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24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如此设置,加强壳体结合的强度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加强壳体结合强度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传统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外套设两个壳体时,两壳体之间需要定位以避免在插接时前后运动而产生偏移,通常情况下可通过点焊加强固定,但是,实际安装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两壳体上的点焊面不贴靠而无法实现点焊之情形,造成固定失败。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强壳体结合强度的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内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金属外壳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外壁相对设置且对应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为分别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向外撕破设置并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结构,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为通孔结构抵接弹片结构自由末端的内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别为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外表面隆起的凸出结构,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开设有容纳凸出结构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为所述让位孔向后抵接凸出结构的内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持部、第二卡持部及第二突出部均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间,一对所述第二突出部均位于一对第二卡持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壁后端设置有朝向基座延伸的卡持臂,所述基座开设有对应收容定位卡持臂的凹槽,该卡持臂收容在凹槽内并向前抵接凹槽的内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的第一内壁开设有对应凹槽的开口,所述卡持臂通过开口延伸进凹槽从而同时向前抵持在开口的内壁面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设有定位部,所述遮蔽壳体开设有配合定位部以定位所述基座与遮蔽壳体的限位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的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该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后端缘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有固定脚,该固定脚与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弯折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均为采用金属板材弯折后进行扣合形成的筒状结构,并且在弯折后的连接处设置有进行相互扣持的燕尾槽和燕尾状凸起,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的连接处所在面不在同一侧。本技术连接器通过设置于遮蔽壳体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在对接方向上与设置于金属外壳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对应固定配合,以在对接方向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的相对运动,以避免壳体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增强双壳体之间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和3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装图。图4是本技术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和6是图4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4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技术连接器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9介绍本技术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器100包括基座1、设于基座1的端子2、套设在所述基座1外的遮蔽壳体3及金属外壳4。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界定为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纵长方向,与对接方向和横向方向均垂直的另一方向定义为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一端为前端。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所述基座1具有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部12。所述主体部11后端开设有凹槽110及用于定位的定位部113。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设置于其两侧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凹槽110设置为一对,并且自第一表面111后端凹设形成。在本申请中,所述定位部113设置为自主体部11两侧后端向外突伸的凸块结构。所述端子2成两排设置,且两排端子2分别具有延伸出基座1后端面的焊接脚21。两排所述焊接脚21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反向延伸。参照图8和图9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呈筒状结构,并且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所述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分别对应遮盖基座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内壁31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所述第二内壁32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321和第二突出部322。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为分别自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向外撕破设置、并且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均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312也成对间隔设置,并且均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卡持部311之间。所述第二突出部322也成对间隔设置,并且均位于一对第二卡持部321之间。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突出部312和第二突出部322分别为自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外表面隆起的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在纵长方向呈狭长条形设置,整体大致为梯台结构,从而在对接方向上的前后两侧形成一对抵接侧面34。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还设有与定位部113相配合设置的限位部33,以对所述基座1与遮蔽壳体3形成相对限位,限制遮蔽壳体3的安装位置。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3为缺口结构,从而令所述基座1的凸块结构抵持于所述缺口结构内壁,以避免遮蔽壳体3相对于基座1向后运动。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内壁31还内外贯穿设置有开口313。所述开口313与所述基座11的凹槽110相对应且述开口313的内壁与所述凹槽110的内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参照图1至图9所示,所述金属外壳4呈筒状结构,并且套设于所述遮蔽壳体3外侧。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两端的两个侧壁43。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别对应遮盖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内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金属外壳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外壁相对设置且对应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为分别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向外撕破设置并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结构,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为通孔结构抵接弹片结构自由末端的内壁面。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海峰李旦苟亚娟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