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0165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包括长方体主体框架、横梁及侧肋,以及包覆主体框架侧壁及顶部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底部四角设有沙撬板,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藻液喷头及补水喷头,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分别与藻液喷头及补水喷头管路连接的藻液箱和补水箱,液箱和补水箱分别配备有藻液泵和补水泵,所述藻液泵和补水泵由蓄电池供电。本装置通过在大棚内喷洒蓝藻液,并由大棚进行成活期防护,在蓝藻结皮前少量进行补水,大大提高了蓝藻的成活率,进而有效提高荒漠化治理效果,此外在大棚底部装设沙撬板,实现可移动化,便于对大棚进行转移,重复利用,大大节省了反复通过人力拆装的时间和成本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荒漠化土地治理
,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蓝藻不仅生活在各种水体,还生活在土壤、岩石、沙地表面,是陆地生境中重要的调节者。多年研究结果证明,蓝藻与土壤稳定性、营养物质的捕获与积累、土壤水分的维持等都有直接关系。通过接种蓝藻不仅可用于改良农业土壤,也逐渐应用于修复荒漠化土地环境。荒漠蓝藻是陆生蓝藻的一个特定的生态类群。作为先锋拓殖生物,荒漠蓝藻能够适应干旱、强紫外辐射、营养贫瘠等环境胁迫,并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影响并改变外界生境。蓝藻接种到沙地表面可快速增殖,在沙地表层可通过藻丝对砂粒的机械缠绕和细胞外多糖等有机物的粘附作用形成团聚体,由团聚体构成的生物结皮能起到固沙作用。随着结皮生物群落的发育演替,加之细粒物质沉积及大气降尘积累所带来的物质输入,促进了沙漠表面营养物质的富集,为微型土壤生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拓殖创造了条件,继而推动荒漠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过程。现有的通过荒漠蓝藻修复荒漠化土地的方式为大量水培蓝藻,并通过人工或罐车喷洒蓝藻液至野外荒漠化土地,这就面临着蓝藻存活率低的问题,而采用传统大棚或地膜进行蓝藻结皮前防护有存在着工作量巨大且地膜难以回收利用的问题,使治理成本高昂。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蓝藻成活率且移动时无需拆装的荒漠化治理装置。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包括长方体主体框架、设置在主体框架上且用于稳固主体框架的横梁及侧肋,以及包覆主体框架侧壁及顶部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底部四角设有便于大棚移动的沙撬板,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藻液喷头及补水喷头,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分别与藻液喷头及补水喷头管路连接的藻液箱和补水箱,液箱和补水箱分别配备有藻液泵和补水泵,所述藻液泵和补水泵由设置于大棚外侧的蓄电池供电。本装置可通过控制在大棚内部喷洒蓝藻液,并由大棚进行成活期防护,并在蓝藻结皮前通过补水喷头少量进行补水,大大提高了蓝藻的成活率,另因大棚底部装有沙撬板,可在蓝藻喷撒后15天左右形成初步生物结皮后对大棚进行转移,继续治理,大大节省了人力投入和维护成本。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底部四角设有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所述沙撬板与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的丝杆相连接。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可用于提升大棚,防止大棚转移时,底部刮碰成活的蓝藻。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藻液箱和补水箱均设置于大棚的外侧,且所述藻液泵和补水泵设置于大棚的内部。藻液箱和补水箱均设置于大棚的外侧,便于补充藻液和水,藻液泵和补水泵设置于大棚的内部,防止外部风沙侵蚀,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的顶部设置有与蓄电池电路连接的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有助蓄电池续航,延长甚至免去人工更换蓄电池的工作周期。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通过转动架设置于大棚的顶部。转动架便于调整太阳能板的设置角度,避免因大棚角度限制太阳能板的发电量。进一步的,上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底部设置有便于固定大棚的地脚。荒漠化土地常有风沙,地脚固定大棚,防止大棚翻覆。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可通过控制在大棚内部喷洒蓝藻液,由大棚进行成活期防护,并在蓝藻结皮前通过补水喷头少量进行补水,大大提高了蓝藻的成活率,进而有效提高荒漠化治理效果。2)本装置通过在大棚底部装设沙撬板,实现可移动化设计,便于对大棚进行转移,重复利用,大大节省了反复通过人力拆装的时间和成本投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框架、2横梁、3侧肋、4沙撬板、5藻液喷头、6补水喷头、7藻液箱、8补水箱、9藻液泵、10补水泵、11蓄电池、12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121丝杆、13太阳能板、14转动架、15地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包括长方体主体框架1、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且用于稳固主体框架1的横梁2和侧肋3,以及包覆主体框架1侧壁及顶部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四角设有便于大棚移动的沙撬板4,所述横梁2上设置有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所述主体框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管路连接的藻液箱7和补水箱8,藻液箱7和补水箱8分别配备有藻液泵9和补水泵10,所述藻液箱7和补水箱8由设置于大棚外侧的蓄电池11供电。其中,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四角设有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12,所述沙撬板4与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12的丝杆121相连接。其中,所述藻液箱7和补水箱8均设置于大棚的外侧,且所述藻液泵9和补水泵10设置于大棚的内部。其中,所述大棚的顶部设置有与蓄电池11电路连接的太阳能板13。其中,所述太阳能板通过转动架14设置于大棚的顶部。其中,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设置有便于固定大棚的地脚15。工作时,预先在藻液箱7和补水箱8内加装藻液和水,调节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12的丝杆121,因重力作用,大棚底部降至与地面平齐,固定地脚,调节转动架,使太阳能板合适的发电角度,随后控制藻液泵9抽取藻液箱7的藻液并泵至藻液喷头5,在大棚内部的荒漠化土地地面上喷洒适量蓝藻藻液,在蓝藻结皮前,控制补水泵10抽取补水箱8的水并泵至补水喷头6,少量补水,提高蓝藻成活率。约15天左右,大棚内地表蓝藻即可形成初步生物结皮,此时,松开地脚,调节手动蜗轮丝杆升降机12的丝杆121,使大棚底部离开地面,并提升至一定高度,使大棚转移时底面不会刮碰成活的蓝藻,转以后重复上述工作,进行再次蓝藻培育。当然,本装置不限于在纯荒漠化土地进行蓝藻育种,也可人工及机械事先喷洒蓝藻,待蓝藻初步结皮后,结合本设备进行二次补充培育,进而缩短荒漠化土地的修复周期。此外,大棚结构不限于长方体结构,也可设置为弧形棚顶等;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可选择雾化喷头,提高藻液喷撒及水喷淋均匀度;在一些沙漠化相对较低的地区,也可将沙撬板4改为万向轮等,提高转移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包括长方体主体框架(1)、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且用于稳固主体框架(1)的横梁(2)和侧肋(3),以及包覆主体框架(1)侧壁及顶部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四角设有便于大棚移动的沙撬板(4),所述横梁(2)上设置有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所述主体框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管路连接的藻液箱(7)和补水箱(8),藻液箱(7)和补水箱(8)分别配备有藻液泵(9)和补水泵(10),所述藻液箱(7)和补水箱(8)由设置于大棚外侧的蓄电池(11)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包括长方体主体框架(1)、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且用于稳固主体框架(1)的横梁(2)和侧肋(3),以及包覆主体框架(1)侧壁及顶部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四角设有便于大棚移动的沙撬板(4),所述横梁(2)上设置有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所述主体框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藻液喷头(5)及补水喷头(6)管路连接的藻液箱(7)和补水箱(8),藻液箱(7)和补水箱(8)分别配备有藻液泵(9)和补水泵(10),所述藻液箱(7)和补水箱(8)由设置于大棚外侧的蓄电池(11)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荒漠化土地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银花王峰王春艳马晓红曹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