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255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螺套固定在第一外导体一端;第二外导体一端与第一外导体的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连接;第二外导体与第一外导体之间通过第二卡环连接;第二内导体与第一内导体靠近螺套的一端连接;第四内导体一端与第三内导体靠近第一外导体的一端连接;第四内导体另一端与第一内导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导体、卡环和第二外导体相互配合,实现了连接器的旋转;通过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的紧压配合、第三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紧压配合和第一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弹性连接,在能实现旋转的同时,内外导体都要接触良好,保证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
本技术属于射频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主要起着信号互联与功率传输的作用,可以传输各种电压电流信号、微波射频信号或功率,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能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移动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都要使用连接器;有一些特殊场景需要使用可选择的转换器;可旋转的接头有很广的应用市场,比如旋转关节,比如测试的时候加上旋转接头防止电缆扭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通过设置第一导体、卡环和第二外导体相互配合,实现了连接器的旋转;通过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的紧压配合、第三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紧压配合和第一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弹性连接,在能实现旋转的同时,内外导体都要接触良好,保证连接器的电气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包括:第一内导体、第二内导体、第三内导体、第四内导体、第一外导体、第二外导体、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螺套;所述第一外导体一端为公头连接端;所述第一外导体另一端为第二外导体连接端;所述螺套固定在第一外导体的公头连接端;所述螺套与第一外导体通过一第一卡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一端与第一外导体的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另一端为母头连接端;所述第二外导体与第一外导体之间通过一第二卡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内安装有一第一阻挡件;所述第一阻挡件与第一外导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体设置在第一阻挡件内且与第一阻挡件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导体设置在第一支撑体内且与第一支撑体过盈配合;第二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靠近螺套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外导体内安装有一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二阻挡件与第二外导体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体设置在第二阻挡件内且与第二阻挡件过盈配合;所述第三内导体设置在第二支撑体内且与第二支撑体过盈配合;所述第四内导体一端与第三内导体靠近第一外导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内导体与第三内导体为紧压配合;所述第四内导体另一端与第一内导体连接;所述第四内导体与第一内导体为弹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螺套的内侧面设有螺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导体与第一内导体连接的一端的周侧面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槽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侧面与第二外导体的外侧面均设有一环形槽道;所述环形槽道与第二卡环配合;第二卡环的一端面与环形槽道的一侧面均为斜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材质为PEI材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导体的母头连接端外侧面设有螺纹。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导体、卡环和第二外导体相互配合,实现了连接器的旋转;通过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的紧压配合、第三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紧压配合和第一内导体与第四内导体的弹性连接,在能实现旋转的同时,内外导体都要接触良好,保证连接器的电气性能。2、本技术通过采用两个PEI材质的支撑体代替传统的PTFE支撑体,能够改善驻波和衰减,提高连接器的电气性能。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包括:第一内导体11、第二内导体12、第三内导体22、第四内导体21、第一外导体31、第二外导体41、第一支撑体6、第二支撑体7和螺套8;第一外导体31一端为公头连接端;第一外导体31另一端为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螺套8固定在第一外导体31的公头连接端;螺套8与第一外导体31通过一第一卡环9固定连接;第二外导体41一端与第一外导体31的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连接;第二外导体41另一端为母头连接端;第二外导体41与第一外导体31之间通过一第二卡环5连接;其中,第一外导体31内安装有一第一阻挡件32;第一阻挡件32与第一外导体31过盈配合;第一支撑体6设置在第一阻挡件32内且与第一阻挡件32过盈配合;第一内导体11设置在第一支撑体6内且与第一支撑体6过盈配合;第二内导体12与第一内导体11靠近螺套8的一端连接;其中,第二外导体41内安装有一第二阻挡件42;第二阻挡件42与第二外导体41过盈配合;第二支撑体7设置在第二阻挡件42内且与第二阻挡件42过盈配合;第三内导体22设置在第二支撑体7内且与第二支撑体7过盈配合;第四内导体21一端与第三内导体22靠近第一外导体31的一端连接;第四内导体21与第三内导体22为紧压配合;第四内导体21另一端与第一内导体11连接;第四内导体21与第一内导体11为弹性连接。其中,螺套8的内侧面设有螺纹。其中,第一内导体11与第一内导体11连接的一端的周侧面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槽道。其中,第一外导体31的内侧面与第二外导体41的外侧面均设有一环形槽道;环形槽道与第二卡环5配合;第二卡环5的一端面与环形槽道的一侧面均为斜面。其中,第一支撑体6与第二支撑体7材质为PEI材质。其中,第二外导体41的母头连接端外侧面设有螺纹43。其中,第一支撑体6的安装过程为:首先将第一支撑体6安装在第一阻挡件32内,然后将第一阻挡件32压入第一外导体31中;其中,第二支撑体7的安装过程为:首先将第二支撑体7安装在第二阻挡件42内,然后将第二阻挡件42压入第二外导体41中。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技术。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导体(11)、第二内导体(12)、第三内导体(22)、第四内导体(21)、第一外导体(31)、第二外导体(41)、第一支撑体(6)、第二支撑体(7)和螺套(8);所述第一外导体(31)一端为公头连接端;所述第一外导体(31)另一端为第二外导体连接端;所述螺套(8)固定在第一外导体(31)的公头连接端;所述螺套(8)与第一外导体(31)通过一第一卡环(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41)一端与第一外导体(31)的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41)另一端为母头连接端;所述第二外导体(41)与第一外导体(31)之间通过一第二卡环(5)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31)内安装有一第一阻挡件(32);所述第一阻挡件(32)与第一外导体(3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体(6)设置在第一阻挡件(32)内且与第一阻挡件(32)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导体(11)设置在第一支撑体(6)内且与第一支撑体(6)过盈配合;第二内导体(12)与所述第一内导体(11)靠近螺套(8)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外导体(41)内安装有一第二阻挡件(42);所述第二阻挡件(42)与第二外导体(4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体(7)设置在第二阻挡件(42)内且与第二阻挡件(42)过盈配合;所述第三内导体(22)设置在第二支撑体(7)内且与第二支撑体(7)过盈配合;所述第四内导体(21)一端与第三内导体(22)靠近第一外导体(3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内导体(21)与第三内导体(22)为紧压配合;所述第四内导体(21)另一端与第一内导体(11)连接;所述第四内导体(21)与第一内导体(11)为弹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导体(11)、第二内导体(12)、第三内导体(22)、第四内导体(21)、第一外导体(31)、第二外导体(41)、第一支撑体(6)、第二支撑体(7)和螺套(8);所述第一外导体(31)一端为公头连接端;所述第一外导体(31)另一端为第二外导体连接端;所述螺套(8)固定在第一外导体(31)的公头连接端;所述螺套(8)与第一外导体(31)通过一第一卡环(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41)一端与第一外导体(31)的第二外导体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外导体(41)另一端为母头连接端;所述第二外导体(41)与第一外导体(31)之间通过一第二卡环(5)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31)内安装有一第一阻挡件(32);所述第一阻挡件(32)与第一外导体(3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支撑体(6)设置在第一阻挡件(32)内且与第一阻挡件(32)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导体(11)设置在第一支撑体(6)内且与第一支撑体(6)过盈配合;第二内导体(12)与所述第一内导体(11)靠近螺套(8)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外导体(41)内安装有一第二阻挡件(42);所述第二阻挡件(42)与第二外导体(4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汝刚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半山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