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741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所述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的第二母排,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上均设有铜柱,所述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所述第二母排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使绝缘膜在所述第二母排侧边形成悬空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方的悬空部,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有效提高了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增强了叠层母排产品的性能,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
本技术涉及叠层母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
技术介绍
叠层母排,又称复合母排,低感母排,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连接排,具有可重复电气性能、低阻抗、抗干扰、可靠性好、装配简洁等特点的大功率模块化连接结构部件,广泛应用于电力及混合牵引、电力开关系统、发电系统、电动设备的功率转换模块等;叠层母排的爬电距离的大小取决于母排的额定工作电压,工作的环境(污染等级)。叠层母排实际应用中,由于额定工作电压、母排结构布局等原因,使母线排两极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足,母排工作时导致两极之间产生放电;为解决上述问题需增加两极之间的爬电距离,常规的增加爬电距离方式有增加绝缘垫片、增设沟槽等方法,均为通过增加一个绝缘异物在端子周围,达到延长绝缘体表面爬电距离的目的;该方法使得产品结构复杂,工序烦琐,成本高,且增加的绝缘垫片有脱落、绝缘粘接密封性不好,安装时干涉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该结构有效提高了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增强了叠层母排产品的性能,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特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所述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的第二母排,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上均设有铜柱,所述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所述第二母排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使绝缘膜在所述第二母排侧边形成悬空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方的悬空部,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优选地,所述悬空部位于所述第二母排厚度的中间。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母排和第一母排上设有贯穿两者的通孔,所述铜柱固定于所述通孔内且凸出于所述第二母排上表面的绝缘膜。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母排和第一母排上设有连通两者的盲孔,所述盲孔由所述第二母排的上表面向下延伸至第一母排内,所述盲孔的底部位于第一母排内,所述铜柱固定于盲孔内且凸出于第二母排上表面的绝缘膜。优选地,所述绝缘膜为PET膜。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第二母排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向外延伸并贴合后悬空设于第一母排上方形成具有高度落差的空间沟壑,使两个第二母排相向侧上的悬空部上下面均形成两铜柱间的爬电路径,有效提高了两铜柱(电极)间的爬电距离,增强了叠层母排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本技术结构还可有效提高叠层母排的生产效率,节省了成本,且操作简便、通用性高,同时美化了叠层母排产品外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实施例1中叠层母排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和2中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中叠层母排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1以及两个间隔设于第一母排1上的第二母排2,两个第二母排上均设有连通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的铜柱3,两个铜柱3作为两个电极使用,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4,从而将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隔离开并相互绝缘,两者通过铜柱3连通,第二母排2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第二母排2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在一起,使绝缘膜4在两个第二母排的相向侧侧边均形成悬空设于第一母排1上方的悬空部41,两个第二母排2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上述结构中,如图2所示,其中的虚线5部分为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因两悬空部悬空设于第一母排上方且不接触,相对于没有该悬空部的情况下,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为沿着第二母排和第一母排表面的直线距离,本实施例中,多了两个悬空部后,爬电距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悬空部上下表面的距离,大幅度提高了两铜柱(电极)间的爬电距离,同时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电气性能。具体的,悬空部41的水平位置位于第二母排2厚度的中间,美化了叠层母排产品外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具体的,在第二母排2和第一母排1上设有贯穿两者的通孔6,铜柱3固定于通孔6内且凸出于第二母排上表面的绝缘膜。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1以及两个间隔设于第一母排1上的第二母排2,两个第二母排上均设有连通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的铜柱3,两个铜柱3作为两个电极使用,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4,从而将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隔离开并相互绝缘,两者通过铜柱3连通,第二母排2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第二母排2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在一起,使绝缘膜4在两个第二母排的相向侧侧边均形成悬空设于第一母排1上方的悬空部41,两个第二母排2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上述结构中,如图2所示,其中的虚线5部分为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因两悬空部悬空设于第一母排上方且不接触,相对于没有该悬空部的情况下,两铜柱间的爬电距离为沿着第二母排和第一母排表面的直线距离,本实施例中,多了两个悬空部后,爬电距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悬空部上下表面的距离,大幅度提高了两铜柱(电极)间的爬电距离,同时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电气性能。具体的,悬空部41的水平位置位于第二母排2厚度的中间,美化了叠层母排产品外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具体的,在第二母排2和第一母排1上设有连通两者的盲孔7,盲孔7由第二母排的上表面向下延伸至第一母排内,盲孔的底部位于第一母排内厚度的中间处,铜柱固定于盲孔内且凸出于第二母排上表面的绝缘膜。上述实施例1和2中,叠层母排的制作过程如下:先在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的上下表面粘合绝缘膜,且在第二母排的一侧边由绝缘膜贴合形成悬空部,而后将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对位叠合后热压成叠层母排,且两个第二母排上的悬空部相向间隔设置,而后将铜柱安装固定在两者对应构成的通孔或盲孔中。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由T2紫铜制成;绝缘膜为PET膜(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酯交换或以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酯化先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然后再进行缩聚反应制得;属结晶型饱和聚酯,为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的聚合物,表面平滑有光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20℃,电绝缘性优良,甚至在高温高频下,其电性能仍较好,但耐电晕性较差,抗蠕变性,耐疲劳性,耐摩擦性、尺寸稳定性都很好)。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在满足电气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的减小两悬空部之间的间隙距离,以达到最大化的爬电距离。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的第二母排,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上均设有铜柱,所述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所述第二母排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使绝缘膜在所述第二母排侧边形成悬空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方的悬空部,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母排包括第一母排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的第二母排,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上均设有铜柱,所述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的上下表面均设有绝缘膜,所述第二母排上下表面的绝缘膜均向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之间的间隔中部延伸并贴合,使绝缘膜在所述第二母排侧边形成悬空设于所述第一母排上方的悬空部,两个所述第二母排侧边的悬空部之间设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电距离长的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部位于所述第二母排厚度的中间。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华平刘泽标林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