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包括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和传动比调节装置组成;其中,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减速机和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减速机的两端;所述变速器主要是棘轮和链条组成,棘轮有多个,多个棘轮的齿数不同,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交变力产生装置包括弹簧力装置和偏心轮;偏心轮设置在输入轴上,变速器设置在输出轴上。训练者可以通过调节减速机输出轴上固连的不同齿数链轮,预先设置适宜个体的振动力频带,进一步通过自身运动速度调节获得适合自身的良性变频刺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振动力产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
技术介绍
现实生活中,已有各种提高肌肉力量或协助肌肉功能恢复的训练或恢复装置,其中振动力产生器就是这样一种力量训练器件。振动力产生器是一种由人体自身发力驱动其产生振动力并作用于人体自身的机械装置。但现在市场的振动器为强迫振动,需多参数调节如频率,位移振幅、加速度等,单一频率刺激,振动台限定运动幅度并且是闭合人体运动肢体链条训练,操作复杂,训练效果一般。中国技术专利2004200373329公开了一种用于人体力量训练的自激高频交变负荷发生器。该装置由受训练者工作肢体直接或间接牵拉的传动部件(如链条等)、平动转动变换部件(链轮或链轮组等),齿轮增速机,以及交变扭矩发生与调节机构(凸轮、弹性施力装置、顶紧丝杠、摇柄等)四部分依次连接整合而成。该自激高频交变负荷发生器由人体自身提供能量对其工作肢体施加交变负荷,可与各种力量训练装置,包括重块力量训练器,气、液体阻尼力量训练器,气动空气压缩力量训练器等相组合,构成新型的人体局部“振动”力量训练器。但是该装置需要重块或气缸配合,控制难度大;同时,该装置的交变扭矩发生与调节机构结构复杂,制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得非强迫的、动作全过程有良性刺激频率的、控制方便安全,成本低的适于人体训练的和操作简单的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包括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和变速器;其中,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减速机和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减速机的两端;所述变速器主要是棘轮和链条组成,棘轮有多个,多个棘轮的齿数不同,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交变力产生装置包括弹簧力装置和偏心轮;弹簧力装置包括套筒,弹簧、推杆,弹簧设置在套筒内,弹簧一端与套筒顶部连接,弹簧另一端与推杆连接,套筒通过传动杆与偏心轮连接;偏心轮设置在输入轴上,变速器设置在输出轴上。为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目的,优选地,所述的偏心轮为凸轮。优选地,所述的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是指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固定在同一轴上。优选地,所述的减速机的传动比为1:10-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人体动态训练时,自身需要运动,本技术利用人体运动产生的力作业用于本振动力产生器上,振动力产生器通过齿轮和加力装置产生变高频率(相对人体某一肢体一次动作1HZ)交变力反作用于人体自身,从而获得振动训练。2)训练者可以通过调节减速机输出轴上固连的不同齿数链轮,预先设置适宜个体的振动力频带,进一步通过自身运动速度调节获得适合自身的良性变频刺激;3)经过预先的标定,调节弹簧力装置对凸轮的压紧力可获得较为准确的以力形式表现的振动力振幅值。4)应用本技术操作与传统力量训练方式相同,简单易行,可使充分发挥出振动训练效果,有利于普及和推广。5)本技术适用于三维大幅度的开放远端肢体训练,如鞭打动作,尤其是标枪、铅球、网球、高尔夫和羽毛球等运动项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技术的受试者坐姿下以不同传动比和速度的肘屈动作的振动力频率—时间变化曲线。图中示出:弹簧力装置1、偏心轮2、输入轴3、减速机4、输出轴5和变速器6。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此。如图1所示,一种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包括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和变速器;其中,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3、减速机4和输出轴5,输入轴3和输出轴5分别设置在减速机4的两端;变速器6主要是棘轮和链条组成,棘轮有多个,多个棘轮的齿数不同,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交变力产生装置包括弹簧力装置1和偏心轮2;弹簧力装置1包括套筒,弹簧、推杆,弹簧设置在套筒内,弹簧一端与套筒顶部连接,弹簧另一端与推杆连接,套筒通过传动杆与偏心轮2连接;偏心轮2设置在输入轴3上,变速器6设置在输出轴4上。本技术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的扭矩作用于减速机输入轴,经过减速机4传递到输出轴5,并作用在于输出轴5连接的变速器上,通过链条作用于人体上。人体自身运动通过链条驱动固连于减速机4的输出轴5(低速),作用于减速机4上某一挡齿轮转动,使减速机4转动,通过减速机4的逆运行,可使减速机4的输入轴3以设定传动比的倍数高速转动,减速机4输入轴3驱动交变力产生装置运动,即驱动固定在减速机4输入轴3上的偏心轮2以及弹簧力装置1,交变力产生装置又对减速机4的高速输入轴提供可调的高频交变力,交变力按减速机的传动比得到相应的放大后被反馈到减速机4的输出轴5,于是通过输出轴5上的多级变速器6上的链条作用于人体自身,形成一种高频振动力。根据文献数据,适宜人体最大的振动力刺激频率应小于60HZ左右。如图2所示,本技术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根据人体的速度确定了特定传动比,确保人体所受振动频率为安全频率。同时,为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速度附带不同力的需求,在减速机输出轴上连接多级不同齿数的链轮,可实现简单地通过改变齿轮半径改变传动比,调节不同的频带,寻求在安全频率下,适合不同速度附带不同力适宜自身刺激的振动力频率,从而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本技术可根据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频率,设定了最大刺激频率,可预先调节自身所需的适宜频带,在人体动作全过程,刺激频率随人体工作肢体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因此,训练者可根据自身对振动频率的适应性,通过改变自身动作运动速度获得自适应的振动力刺激频率。本技术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调节振动力振幅,振动幅值是以调节力大小方式进行而非位移。人体动态训练时,自身需要运动,本技术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利用人体运动产生的力作业用于本技术上,本技术通过齿轮和加力装置产生变高频率(相对人体某一肢体一次动作1HZ)交变力反作用于人体自身,从而获得振动训练。训练者可以通过调节减速机输出轴上固连的不同齿数链轮,预先设置适宜个体的振动力频带,进一步通过自身运动速度调节获得适合自身的良性变频刺激;经过预先的标定,调节弹性施力装置对偏心轮2的压紧力可获得较为准确的以力形式表现的振动力振幅值。本技术操作与传统力量训练方式相同,简单易行,可使充分发挥出振动训练效果,有利于普及和推广。本技术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适用于三维大幅度的开放远端肢体训练,如鞭打动作,尤其是标枪、铅球、网球、高尔夫和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和变速器;其中,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减速机和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减速机的两端;所述变速器主要是棘轮和链条组成,棘轮有多个,多个棘轮的齿数不同,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交变力产生装置包括弹簧力装置和偏心轮;弹簧力装置包括套筒,弹簧、推杆,弹簧设置在套筒内,弹簧一端与套筒顶部连接,弹簧另一端与推杆连接,套筒通过传动杆与偏心轮连接;偏心轮设置在输入轴上,变速器设置在输出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实施自适应可变传动比依速变频振动力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变力产生装置、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和变速器;其中,产生高频振动力的齿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减速机和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设置在减速机的两端;所述变速器主要是棘轮和链条组成,棘轮有多个,多个棘轮的齿数不同,按照齿数增长的方式多个棘轮依次固定在同一轴上;交变力产生装置包括弹簧力装置和偏心轮;弹簧力装置包括套筒,弹簧、推杆,弹簧设置在套筒内,弹簧一端与套筒顶部连接,弹簧另一端与推杆连接,套筒通过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浦,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