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onent bearing member (100) includes: an infrastructure (102), which comprises a component bearing material and has a cavity (104); a component (106) embedded in a cavity (104); a first electrical insulating layer structure (108),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side of the infrastructure (102) and to the component (106), and at least partially fills the gap (110) between the component (106) and the infrastructure (102); and a seco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layer structure (108). The edge layer structure (112)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lectrical insulating layer structure (108) at the connecting surface (114) of the first electrical insulating layer structure (108), where the connecting surface (114) is opposite to the opposite surface (116) of the second electrical insulating layer structure (112) which is away from the first electrical insulating layer structure (10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嵌入腔中的部件且前侧上具有双介电层的部件承载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部件承载件。
技术介绍
在配备有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的部件承载件的产品功能不断增强和这种部件日益小型化以及待安装在部件承载件诸如印刷电路板上的部件数目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正在采用具有若干部件的越来越强大的阵列状部件或封装件,其具有多个触点或连接件,这些触点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移除在运行期间由这种部件和部件承载件本身生成的热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部件承载件应是机械稳固且电气可靠的,以便于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够运行。特别地,有效地将部件嵌入到部件承载件中是个问题。可能需要有效地将部件嵌入到部件承载件中。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部件承载件,其包括:基础结构(特别是堆叠体并且可选地包括芯部或由芯部构成),该基础结构包括部件承载件材料并且具有腔;嵌入腔中的部件;第一电绝缘层结构,该第一电绝缘层结构连接至基础结构的前侧并连接至部件,并且至少部分地填充部件与基础结构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电绝缘层结构,该第二电绝缘层结构在第一电绝缘层结构的连接表面处连接至第一电绝缘层结构,其中,连接表面与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承载件包括:基础结构(102),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部件承载件材料并具有腔(104);部件(106),所述部件嵌入所述腔(104)中;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连接至所述基础结构(102)的前侧且连接至所述部件(106),并且至少部分地填充所述部件(106)与所述基础结构(102)之间的间隙(110);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在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连接表面(114)处连接至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其中,所述连接表面(114)与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背离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承载件包括:基础结构(102),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部件承载件材料并具有腔(104);部件(106),所述部件嵌入所述腔(104)中;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连接至所述基础结构(102)的前侧且连接至所述部件(106),并且至少部分地填充所述部件(106)与所述基础结构(102)之间的间隙(110);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在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连接表面(114)处连接至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其中,所述连接表面(114)与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背离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相反表面(116)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在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连接表面(114)处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反表面(116)具有与所述连接表面(114)相比较平整的表面轮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表面(114)处的表面轮廓具有在0.5μm至30μm之间的范围内的最大底部至顶部距离(D)。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表面(114)是非平坦的,并且所述相反表面(116)是平坦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表面(114)的粗糙度在0.1μm至2μm之间的范围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反表面(116)的粗糙度在0.3μm至1μm之间的范围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最大厚度(L1)在位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加上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整体最大厚度(L1+L2)的20%至80%之间的范围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的最大厚度(L1)在位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加上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整体最大厚度(L1+L2)的55%至65%之间的范围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最大厚度(L2)在位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加上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整体最大厚度(L1+L2)的20%至80%之间的范围内。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最大厚度(L2)在位于所述基础结构(102)上的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加上所述第二电绝缘层结构(112)的整体最大厚度(L1+L2)的35%至45%之间的范围内。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承载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绝缘层结构(108)在所述基础结构(102)上具有的最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昱辉,克里斯托弗·卡茨科,
申请(专利权)人:奥特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