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器用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7808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在将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的插管器用鞘拔去后,能够缩短创伤部位的止血所需的时间、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的负担的插管器用鞘。解决手段为插管器用鞘100具备:导管主体110,其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毂部120,其连接于导管主体的基端侧;药剂部160,其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创伤部位的止血剂,其中,药剂部配置于导管主体的外表面117的基端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插管器用鞘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作为医疗用器械的插管器组装体中使用的插管器用鞘。
技术介绍
在医疗领域中,实施将各种导管等经皮地导入生物体内的手术。在这种手术中,使用插管器用鞘(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其具备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的导管主体和连接于导管主体的基端侧的毂部。插管器用鞘通过将导管主体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从而形成将生物体内与生物体外之间连接的访问路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22488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将上述各种导管等经皮地导入生物体内的手术(以下,称为“目标手术”)之后,插管器用鞘被拔去。在将插管器用鞘拔去后,被导入插管器用鞘的部位(以下,称为“创伤部位”)需要止血。作为止血方法,例如,广泛使用了下述方法,即,使用利用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球囊等来压迫创伤部位从而进行止血的方法。然而,若为了将创伤部位止血而历经长时间对创伤部位进行压迫,则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担。因此,需要能够减轻对需要对创伤部位进行止血的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负担的技术。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的插管器用鞘拔去后,能够缩短创伤部位的止血所需的时间、减轻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的负担的插管器用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插管器用鞘具备: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的导管主体;连接于导管主体的基端侧的毂部;和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创伤部位的止血剂的药剂部。另外,药剂部配置于导管主体的外表面的基端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插管器用鞘,其具备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创伤部位的止血剂的药剂部。另外,药剂部配置于导管主体的外表面的基端侧。通过在导管主体的外表面的基端侧配置药剂部,由此,能够在不使药剂部接触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将插管器用鞘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从而实施目标手术。而且,在结束目标手术后,通过将导管主体的基端侧插入创伤部位,由此能够使药剂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创伤部位接触。此外,通过在使药剂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创伤部位接触的状态下将导管主体的基端侧从创伤部位拔去,由此能够将药剂部的至少一部分留置于创伤部位。由于药剂部具有止血剂,因此,通过使药剂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创伤部位接触并且将其留置,从而能够促进创伤部位的止血。因此,在将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的插管器用鞘拔去后,能够缩短创伤部位的止血所需的时间,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的负担。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插管器组装体的图。[图2]为实施方式1涉及的插管器用鞘的剖面图。[图3]图3(A)为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插管器用鞘的应变消除部附近放大示出的侧视图,图3(B)为将不同于实施方式1涉及的插管器用鞘的图3(A)的应变消除部附近放大示出的仰视图。[图4]为将图2的虚线部4放大示出的图。[图5]为用于对使用实施方式1涉及的插管器的治疗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图5(A)为示出将导入针穿刺的情形的图,图5(B)为示出向生物体管腔插入导丝的情形的图,图5(C)为示出在生物体管腔留置有导丝的情形的图,图5(D)及图5(E)为示出将插管器组装体穿刺的情形的图,图5(F)为示出插管器用鞘留置于生物体管腔的情形的图。[图6]图6(A)为示出在创伤部位导入药剂部的情形的概略剖视图,图6(B)为将图6(A)的虚线部6B放大而示出的图、且为示出将止血剂留置于创伤部位的情形的图。[图7]为示出在创伤部位留置有止血剂的情形的图。[图8]为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插管器用鞘的剖面图。[图9]为将图8的虚线部9放大示出的图。[图10]为变形例涉及的插管器用鞘的基端侧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管器组装体10进行说明。图1~图4为用于对插管器组装体10的各部进行说明的图,图5~图7为用于说明使用了插管器用鞘100的治疗方法的图。参考图2,本说明书中,在插管器用鞘100中,将配置有毂部(毂部)120的一侧(图2中的上侧)称为“基端侧”。在插管器用鞘100中,将位于与基端侧为相反侧、被导入生物体管腔R内的一侧(图2中的下侧)称为“前端侧”。另外,将插管器用鞘100延伸的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称为“轴向”。另外,所谓“前端部”,是指包括前端(最前端)及其周边的一定范围,所谓“基端部”,是指包括基端(最基端)及其周边的一定范围。另外,参见图6(A)及图6(B),将由于插管器用鞘100被经皮地向生物体管腔R导入而受到创伤的生物体组织W的部位P称为“创伤部位”。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管器组装体10具有插管器用鞘100和扩张器200。以下,针对插管器用鞘100及扩张器200进行详细说明。插管器用鞘100用于留置于血管等生物体管腔R内,在其内腔116中插入例如导管、导丝等治疗器械从而将它们导入生物体管腔R内。使用向生物体管腔R内导入的导丝等,从而能够实施例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PCI)等手术(以下,称为“目标手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接近法(approachmethod),有将插管器用鞘从腿部导入的TFI(TransFemoralintervention(经股动脉介入))、从手臂导入插管器用鞘的TRI(TransRadialintervention(经桡动脉介入))。参见图2及图5(F),插管器用鞘100具备: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R的导管主体110;连接于导管主体110的基端侧的毂部120;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W的创伤部位P的止血剂的药剂部160。另外,药剂部160配置于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117的基端侧。插管器用鞘100还具备:覆盖毂部120的前端部121、并且包围导管主体110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的应变消除部130。导管主体110由在内部延伸有内腔116的大致圆筒形的管状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导管主体110具有锥状的前端部111、位于前端部111的基端侧的主体部115、和位于主体部115的基端侧且连结于毂部120的基端部113。作为导管主体110的构成材料,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离聚物、或它们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等)、聚烯烃弹性体、聚烯烃的交联物、聚氯乙烯、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酯、聚酯弹性体、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氟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缩醛、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高分子材料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在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117,配置有当湿润时赋予表面润滑性的亲水性润滑层170。构成亲水性润滑层170的材料为与水性溶剂接触时显示出亲水性及溶胀性的材料。在将导管主体110插入体内时,包含这种材料的层显示出亲水性及润滑性(表面润滑性)。因此,配置有亲水性润滑层的导管主体能够顺畅地插入体内、能够提高施术者的操作性。另外,例如,在导管主体110被插入血管等体腔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其亲水性及润滑性(表面润滑性)而减轻组织损伤,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负担。对于构成亲水性润滑层170的材料而言,只要为与水性溶剂接触时显示出亲水性及溶胀性的材料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举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插管器用鞘,其具备:导管主体,其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毂部,其连接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基端侧;和药剂部,其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创伤部位的止血剂,其中,所述药剂部配置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外表面的基端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01 JP 2016-1710381.插管器用鞘,其具备:导管主体,其被经皮地导入生物体管腔;毂部,其连接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基端侧;和药剂部,其具有能够治疗生物体组织创伤部位的止血剂,其中,所述药剂部配置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外表面的基端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管器用鞘,其进一步具备应变消除部,所述应变消除部覆盖所述毂部的前端部、且包围所述导管主体的基端侧的规定范围,所述药剂部配置于所述应变消除部所包围的所述导管主体的规定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管器用鞘,其中,所述导管主体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所述第2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第1区域更靠基端侧、且具有比所述第1区域的外径小的外径,所述第2区域设置于比所述应变消除部的最前端部更靠所述导管主体的基端侧,所述药剂部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管器用鞘,其中,所述导管主体具有第3区域,所述第3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第2区域更靠基端侧、且具有比所述第2区域的外径大的外径,所述第2区域为朝向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空间而凹陷的槽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管器用鞘,其中,在比所述应变消除部的最前端部更靠所述导管主体的基端侧、且比所述毂部的前端部更靠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侧的范围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哲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