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培阳专利>正文

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469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保温层、第一管道、固定板、第二管道、排污口、相变介质;箱体为矩形状;保温层设置在箱体的内部;第一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一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二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相变介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该余热回收装置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温度不易流失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余热回收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余热回收器即是利用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制造的换热装置,主要应用于工业节能领域,可广泛回收存在于气态、液态、固态介质中的废弃热源;相变材料(PCM-PhaseChangeMaterial)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转变物理性质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这时相变材料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回收余热能够更好地提升余热的利用效率;但是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有以下几点不足:1.结构复杂、余热回收效率低;2.换热过程热损耗较多。如上述中提出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并通过该新型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达到解决上述提及的问题及不足,使之能更具有实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结构复杂、余热回收效率低,换热过程热损耗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保温层、第一管道、固定板、第一注入口、第一流出口、第二管道、第二注入口、第二流出口、第三注入口、排污口、相变介质;所述箱体为矩形状;所述保温层设置在箱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一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注入口设置在第一管道的一端,且第一注入口与第一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流出口设置在第一管道的一端,且第一流出口与第一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且第二管道与箱体通过固定板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注入口设置在第二管道的一端,且第二注入口与第二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流出口设置在第二管道的一端,且第二流出口与第二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三注入口设置在箱体的上部,且第三注入口与箱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排污口设置在箱体的下部,且排污口与箱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变介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管道为热源介质输送管道,且第一管道为螺旋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为冷水输送管道,且第二管道呈“Z”字形状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与第一管道呈交织环绕状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三注入口及排污口为相变介质的注入口及排出口。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管道的弯道处通过法兰固定方式相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第一管道3,增大了热源介质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换热。2、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Z”字形状第二管道7,增大了冷水的受热面积,有利于换热。3、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第二管道7与第一管道3交织环绕状的安装方式,提升了其换热效率。4、本技术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保温层2,使该装置在使用时温度不易流失。5、本技术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温度不易流失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管道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管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管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管道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箱体1、保温层2、第一管道3、固定板4、第一注入口5、第一流出口6、第二管道7、第二注入口8、第二流出口9、第三注入口10、排污口11、相变介质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保温层2、第一管道3、固定板4、第一注入口5、第一流出口6、第二管道7、第二注入口8、第二流出口9、第三注入口10、排污口11、相变介质12;箱体1为矩形状;保温层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第一管道3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一管道3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一注入口5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注入口5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第一流出口6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流出口6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第二管道7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二管道7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注入口8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注入口8与第二管道7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第二流出口9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流出口9与第二管道7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第三注入口10设置在箱体1的上部,且第三注入口10与箱体1为一体式结构;排污口11设置在箱体1的下部,且排污口11与箱体1为一体式结构;相变介质1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具体的,第一管道3为热源介质输送管道,且第一管道3为螺旋状,使其散热面积增大。具体的,第二管道7为冷水输送管道,且第二管道7呈“Z”字形状设置,提升其受热面积。具体的,第二管道7与第一管道3呈交织环绕状设置,有利于利用相变进行换热。具体的,第三注入口10及排污口11为相变介质的注入口及排出口,用于相变介质的补充及排出。具体的,第二管道7的弯道处通过法兰固定方式相连接,便于第二管道7的安装与拆卸。具体使用方法与作用:使用该装置时,第一管道3同与第二管道7通过固定板4固定于箱体1的内部,将箱体1通过第三注入口10注入相变介质12,第一管道3通过第一注入口5连接热源介质管道,如高温气体管道或热水管道;第一流出口6连接至污染物处理装置,第二管道7通过第二注入口8连接冷水管道,第二流出口9连接至保温水箱;当高温介质通过第一注入口5流经第一管道3时,其热量使相变介质12产生相变,从而产生高温由第二管道7内部的冷水吸收,完成换热过程,冷水被加热后经第二流出口9进入保温水箱,热源介质冷却后经第一流出口6进入处理装置,保温层2用于防止该余热回收装置热量流失过大,第三注入口10与排污口11用于相变介质的补充及更换。综上所述:该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第一管道、“Z”字形状的第二管道、保温层,解决了结构复杂、余热回收效率低,换热过程热损耗较多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保温层(2)、第一管道(3)、固定板(4)、第一注入口(5)、第一流出口(6)、第二管道(7)、第二注入口(8)、第二流出口(9)、第三注入口(10)、排污口(11)、相变介质(1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为矩形状;所述保温层(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管道(3)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一管道(3)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注入口(5)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注入口(5)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流出口(6)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流出口(6)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管道(7)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二管道(7)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注入口(8)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注入口(8)与第二管道(7)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流出口(9)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流出口(9)与第二管道(7)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三注入口(10)设置在箱体(1)的上部,且第三注入口(10)与箱体(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排污口(11)设置在箱体(1)的下部,且排污口(11)与箱体(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变介质(1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材料形变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保温层(2)、第一管道(3)、固定板(4)、第一注入口(5)、第一流出口(6)、第二管道(7)、第二注入口(8)、第二流出口(9)、第三注入口(10)、排污口(11)、相变介质(1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为矩形状;所述保温层(2)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管道(3)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一管道(3)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注入口(5)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注入口(5)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流出口(6)设置在第一管道(3)的一端,且第一流出口(6)与第一管道(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管道(7)设置在箱体(1)的内部,且第二管道(7)与箱体(1)通过固定板(4)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注入口(8)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注入口(8)与第二管道(7)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流出口(9)设置在第二管道(7)的一端,且第二流出口(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培阳
申请(专利权)人:黄培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