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自然专利>正文

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5432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加热炉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首先,收集加热炉出灰口处排出的秸秆灰;然后,将秸秆灰过10目筛,得到筛选后的秸秆灰;随后,将大豆酸树脂粘合剂和建筑用108胶水同时倒入到混合装置中进行搅拌混合,待搅拌混合十分钟后,再向混合装置中加入氯化铵溶液,继续搅拌混合,得到混合物;再者,将筛选后的秸秆灰与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得到膏糊状混合物;最后,将膏糊状混合物注入到模具中,并通过压力机进行加压成型;该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压制成型的物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耐腐蚀性,而且强度高,利于长期保存,同时又对秸秆灰进行了废物利用,减小了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加热炉
,具体的说是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加热炉一般采用燃烧秸秆来产生热量,秸秆燃烧中所产生的秸秆灰通常每天都有数十吨之多,集中堆放不仅需要占用很大地方,而且很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对秸秆灰进行再处理已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秸秆灰再利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收集箱放在加热炉的出灰口处收集炉灰,该炉灰为秸秆灰;S2:将S1中的秸秆灰过10目筛,将秸秆灰中的大颗粒物质筛选出,得到筛选后的秸秆灰;S3:将大豆酸树脂粘合剂和建筑用108胶水同时倒入到混合装置中进行搅拌混合,待搅拌混合十分钟后,再向混合装置中加入氯化铵溶液,继续搅拌混合,得到混合物,且大豆酸树脂粘合剂与建筑用108胶水、氯化铵溶液、秸秆灰的配比为1.2:1.3∶0.1∶8;S4:将S2中筛选后的秸秆灰与S3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得到膏糊状混合物;S5:将S4中的膏糊状混合物注入到模具中,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收集箱放在加热炉的出灰口处收集炉灰,该炉灰为秸秆灰;S2:将S1中的秸秆灰过10目筛,将秸秆灰中的大颗粒物质筛选出,得到筛选后的秸秆灰;S3:将大豆酸树脂粘合剂和建筑用108胶水同时倒入到混合装置中进行搅拌混合,待搅拌混合十分钟后,再向混合装置中加入氯化铵溶液,继续搅拌混合,得到混合物,且大豆酸树脂粘合剂与建筑用108胶水、氯化铵溶液、秸秆灰的配比为1.2:1.3∶0.1∶8;S4:将S2中筛选后的秸秆灰与S3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得到膏糊状混合物;S5:将S4中的膏糊状混合物注入到模具中,并通过压力机进行加压成型;本专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炉炉灰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收集箱放在加热炉的出灰口处收集炉灰,该炉灰为秸秆灰;S2:将S1中的秸秆灰过10目筛,将秸秆灰中的大颗粒物质筛选出,得到筛选后的秸秆灰;S3:将大豆酸树脂粘合剂和建筑用108胶水同时倒入到混合装置中进行搅拌混合,待搅拌混合十分钟后,再向混合装置中加入氯化铵溶液,继续搅拌混合,得到混合物,且大豆酸树脂粘合剂与建筑用108胶水、氯化铵溶液、秸秆灰的配比为1.2:1.3∶0.1∶8;S4:将S2中筛选后的秸秆灰与S3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得到膏糊状混合物;S5:将S4中的膏糊状混合物注入到模具中,并通过压力机进行加压成型;本发明采用的加热炉包括箱体(1);还包括驱动单元(2)、摆动单元(3)、破碎单元(4)、曝气单元(5)、螺旋盘管(6)、破碎板(7)、太阳能板(11)、一号柱(12)、风量控制室(13)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炉的工作;所述箱体(1)侧壁设有进料管,且对称设有出灰口,箱体(1)顶部设有出烟口;所述太阳能板(11)为弧形板,且通过一号柱(12)固连在箱体(1)顶部,太阳能板(11)上设有若干通孔,太阳能板(11)吸收的太阳能为驱动单元(2)提供动力;所述螺旋盘管(6)位于箱体(1)内且两端伸出箱体(1)外,螺旋盘管(6)与箱体(1)的接触处通过轴承转动安装,螺旋盘管(6)一端作为空气进口端,螺旋盘管(6)另一端与风量控制室(13)转动连接,风量控制室(13)通过支架固连在箱体(1)外壁上,风量控制室(13)用于控制空气进口端的空气进量;所述驱动单元(2)安装在箱体(1)底部,驱动单元(2)包括正反转电机、转盘(21)、双向丝杆(22)、凸轮(23)和一号绳(24);所述双向丝杆(22)通过轴承与正反转电机输出轴固连,正反转电机固连在箱体(1)底板上;所述转盘(21)的数量为二,其中一转盘(21)套设在正反转电机输出轴外圈上,另一个转盘(21)套设在螺旋盘管(6)外圈上;所述一号绳(24)两端分别缠绕在转盘(21)上,且通过滑轮过渡,滑轮通过固定杆固连在箱体(1)侧壁上;通过正反转电机和一号绳(24)间的相互配合,实现螺旋盘管(6)的转动;所述凸轮(23)套设在正反转电机输出轴上;所述摆动单元(3)沿正反转电机对称设置,且摆动单元(3)安装在箱体(1)侧壁上,摆动单元(3)包括一号杆(31)、二号杆(32)、三号杆(33)、伸缩杆(34)和滑块(35);所述一号杆(31)一端铰接在箱体(1)侧壁上,一号杆(31)另一端与二号杆(32)铰接;所述三号杆(33)一端铰接在滑块(35)上,三号杆(33)另一端与二号杆(32)铰接,且二号杆(32)与滑块(35)分别通过弹簧固连在箱体(1)侧壁上,滑块(35)与凸轮(23)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伸缩杆(34)一端铰接在二号杆(32)上,伸缩杆(34)另一端铰接在破碎单元(4)上;通过凸轮(23)转动,两滑块(35)间断性的向靠近箱体(1)侧壁一侧运动,使得一号杆(31)、二号杆(32)和三号杆(33)进行起伏摆动,加快秸秆燃料燃烧;所述破碎单元(4)通过转环安装在正反转电机输出轴上,破碎单元(4)包括一号破碎刀(41)和二号破碎刀(42);所述一号破碎刀(41)和二号破碎刀(42)的结构相同且数量均为二,一号破碎刀(41)和二号破碎刀(42)均对称设置且呈圆周分布,一号破碎刀(41)固连在转环上,二号破碎刀(42)一端转动安装在转环上,二号破碎刀(42)另一端通过伸缩杆(34)铰接在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胡自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