)、过滤沉淀池(5)、污泥池(6)、第一循环水管(7)、水泵(8)、过滤板(9)、反渗透膜(10)、消毒池(11)、臭氧发生器(12)、输气管(13)、通气排管(14)、软化箱(15)、盐箱(16)、第二循环水管(17)、控制面板(18)、软水管(19)和出水管(20),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水池(2),所述用水池(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17),且用水池(2)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池(3),所述污水池(3)的一侧设置有生物氧化池(4),所述生物氧化池(4)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沉淀池(5),且生物氧化池(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7),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顶部安装有水泵(8),且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9),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位于过滤板(9)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反渗透膜(10),且过滤沉淀池(5)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池(6),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一侧设置有消毒池(11),所述消毒池(11)的顶端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2),且消毒池(11)的内部设置有通气排管(14),所述消毒池(11)的一侧设置有软化箱(15),所述输气管(13)位于臭氧发生器(12)与通气排管(14)的连接处,所述软化箱(15)的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18),且软化箱(15)的一侧设置有盐箱(16),所述软化箱(15)的内部设置有软水管(19),且软化箱(15)的上端位于软水管(19)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出水管(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污水净化再利用的循环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1)、用水池(2)、污水池(3)、生物氧化池(4)、过滤沉淀池(5)、污泥池(6)、第一循环水管(7)、水泵(8)、过滤板(9)、反渗透膜(10)、消毒池(11)、臭氧发生器(12)、输气管(13)、通气排管(14)、软化箱(15)、盐箱(16)、第二循环水管(17)、控制面板(18)、软水管(19)和出水管(20),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水池(2),所述用水池(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17),且用水池(2)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池(3),所述污水池(3)的一侧设置有生物氧化池(4),所述生物氧化池(4)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沉淀池(5),且生物氧化池(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7),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顶部安装有水泵(8),且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9),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内部位于过滤板(9)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反渗透膜(10),且过滤沉淀池(5)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池(6),所述过滤沉淀池(5)的一侧设置有消毒池(11),所述消毒池(11)的顶端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2),且消毒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民于开旻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六国威立雅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