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961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若干信号线,分布于所述显示区,若干驱动芯片,对应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一驱动芯片设有至少一信号输出端;至少一扇出线,所述扇出线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驱动芯片的一信号输出端,其另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信号线;所述扇出线全部或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了面板左右边框的信赖性降低以及防静电能力弱等问题并且可以使左右边框更窄。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play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display area; a non-display area, around the display area; a number of signal lines, distributed in the display area, a number of driving chips corresponding to the non-display area, each driving chip has at least one signal output terminal; at least one fan-out line, one end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a signal output terminal connected to the driving chip. The other end is correspondingly connected to the signal line; the fan-out line is wholly or partially arranged above the driver chip.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reliability and weak antistatic ability of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anel, and can narrow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触控屏需要设置扇出区将显示区的数据信号引出,由于扇出区相对显示区的区域较小,而需要引出的扇出区输出端信号线数量较多,在将显示区的数据信号线引出时,这对于扇出区布线工艺有很大的要求。如图1至5所示,目前带触控功能的主流显示屏多采用异形设计来提高显示屏占整个面板的比率,由于拐角处、由于需要阶梯状摆级传电路,导致左右边框的级传电路输出信号端到显示区的栅极线(GateLine)之间需要留出一部分空间用来将金属走线连接到栅极线,此部分金属走线为扇出走线(GateFanout),扇出走线通常会占用面板左右边框一部分空间,导致左右边框的电路向切割线靠近,影响到显示装置信赖性及防静电能力等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了面板左右边框的信赖性降低以及防静电能力弱等问题并且可以使左右边框更窄。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若干信号线,分布于所述显示区,若干驱动芯片,对应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一驱动芯片设有至少一信号输出端;至少一扇出线,所述扇出线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驱动芯片的一信号输出端,其另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信号线;所述扇出线全部或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上方。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芯片区以及连接在所述芯片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弯折区;所述驱动芯片分布于所述芯片区中;所述信号线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所述扇出线的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弯折区的所述信号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芯片区的正上方具有所述扇出线的走线区,所述信号输出端设于所述芯片区朝向所述走线区的一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驱动芯片上,所述信号输出端设于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在所述走线区,所述扇出线呈“Z”字形来回排列。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玻璃基板;第一绝缘层,覆于所述玻璃基板上;第二绝缘层,覆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有源层,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对应于所述显示区,所述有源层具有源极区和漏极区;栅极绝缘层,覆于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栅极走线,设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第三绝缘层,覆于所述栅极走线和所述栅极绝缘层上;源漏极走线,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其中在所述显示区,所述源漏极走线对应连接至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所述信号线为所述源漏极走线;所述扇出线对应连接至对应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源漏极走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有机层,覆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连接孔,对应于所述弯折区,且从所述有机层贯穿至所述源漏极走线的表面;金属走线,设于所述有机层上,在所述弯折区,所述金属走线对应通过所述连接孔连接至所述源漏极走线;所述扇出线为对应所述弯折区的所述金属走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芯片区具有至少一拐角区以及直条形区,在所述拐角区,所述驱动芯片阶梯状分布于所述芯片区中;在所述直条形区,所述驱动芯片沿所述直条形区的直线方向层级排列。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缘具有切割线,在所述芯片区,所述驱动芯片位于远离所述切割线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在有机层上设置扇出走线,将扇出走线完全或一部分走在芯片区上方,从而省略了目前多数产品所使用的新片区到显示区扫描线所需要的空间,从而使芯片区远离了切割线,提高了左右窄边框的ESD(防静电)和RA(信赖性)特性,同时可以使左右边框更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11拐角处放大的驱动芯片布线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12边框处放大的驱动芯片布线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13拐角处放大的驱动芯片布线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显示装置扇出区布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扇出区布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扇出区“Z”布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拐角处41放大的驱动芯片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拐角处43放大的驱动芯片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边框区处42放大的驱动芯片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为:20显示装置;210显示区;29非显示区;24芯片区、41拐角区;212走线区;213弯折区;25切割线;26扇出线;27驱动芯片;28信号线;211信号输出端31玻璃基板;32第一绝缘层;33第二绝缘层;34栅极绝缘层;35第三绝缘层;36有机层;37连接孔;38第四绝缘层;39有机遮光层;310有源层;311栅极走线;312源漏极走线;313金属走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以用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图式的方向。本专利技术提到的元件名称,例如第一、第二等,仅是区分不同的元部件,可以更好的表达。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以相同标号表示。本文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形式,本专利技术不应仅被解释为本文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方案。如图6所示,在其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驱动芯片27以及扇出线26。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210与非显示区29,所述非显示区29围绕所述显示区210。所述非显示区29包括芯片区24和弯折区213。所述弯折区213连接在所述芯片区24和所述显示区210之间。所述驱动芯片27对应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29中的所述芯片区24中。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29为方形,如长方形或正方形,其具有若干拐角(一般是4个拐角),因此,所述芯片区24对应的具有至少一拐角区41以及直条形区42(也可称为边框区),如图11和12所示,在所述拐角区,所述驱动芯片阶梯状分布于所述芯片区24中;在所述直条形区42,所述驱动芯片沿所述直条形区的直线方向层级排列。如图7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若干信号线28。所述信号线28分布于所述显示区210并延伸至所述弯折区213中,所述弯折区213中的所述信号线28用来与所述驱动芯片27相连接。为了实现减少扇出线26所需排布空间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将所述扇出线26从所述显示装置的弯折区213中引出,将引出部分或者全部的扇出线26设置在所述驱动芯片27的上方并与所述驱动芯片27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出线26采用的是在所述显示装置的内部走线,如图8所示,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玻璃基板31、遮光层39、第一绝缘层32、第二绝缘层33、有源层310、栅极绝缘层34、第三绝缘层35、栅极走线311、源漏极走线312、有机层36。其中,所述遮光层39设于所述玻璃基板31上,所述第一绝缘层32覆于所述遮光层39和所述玻璃基板31上;所述第二绝缘层33覆于所述第一绝缘层32上;所述有源层310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33上且对应于所述显示区210,并与所述遮光层39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若干信号线,分布于所述显示区,若干驱动芯片,对应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一驱动芯片设有至少一信号输出端;至少一扇出线,所述扇出线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驱动芯片的一信号输出端,其另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信号线;所述扇出线全部或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若干信号线,分布于所述显示区,若干驱动芯片,对应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一驱动芯片设有至少一信号输出端;至少一扇出线,所述扇出线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驱动芯片的一信号输出端,其另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信号线;所述扇出线全部或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芯片区以及弯折区,所述弯折区连接在所述芯片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驱动芯片分布于所述芯片区中;所述信号线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所述扇出线的一端对应连接至所述弯折区中的所述信号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区的正上方具有所述扇出线的走线区,所述信号输出端设于所述芯片区朝向所述走线区的一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芯片上,所述信号输出端设于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走线区,所述扇出线呈“Z”字形来回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玻璃基板;第一绝缘层,覆于所述玻璃基板上;第二绝缘层,覆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有源层,设于所述第二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延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