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及纯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0655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及纯水机,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和反渗透膜,中心管开设有若干进水孔,反渗透膜对折卷制于中心管上并覆盖于各进水孔,反渗透膜形成有原水流道,反渗透膜的两侧边缘封接有第一隔水带和第二隔水带,第一隔水带与中心管间隔形成第一浓水出口,第一隔水带与反渗透膜背离中心管一端间隔形成第二浓水出口,第二隔水带与反渗透膜背离中心管一端间隔形成第一原水入口,第二隔水带与中心管间隔形成第二原水入口。自第一原水入口和第二原水入口流入原水通道的原水可缓解原水流道内死角结垢的现象,从而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Full-effect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elements and water purifier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full-effect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element and a water purifier. The full-effect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element includes a central tube and a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The central tube is provided with several water intake holes.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is folded in the central tube and covered with each water intake hole.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forms an original water channel,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are sealed with the first water barrier. The first water-proof zone and the second water-proof zone are separated from the central pipe to form the first dense water outlet, the first water-proof zone and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are separated from the one end of the central pipe to form the second dense water outlet, the second water-proof zone and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are separated from the one end of the central pipe to form the first raw water inlet, and the second water-proof zone is separated from the central pipe to form the second raw water inlet. The raw water flowing into the raw water channel from the first raw water inlet and the second raw water inlet can alleviate the scaling phenomenon in the dead corner of the raw water channel, thus prolong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及纯水机
本技术属于净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及纯水机。
技术介绍
反渗透膜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滤除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半透膜在净水设备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设置有反渗透膜的净水元件中,一般包括过水管和卷绕在过水管上的反渗透膜,过滤时,原水自过水管的一端流入并自原水自过水管渗透至反渗透膜处以实现过滤。然而,由于原水是沿着过水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流动并渗透至反渗透膜处,这样其与反渗透膜的接触时间较短,原水过滤后所形成的浓水易在反渗透膜的表面形成浓差极化,使得反渗透膜的表面结垢,如此便会导致设置有反渗透膜的净水元件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及纯水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渗透膜表面易结垢进而导致设置有反渗透膜的净水元件的使用寿命缩短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和反渗透膜,所述中心管的孔壁开设有若干进水孔,各所述进水孔沿所述中心管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并覆盖于各所述进水孔,且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密封贴合,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正面之间形成有原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相邻于所述中心管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封接有第一隔水带和第二隔水带,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二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浓水出口,所述第二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原水入口,所述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二浓水出口和所述第一原水入口均与所述原水流道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水带的第二端与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原水入口,所述第二原水入口与所述原水流道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反面之间形成有纯水流道,所述纯水流道与各所述进水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原水流道中设置有用于引导原水流通的进水导流网,所述进水导流网的两相对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隔水带和所述第二隔水带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纯水流道中设置有用于引导纯水流通的纯水导流网。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铺展开的状态呈长方形,所述第一隔水带和所述第二隔水带分别封接于所述反渗透膜的两长边,所述反渗透膜的一短边贴设于所述中心管的外壁,所述纯水导流网的两相对边缘分别与所述反渗透膜的两长边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浓水出口的外孔周长为所述反渗透膜的长边长度的10%~5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浓水出口的外孔周长为所述反渗透膜的长边长度的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原水入口的外孔周长为所述反渗透膜的长边长度的10%~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对原水进行过滤时,大量的原水可自第一原水入口流入到反渗透膜正面之间的原水流道中,其在原水流道流通的过程中可通过反渗透膜实现过滤,过滤后形成的纯水则可通过各进水孔流入到中心管中并自中心管流出,未通过反渗透膜的原水则可自第一浓水出口排出。而由于第一隔水带的第二端与反渗透膜背离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二浓水出口,这样过滤后所形成的浓水还可自第二浓水出口排出,如此便显著增强了浓水的流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原水的加速流动,避免了浓水在反渗透膜的死角处积聚,有效缓解了远离中心管的位置处的反渗透膜由于浓水积聚而发生结垢的现象,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纯水机,包括有上述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由于本技术的纯水机采用有上述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那么得益于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双浓水出口和双原水入口的设置,这样便实现了将浓水高效地排出于全效反渗透膜元件,消除了原水流动死角,使得反渗透膜的表面便不易结垢,从而避免了反渗透膜的频繁拆换清洗,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进而也保证了纯水机的长期使用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中心管11—进水孔20—反渗透膜21—第一隔水带22—第二隔水带221—第一原水入口222—第二原水入口211—第一浓水出口212—第二浓水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10和反渗透膜20,中心管10的孔壁开设有若干进水孔11,各进水孔11沿中心管10的长度方向布设,反渗透膜20对折卷制于中心管10上并覆盖于各进水孔11,且反渗透膜20对折后形成的背离中心管10的两端密封贴合,反渗透膜20对折后形成的正面之间形成有原水流道(图未示),反渗透膜20对折后形成的相邻于中心管10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封接有第一隔水带21和第二隔水带22,第一隔水带21的第一端与中心管10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浓水出口211,第一隔水带21的第二端与反渗透膜20背离中心管10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浓水出口212,第二隔水带22的第一端与反渗透膜20背离中心管10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原水入口221,第一浓水出口211、第二浓水出口212和第一原水入口221均与原水流道相连通。本技术实施例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对原水进行过滤时,大量的原水可自第一原水入口221流入到反渗透膜正面之间的原水流道中,其在原水流道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和反渗透膜,所述中心管的孔壁开设有若干进水孔,各所述进水孔沿所述中心管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并覆盖于各所述进水孔,且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密封贴合,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正面之间形成有原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相邻于所述中心管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封接有第一隔水带和第二隔水带,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二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浓水出口,所述第二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原水入口,所述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二浓水出口和所述第一原水入口均与所述原水流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和反渗透膜,所述中心管的孔壁开设有若干进水孔,各所述进水孔沿所述中心管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并覆盖于各所述进水孔,且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密封贴合,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正面之间形成有原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相邻于所述中心管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封接有第一隔水带和第二隔水带,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一隔水带的第二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浓水出口,所述第二隔水带的第一端与所述反渗透膜背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原水入口,所述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二浓水出口和所述第一原水入口均与所述原水流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水带的第二端与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原水入口,所述第二原水入口与所述原水流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效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对折后形成的反面之间形成有纯水流道,所述纯水流道与各所述进水孔相连通。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晶李国平王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