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93335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对于35°及以上的斜屋面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对于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方便,工作效果好。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ulti-slope inclined ro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ulti-slope inclined roof concrete. For inclined roofs with 35 degrees and above, a double-layer clamping system similar to shear wall is adopted. Horizontal concrete grooves are set up along the upper formwork section along the slope surface, and the reserved grooves in this section are closed after the symmetrical pouring and vibration of the concrete on the lower slope surface is fully completed, and then the grooves are transferred to the pouring of the upper concrete layer by layer. It is called pouring and sealed layer by layer until the end of pouring. For sloping roofs with slope below 35 degrees,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guide rails are set along the ridges of both sides of the slope, and concrete interception net is set at 2 m interval between slopes, which realizes the piecewise pouring and vibration and ensures the forming quality of concret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and good work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多坡度斜屋面式建筑具有浓郁欧式风情,受到购房者的青睐,这些建筑的屋顶普遍具有坡度陡、跨度大、模板支设要求高、倾斜操作面施工难度大、混凝土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效果好的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斜屋面倾角大小,按35°分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对于35°及以上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大、不易成型,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为保证混凝土下料后流动顺畅及便于振捣,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对于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浇筑时混凝土料向下缓慢流淌,密实度、厚度、标高不易保证,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一)超过35°的大坡度斜屋面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隐蔽验收→定位并放面模→预留浇筑槽→按预留槽从下至上分段浇筑,逐层浇筑、逐层封闭,→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A)立钢管放支撑1)斜屋面采用满堂架支撑体系,钢管为φ48×3.5,立杆按纵横间距900mm×900mm的矩阵形式进行布置,立杆底部用木板作垫块,纵横水平杆沿高每1.2m设置1道;2)立杆支撑沿梁跨方向应加密,间距为600mm,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方,木方垂直于梁截面,间距为250mm;3)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5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水平剪刀撑,同时扫地杆的设置层也应设置水平剪刀撑,保证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及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应超过6m;4)满堂架主体搭设完成后,进行斜屋面底模底支撑斜钢管定位时,采用吊线方式,先定出坡脊线,再根据屋面坡度走向预铺其他部位的支撑钢管和板底木方;5)考虑到超大坡度斜屋面在x,y,z三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在支模体系顶部沿坡度增设水平通杆,满足主龙骨抗剪要求;B)底模施工1)底模标高测放:首先引测楼层标高至外侧无顶部支撑的立杆上,再定出坡脊线位置支撑钢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其他位置标高根据坡度走向进行测放;2)模板统一采用1830mm×915mm×18mm的木胶合板,支设方式为:板底下部第1层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间距250mm;第2层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支设于带U形顶托的立杆上,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由于此部位主龙骨通过止水螺栓与面层主龙骨相连,故在底模施工时还应沿钢管以矩阵形式钻取螺栓预留孔,纵向间距400mm,横向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考虑到支撑系统中双钢管与U形顶托交接部位的斜交面空隙将大大削弱此部位的稳定性,故在其间嵌入防滑木楔,防止出现侧移;C)梁板钢筋绑扎由于屋面板板厚为120~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扣除上下2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2层钢筋内间距小,再加上马凳、垫块及限位止水螺栓的影响,混凝土的下料阻力大,采取措施如下:1)梁柱节点及梁梁交汇处钢筋:梁钢筋在节点处尽量满足“能通则通”的原则,即尽量不要在主节点处锚固,在节点内梁下排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减少钢筋拥挤,在纵横主梁相交处事先定好钢筋位置,安排好纵横向梁、柱钢筋的位置关系,避免钢筋局部过密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同时应留出混凝土下及振捣棒下棒位置,以便下料及振捣;2)错筋绑扎: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上下层筋错筋摆放绑扎,增加了板筋之间的净距;3)加密马凳筋:在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φ8间距,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保证混凝土有足够流动空间;D)隐蔽验收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通知甲方、监理到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E)安放面模板面模采用1830mm×915mm×18mm木胶合板,板顶上部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主次龙骨支设方向应与底模相反,即次龙骨沿坡面顺直向上,主龙骨平行于坡底边界线;关模时以底模预留螺栓孔为基准,对主次龙骨间距可进行调整,以保证止水螺栓上部固定严密,但木方间距不应超过350mm,钢管间距不应超过900mm;止水螺栓规格应为φ12或以上,配蝴蝶扣或螺母,形成固定支撑体系;为保证结构的防水性能,在中部应增设规格为50~80mm止水片;F)预留浇筑槽1)浇筑槽的位置按照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确定,分层厚度包括已封模板的宽度与预留槽宽度之和;按照传统施工经验,分层厚度控制在1800mm,包括1200mm宽下段封模部位及600mm宽上段预留浇筑槽部位;2)提前加工浇筑槽盖板,制作时盖板两纵边加订50mm×100mm木方作侧压骨,两侧应分别突出盖板边界30~40mm,为混凝土浇筑后封模做准备;G)分层对称浇筑混凝土斜屋面由于坡度较大,浇筑时若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速度难以控制,易产生离析,故采用塔式起重机配合施工;为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准备2只料斗轮流装料吊运;在檐口搭设宽900mm操作架,同时作为安全防护架;沿坡屋面每条坡脊线径向逐条设置600mm宽斜道,上钉防滑条,按施工操作进程随时移动;浇筑混凝土时,以屋檐为起点,各坡面对称循环浇筑,浇筑完一层后即封闭本层的面层盖板,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分层处浇筑间隙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浇筑结束;H)拆模与养护1)待混凝土浇筑完后,强度达到5MPa时拆除面层模板,检查混凝土的外观质量;2)混凝土面模拆除后应及时采用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进行养护,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3)底模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同时可进行淋水试验,以检查屋面结构渗水情况;(二)坡度小于35°的斜屋面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测放板面标高→分块安放钢筋导轨,嵌收口截流网→隐蔽验收→按导轨分段浇筑混凝土→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坡度小于35°与大于35°的斜屋面相比,采用单边模板形式,分别在坡脊、坡面设置钢筋导轨、安放截流网分块浇筑混凝土;A)坡脊主轨道设置沿坡脊设置,其作用是控制坡屋面混凝土的整体厚度;导轨横向主龙骨采用2根光圆钢筋上下同截面布置,两龙骨截面距离为板厚,为保证龙骨的侧向稳定,纵向设置三角支撑与主龙骨对焊形成整体,间距沿主龙骨长向每0.5m设置1道;B)板面分块截流网设置沿坡屋面从下向上间隔2.0m设置,其作用除能控制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标高、平整度及板厚以外,还将作为截留屏障以降低重力下坠,实现混凝土的分段浇筑;C)混凝土浇筑考虑到混凝土在坡屋面上的流动性,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采取S形浇筑法;1)混凝土浇筑时应从屋檐处开始,按钢筋导轨自下而上分层分段进行浇筑;2)对于每段浇筑带应从左或右至右或左浇筑到边,再倒回逆向浇筑,如此S形由下至上向本层收口网循序推进;3)第1个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完成后,浇筑对称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也可对称同时浇筑;同高度浇筑带浇筑完成后,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斜屋面倾角大小,按35°分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对于 35°及以上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大、不易成型,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为保证混凝土下料后流动顺畅及便于振捣,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对于 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浇筑时混凝土料向下缓慢流淌,密实度、厚度、标高不易保证,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 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一)超过35°的大坡度斜屋面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隐蔽验收→定位并放面模→预留浇筑槽→按预留槽从下至上分段浇筑,逐层浇筑、逐层封闭, →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A)立钢管放支撑1) 斜屋面采用满堂架支撑体系,钢管为 φ48 ×3. 5,立杆按纵横间距 900mm × 900mm 的矩阵形式进行布置,立杆底部用木板作垫块,纵横水平杆沿高每 1. 2m 设置 1 道;2 ) 立 杆 支 撑 沿 梁 跨 方 向 应 加 密,间 距 为600mm,梁底采用 50mm × 100mm木方,木方垂直于梁截面,间距为 250mm;3) 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 4 跨、且≤5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水平剪刀撑,同时扫地杆的设置层也应设置水平剪刀撑,保证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及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应超过 6m;4) 满堂架主体搭设完成后,进行斜屋面底模底支撑斜钢管定位时,采用吊线方式,先定出坡脊线,再根据屋面坡度走向预铺其他部位的支撑钢管和板底木方;5) 考虑到超大坡度斜屋面在 x,y,z 三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在支模体系顶部沿坡度增设水平通杆,满足主龙骨抗剪要求;B)底模施工1) 底模标高测放:首先引测楼层标高至外侧无顶部支撑的立杆上,再定出坡脊线位置支撑钢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其他位置标高根据坡度走向进行测放;2) 模板统一采用 1830mm × 915mm × 18mm 的木胶合板,支设方式为: 板底下部第 1 层次龙骨为50mm × 100mm 单木方,间距 250mm; 第 2 层主龙骨采用规格为 φ48 × 3. 5 双钢管,支设于带 U 形顶托的立杆上,间距 900mm,同立杆排距;由于此部位主龙骨通过止水螺栓与面层主龙骨相连,故在底模施工时还应沿钢管以矩阵形式钻取螺栓预留孔,纵向间距 400mm,横向间距 900mm,同立杆排距;考虑到支撑系统中双钢管与 U 形顶托交接部位的斜交面空隙将大大削弱此部位的稳定性,故在其间嵌入防滑木楔,防止出现侧移;C)梁板钢筋绑扎由于屋面板板厚为120~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扣除上下 2 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2 层钢筋内间距小,再加上马凳、垫块及限位止水螺栓的影响,混凝土的下料阻力大,采取措施如下:1) 梁柱节点及梁梁交汇处钢筋:梁钢筋在节点处尽量满足“能通则通”的原则,即尽量不要在主节点处锚固,在节点内梁下排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减少钢筋拥挤,在纵横主梁相交处事先定好钢筋位置,安排好纵横向梁、柱钢筋的位置关系,避免钢筋局部过密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同时应留出混凝土下及振捣棒下棒位置,以便下料及振捣;2) 错筋绑扎: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上下层筋错筋摆放绑扎,增加了板筋之间的净距;3) 加密马凳筋:在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 φ8 间距,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保证混凝土有足够流动空间;D)隐蔽验收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通知甲方、监理到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E)安放面模板面模采用 1830mm×915mm×18mm 木胶合板,板顶上部次龙骨为50mm×100mm 单木方,主龙骨采用规格为 φ48×3.5 双钢管;主次龙骨支设方向应与底模相反,即次龙骨沿坡面顺直向上,主龙骨平行于坡底边界线;关模时以底模预留螺栓孔为基准,对主次龙骨间距可进行调整,以保证止水螺栓上部固定严密,但木方间距不应超过 350mm,钢管间距不应超过900mm;止水螺栓规格应为 φ12 或以上,配蝴蝶扣或螺母,形成固定支撑体系;为保证结构的防水性能,在中部应增设规格为50~80mm 止水片;F)预留浇筑槽1) 浇筑槽的位置按照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确定,分层厚度包括已封模板的宽度与预留槽宽度之和;按照传统施工经验,分层厚度控制在1800mm, 包括 1200mm 宽下段封模部位及600mm 宽上段预留浇筑槽部位;2) 提前加工浇筑槽盖板,制作时盖板两纵边加订 50mm×100mm 木方作侧压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斜屋面倾角大小,按35°分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对于35°及以上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大、不易成型,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为保证混凝土下料后流动顺畅及便于振捣,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对于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浇筑时混凝土料向下缓慢流淌,密实度、厚度、标高不易保证,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一)超过35°的大坡度斜屋面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隐蔽验收→定位并放面模→预留浇筑槽→按预留槽从下至上分段浇筑,逐层浇筑、逐层封闭,→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A)立钢管放支撑1)斜屋面采用满堂架支撑体系,钢管为φ48×3.5,立杆按纵横间距900mm×900mm的矩阵形式进行布置,立杆底部用木板作垫块,纵横水平杆沿高每1.2m设置1道;2)立杆支撑沿梁跨方向应加密,间距为600mm,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方,木方垂直于梁截面,间距为250mm;3)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5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水平剪刀撑,同时扫地杆的设置层也应设置水平剪刀撑,保证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及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应超过6m;4)满堂架主体搭设完成后,进行斜屋面底模底支撑斜钢管定位时,采用吊线方式,先定出坡脊线,再根据屋面坡度走向预铺其他部位的支撑钢管和板底木方;5)考虑到超大坡度斜屋面在x,y,z三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在支模体系顶部沿坡度增设水平通杆,满足主龙骨抗剪要求;B)底模施工1)底模标高测放:首先引测楼层标高至外侧无顶部支撑的立杆上,再定出坡脊线位置支撑钢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其他位置标高根据坡度走向进行测放;2)模板统一采用1830mm×915mm×18mm的木胶合板,支设方式为:板底下部第1层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间距250mm;第2层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支设于带U形顶托的立杆上,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由于此部位主龙骨通过止水螺栓与面层主龙骨相连,故在底模施工时还应沿钢管以矩阵形式钻取螺栓预留孔,纵向间距400mm,横向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考虑到支撑系统中双钢管与U形顶托交接部位的斜交面空隙将大大削弱此部位的稳定性,故在其间嵌入防滑木楔,防止出现侧移;C)梁板钢筋绑扎由于屋面板板厚为120~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扣除上下2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2层钢筋内间距小,再加上马凳、垫块及限位止水螺栓的影响,混凝土的下料阻力大,采取措施如下:1)梁柱节点及梁梁交汇处钢筋:梁钢筋在节点处尽量满足“能通则通”的原则,即尽量不要在主节点处锚固,在节点内梁下排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减少钢筋拥挤,在纵横主梁相交处事先定好钢筋位置,安排好纵横向梁、柱钢筋的位置关系,避免钢筋局部过密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同时应留出混凝土下及振捣棒下棒位置,以便下料及振捣;2)错筋绑扎: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上下层筋错筋摆放绑扎,增加了板筋之间的净距;3)加密马凳筋:在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φ8间距,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保证混凝土有足够流动空间;D)隐蔽验收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通知甲方、监理到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军许金林蔡海燕蔡慧惠成海峰李建美陈伟豪吴薛琴郭小兵宋小忠张建环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