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92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机构,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线圈承载板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凸台底部与线圈承载板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线圈承载板上在凸台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设为第一组定线孔,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设为第二组定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在缠绕的时候,越缠绕内里面的间隙会变小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良品率的同时还解决了缠绕问题。

A Rotating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otating mechanism, which comprises a coil bearing plate, a rectangular convex platform fixe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coil bearing plate, a fixed groove opening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convex platform and the coil bearing plate, a set of alignment holes respectively in the four corner directions of the convex platform on the coil bearing plate, two sets of alignment holes not adjacent to each other, and two sets of alignment holes not adjacent to each other. The holes are set as the second set of alignment holes;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clearance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winding will become smaller when winding, greatly improves the rate of good products and solves the winding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机构。
技术介绍
如专利CN201710452289中所描述,如今无线充电为了提高线圈得到效能以及性能,采用了原始线缆中间具有间隙的扁平线缆来缠绕成一个扁平的线圈;但是目前缠绕该种线圈的时候会遇到在在缠绕时,遇到拐角处时,极容易使得扁平线的间隙变小甚至抵靠在一起,造成线圈报废,而目前都是人工来缠绕,缠绕好后,再用一些工具将粘在一起的间隙进行分开,如此效率低下,而且良品率也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旋转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旋转机构,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线圈承载板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凸台底部与线圈承载板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线圈承载板上在凸台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设为第一组定线孔,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设为第二组定线孔;第一组定线孔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第一定线柱底端设有卡冒,卡冒与线圈承载板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线孔内均设有第二定线柱,第二定线柱底端也设有卡冒,卡冒与线圈承载板底面也连接有弹簧;第一定线柱的长度短于第二定线柱的长度;卡冒的底面为弧面;所述线圈承载板底面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一定线柱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一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推动块,第一推动块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一推动块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一定线柱;所述线圈承载板底面设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长度方向与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二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推动块,第一推动块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二推动块用于推动对应的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还包括有第一缸架,第一缸架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顶面,另一端固定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二定线柱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三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三推动块,第三推动块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三推动块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二定线柱;还包括有第二缸架,第二缸架一端固定在第二气缸顶面,另一端固定有第四气缸,第四气缸长度方向与另一侧的第二定线柱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四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四推动块,第四推动块的自由端为弧面,第四推动块用于推动对应的另一侧的第二定线柱;还包括有固定在线圈承载板底面两侧的主固定架以及主旋转电机,主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固定架。其中,所述分线器包括有顶块以及设于顶块底面的分线柱,分线柱和顶块可拆卸连接。其中,导棒和导管均为两个。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在缠绕的时候,越缠绕内里面的间隙会变小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良品率的同时还解决了缠绕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的立体图;图2是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俯视图;图4是线圈承载板的底部示意图;图5是旋转机构的主视图;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c1-线圈承载板;c2-主固定架;c3-主旋转电机;c4-凸台;c5-定线孔;c6-固定槽口;d1-第一气缸;d2-第二气缸;d3-第三气缸;d4-第四气缸;e1-第一推动块;e2-第二推动块;e3-第三推动块;e4-第四推动块;f1-第一缸架;f2-第二缸架;f3-第二定线柱;f4-卡冒;f5-第一定线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c1,线圈承载板c1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c4,凸台c4底部与线圈承载板c1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c6;线圈承载板c1上在凸台c4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c5;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c5设为第一组定线孔c5,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c5设为第二组定线孔c5;第一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f5,第一定线柱f5底端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二定线柱f3,第二定线柱f3底端也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也连接有弹簧;第一定线柱f5的长度短于第二定线柱f3的长度;卡冒f4的底面为弧面;所述线圈承载板c1底面设有第一气缸d1,第一气缸d1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一气缸d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推动块e1,第一推动块e1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一推动块e1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所述线圈承载板c1底面设有第二气缸d2,第二气缸d2长度方向与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二气缸d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推动块e2,第一推动块e1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二推动块e2用于推动对应的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还包括有第一缸架f1,第一缸架f1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d1顶面,另一端固定有第三气缸d3,第三气缸d3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二定线柱f3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三气缸d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三推动块e3,第三推动块e3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三推动块e3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二定线柱f3;还包括有第二缸架f2,第二缸架f2一端固定在第二气缸d2顶面,另一端固定有第四气缸d4,第四气缸d4长度方向与另一侧的第二定线柱f3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四气缸d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四推动块e4,第四推动块e4的自由端为弧面,第四推动块e4用于推动对应的另一侧的第二定线柱f3;还包括有固定在线圈承载板c1底面两侧的主固定架c2以及主旋转电机c3,主旋转电机c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固定架c2。一般情况下,本缠绕装置主要运作原理是,还有一个与之配合的伸缩装置,线圈承载板c1沿一个方向旋转,于此同时,伸缩装置根据线圈承载板c1转动的角度来伸缩,使得扁平线始终能够保持直线缠绕;于此同时,在保持直线缠绕的时候,遇到拐角时,对应拐角的定线柱向上伸出,插入在扁平线的间隙中,然后继续缠绕,依次所有需要的定线柱都伸出,缠绕完毕;所述线圈承载板c1的具体运作举例,当线圈承载板c1旋转时,扁平线也会一圈一圈的被缠绕在线圈承载板c1的盘面上,当遇到拐角时,例如第一次拐角时在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第一个线柱,当绕完后,第一气缸d1推动第一推动块e1前行一个格,第一推动块e1将对应的第一个线柱顶上去,线柱插到间隙内,然后继续缠绕下一个拐角,下一个拐角的一个第二定线柱f3被相同原理的顶上去,依次类推。因此,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在缠绕的时候,越缠绕内里面的间隙会变小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良品率的同时还解决了缠绕问题。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c1)线圈承载板(c1)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c4),凸台(c4)底部与线圈承载板(c1)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c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c1)线圈承载板(c1)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c4),凸台(c4)底部与线圈承载板(c1)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c6)。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承载板(c1)上在凸台(c4)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c5);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c5)设为第一组定线孔(c5),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c5)设为第二组定线孔(c5);第一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f5),第一定线柱(f5)底端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二定线柱(f3),第二定线柱(f3)底端也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也连接有弹簧;第一定线柱(f5)的长度短于第二定线柱(f3)的长度;卡冒(f4)的底面为弧面;所述线圈承载板(c1)底面设有第一气缸(d1),第一气缸(d1)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一气缸(d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推动块(e1),第一推动块(e1)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一推动块(e1)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所述线圈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