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027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属于被动柔性防护系统应用技术领域。包括用于固定拉锚绳并承受滚石冲击力的拉筋、与拉筋勾连在一起用于限制拉筋移动距离和移动方向的限位组件、与锚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将限位组件固定在地面上的拉耳,拉筋与拉耳位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拉耳固定安装在限位组件上,拉筋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拉锚绳的安装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通过拉筋的变形及相对于限位组件的移动来缓冲滚石冲击力,避免减压环和钢丝绳的损坏,同时可方便的进行拉筋的更换,维修维护方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
本技术属于被动柔性防护系统应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边坡防护采用被动柔性防护系统进行防护,被动柔性防护系统一般由钢丝绳网、环形网(如需拦截小块落石时附加一层铁丝格栅)、固定系统(锚杆、拉锚绳、基座和支撑绳)、减压环和钢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起到边坡防护作用。适用于建筑设施旁有缓冲地带的高山峻岭,把岩崩、飞石、雪崩、泥石流拦截在建筑、道路等设施之外,避开灾害对建筑、道路等设施的毁坏。被动防护系统在遇到较大落石冲击的时候,穿过减压环的钢丝绳与减压环内壁摩擦,并使减压环屈服变形逐步拉伸,直到最大变形。冲击终止后,变形后的减压环不能恢复,钢丝绳也与受损后的减压环咬合无法解开。此时如要恢复被动防护系统的功能,使之再次发挥作用,就需要彻底更换钢丝绳和减压环,更换的劳动强度大,工期长,且更换下来的减压环和钢丝绳不能重复多次使用,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被动防护系统中减压环和钢丝绳承受冲击后无法再次使用、且更换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与拉锚绳连接用于缓冲被动柔性防护系统承受的滚石冲击力,包括用于固定拉锚绳并承受滚石冲击力的拉筋、与所述拉筋勾连在一起用于限制所述拉筋移动距离的限位组件、与锚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将所述限位组件固定在地面上的拉耳,所述拉筋与所述拉耳位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拉耳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组件上,所述拉筋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拉锚绳的安装环。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拉耳的固定座、铰接在所述固定座上用于与所述拉筋勾连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上下两侧设有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所述拉筋从所述旋转轴上脱落的限位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轴、所述旋转轴均通过锁紧螺母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锁紧螺母上设有用于将所述限位轴进行定位的定位销。进一步地,所述拉筋由钢筋弯曲成型,所述拉筋包括用于与所述旋转轴勾连的弯曲部、与所述弯曲部固定连接的用于承受冲击力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一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穿过两个所述限位轴内拢形成锐角。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弯曲部挤压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滚压轴,所述滚压轴与所述旋转轴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所述限位轴、所述滚压轴上均套设有用于防磨的旋转套筒。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直部的端部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拉筋从两个所述限位轴内脱落的定位环,所述第二平直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长度尺寸,所述安装环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端部。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安装环垂直布置。进一步地,所述拉耳与所述固定座之间设有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为U型槽钢,所述拉筋位于所述U型槽钢的开口端。本技术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拉筋及与拉筋勾连在一起的限位组件,拉筋折弯存在一定的预变形量,限位组件通过拉耳固定在地面上,拉筋通过设置在其端部的安装环与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拉锚绳连接,拉筋、限位组件、拉耳构成一个减压缓冲装置,可通过拉筋的预变形量、拉筋的受力变形及相对于限位组件的相对滑动承受和缓冲滚石冲击力,进而降低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减压环及其他零部件承受的滚石冲击力;实际应用中,拉筋在承受滚石冲击力时受力变形或相对于限位组件的相对滑动,吸收滚石的冲击力,当被动柔性防护系统内的滚石被清理后,若拉筋变形不严重,则可调整拉锚绳的张紧度后继续使用,若拉筋变形严重,则更换拉筋,重新调整拉筋与拉锚绳连接位置。本技术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通过拉筋的变形及相对于限位组件的移动来缓冲滚石冲击力,避免减压环的损坏,同时可方便的进行拉筋的更换,维修维护方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拉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其中,各附图标记:1-拉筋;101-弯曲部;102-第一平直部;103-第二平直部;104-安装环;105-定位环;2-限位组件;201-固定座;202-旋转轴;203-限位轴;204-锁紧螺母;205-定位销;206-滚压轴;207-旋转套筒;3—拉耳;4—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进行说明,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与拉锚绳连接用于缓冲被动柔性防护系统承受的滚石冲击力,包括用于固定拉锚绳并承受滚石冲击力的1拉筋、与拉筋1勾连在一起用于限制拉筋1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的限位组件2、与锚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将限位组件2固定在地面上的拉耳3,拉筋1与拉耳3位于限位组件2的两侧,拉耳3固定安装在限位组件2上,拉筋1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拉锚绳的安装环104。具体地,限位组件2用于连接拉耳2和拉筋1,限位组件2通过拉耳2与锚杆固定连接进而固定在地面上或者带保护的山体上面,拉筋1折弯后与限位组件2勾连,拉筋折弯后设有一定的预变形量,拉筋1在承受滚石冲击力时会发生形变或绕限位组件2在一定距离内移动进行滚石冲击力的缓冲,从而避免减压环的损害或更换。本技术提供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拉筋及与拉筋勾连在一起的限位组件,拉筋折弯存在一定的预变形量,限位组件通过拉耳固定在地面上,拉筋通过设置在其端部的安装环与被动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与拉锚绳连接用于缓冲被动柔性防护系统承受的滚石冲击力,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拉锚绳并承受滚石冲击力的拉筋、与所述拉筋勾连在一起用于限制所述拉筋移动距离的限位组件、与锚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将所述限位组件固定在地面上的拉耳,所述拉筋与所述拉耳位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拉耳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组件上,所述拉筋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拉锚绳的安装环。

【技术特征摘要】
1.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与拉锚绳连接用于缓冲被动柔性防护系统承受的滚石冲击力,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拉锚绳并承受滚石冲击力的拉筋、与所述拉筋勾连在一起用于限制所述拉筋移动距离的限位组件、与锚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将所述限位组件固定在地面上的拉耳,所述拉筋与所述拉耳位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拉耳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组件上,所述拉筋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拉锚绳的安装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拉耳的固定座、铰接在所述固定座上用于与所述拉筋勾连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上下两侧设有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所述拉筋从所述旋转轴上脱落的限位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轴、所述旋转轴均通过锁紧螺母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锁紧螺母上设有用于进行定位的定位销。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筋由钢筋弯曲成型,所述拉筋包括用于与所述旋转轴勾连的弯曲部、与所述弯曲部固定连接的用于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宁宁肖建辉罗伯婵
申请(专利权)人:衡水奇佳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