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073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涉及含有带1个氮原子作为仅有的环杂原子的五元环杂环化合物的杀生剂,具体地说是二十三种芦竹碱及其衍生物用作抗植物病毒剂和用作杀植物病原真菌剂,所述用作抗植物病毒剂是用于烟草花叶病毒、辣椒病毒、水稻病毒、番茄病毒、甘薯病毒、马铃薯病毒、瓜类病毒及玉米矮花叶病毒;所述用作杀植物病原真菌剂是用于抑制黄瓜枯萎,花生褐斑,苹果轮纹,小麦纹枯,玉米小斑,西瓜炭疽,水稻恶苗,番茄早疫,小麦赤霉,马铃薯晚疫,辣椒疫霉,油菜菌核,黄瓜灰霉,水稻纹枯14种植物病菌。

Application of Luzhuline and Its Derivatives in Resistance to Plant Viruses and Diseas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iocide containing a five-membered r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cyclic atom, in particular to 23 kinds of rhododendrine and its derivatives used as antiviral agents and plant pathogenic fungicides, and the antiviral agents used as tobacco mosaic virus and pepper. Viruses, rice viruses, tomato viruses, sweet potato viruses, potato viruses, melon viruses and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es; the fungicides used as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re used to inhibit cucumber wilt, peanut brown spot, apple rings, Wheat Sheath blight, corn spot, watermelon anthrax, rice seedlings, tomato early blight, wheat scab, potato late blight, Capsicum phytophthorax, rapeseed sclerotinia, yellow. Botrytis cinerea, 14 plant diseases of rice sheath b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涉及含有带1个氮原子作为仅有的环杂原子的五元环杂环化合物的杀生剂,具体地说是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芦竹碱为天然的含有吲哚骨架的生物碱,其基本结构骨架为叔胺结构和吲哚结构,其化学结构式如下:芦竹碱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是小麦、大麦和芦竹等禾本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化感作用的一种生物碱(Phytochemistry,1984,23(3),539–541;Phytochemistry,1985,24(5),945–947;Exp.Appl.,1986,40(3),259–262.),对环境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具有生长抑制作用(邵阳学院学报,2003,2(2),131–135.)。人们利用芦竹碱不同的生物活性,开发不同用途的生物农药。如大麦分泌的芦竹碱对蘩缕属杂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世界农业,2002,279(7),41–44.),10mg/Kg浓度即对其生长具有77%的抑制作用,可被开发为生物除草剂(J.Org.Chem.,1959,24,1285–1287.)。芦竹碱使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地说是以下1~23种化学结构式所示的芦竹碱及其衍生物用作抗植物病毒剂和用作杀植物病原真菌剂,

【技术特征摘要】
1.芦竹碱及其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病菌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地说是以下1~23种化学结构式所示的芦竹碱及其衍生物用作抗植物病毒剂和用作杀植物病原真菌剂,其中,化学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为芦竹碱,化学结构式2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5-溴芦竹碱,化学结构式3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6-溴芦竹碱,化学结构式4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4-甲氧基苯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5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苯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6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环己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7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1-(2,4-二甲氧基苯基)-1-(1H-吲哚-3-基)-N,N-二甲基甲胺,化学结构式8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4-氟苯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9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1-吡咯烷基(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10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4-硝基苯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11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3-((2-溴苯基)(1-吡咯烷基)甲基)-1H-吲哚,化学结构式12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N-((1H-吲哚-3-基)(苯基)甲基)吡啶-2-胺,化学结构式13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为N-((1H-吲哚-3-基)(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吡啶-2-胺,化学结构式14所示的芦竹碱衍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爱党杨珊王铁男李红岩汪清民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