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培阳专利>正文

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243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液口、隔板、第一热交换管、固定片、筒体、出液口、出烟口、连接管、进烟口、连接弯管、底座、第二热交换管、第三热交换管、第四热交换管;筒体的左端设置有进烟口,且进烟口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筒体的外壁左侧设置有进液口,且进液口的顶端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筒体内部设置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顶端通过螺栓与进液口底端相连接;连接管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且第一热交换管通过连接弯管与连接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结构简单、余热利用率高、易清洗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实现节能减排降耗、高效回收低温烟气中的热量的作用。目前,常规的燃料(包括煤、油和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温度都比较高,烟气中有很可观的一部分热能,尤其是含有高焓值水蒸汽的烟气中所含热能较高;如果高温烟气不经过处理就直接通过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则会造成热能的极大浪费,特别是烟气中水蒸汽的凝结潜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水蒸汽所携带的热量是排烟热量损失的一大部分;另外,高温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现有技术中,燃料燃烧后锅炉、热水器等受热面大多采用间壁式换热,这样不能有效回收水蒸气的凝结潜热,造成了热能的浪费;现在虽然也有一种可以直接接触混合式烟气的余热回收装置,但是其为整体锅炉,结构较为复杂,高温烟气中含有的水蒸汽遇到冷空气凝结后会附着在热交换管壁上,容易引起热交换管的腐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热能浪费、结构为整体式结构、不易清洗管壁的问题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液口、隔板、第一热交换管、固定片、筒体、出液口、出烟口、连接管、进烟口、连接弯管、底座、第二热交换管、第三热交换管、第四热交换管;所述筒体的左端设置有进烟口,且进烟口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所述筒体的外壁左侧设置有进液口,且进液口的顶端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顶端通过螺栓与进液口底端相连接;所述连接管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且第一热交换管通过连接弯管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且第二热交换管通过连接弯管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三热交换管,且第三热交换管通过连接弯管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三热交换管的内侧设置有第四热交换管,且第四热交换管通过连接弯管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第三热交换管及第四热交换管的外壁设置有隔板,且隔板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第三热交换管及第四热交换管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及第三热交换管之间设置有固定片,且固定片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及第三热交换管相连接;所述筒体的外壁右侧设置有出液口,且出液口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所述筒体的右端设置有出烟口,且出烟口通过螺栓与筒体相连接;所述筒体的底侧设置有底座,且底座通过焊接方式与筒体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隔板设置有N块,且隔板呈上下交错式分布在筒体内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为圆环状设置,且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及第三热交换管的直径为依次递减式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出烟口的直径小于进烟口的直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固定片设置有N片,且固定片均匀焊接在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及第三热交换管之间。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四热交换管呈直线状贯穿在第三热交换管内,且第四热交换管的直径大于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及第三热交换管的直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与第三热交换管及第四热交换管通过筒体两端的螺栓为拆卸装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通过隔板的设置,烟气在筒体内通过隔板的阻挡,有利于增加高温烟气在筒体内的阻力,使烟气能长时间的在筒体内部。2、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通过热交换管为圆环状的设置,有利于热交换管内的水循环,通过烟气中的热量均匀使热交换管内的水受热。3、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出烟口的直径小于进烟口直径的设置,增加了高温烟气在筒体内的滞留时间,使热交换过程达到最优的效果。4、本技术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通过筒体与进烟口及出烟口通过螺栓为拆卸的设置,有利于热交换管的维护与保养,提高余热回收装置的使用寿命,且不易腐蚀。5、本技术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结构简单、余热利用率高、易清洗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管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液口1、隔板2、第一热交换管3、固定片4、筒体5、出液口6、出烟口7、连接管8、进烟口9、连接弯管10、底座11、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第四热交换管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技术方案: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液口1、隔板2、第一热交换管3、固定片4、筒体5、出液口6、出烟口7、连接管8、进烟口9、连接弯管10、底座11、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第四热交换管14;筒体5的左端设置有进烟口9,且进烟口9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筒体5的外壁左侧设置有进液口1,且进液口1的顶端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筒体5内部设置有连接管8,且连接管8的顶端通过螺栓与进液口1底端相连接;连接管8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3,且第一热交换管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第一热交换管3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12,且第二热交换管12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第二热交换管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三热交换管13,且第三热交换管1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第三热交换管13的内侧设置有第四热交换管14,且第四热交换管14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的外壁设置有隔板2,且隔板2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相连接;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及第三热交换管13之间设置有固定片4,且固定片4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及第三热交换管13相连接;筒体5的外壁右侧设置有出液口6,且出液口6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筒体5的右端设置有出烟口7,且出烟口7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筒体5的底侧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液口(1)、隔板(2)、第一热交换管(3)、固定片(4)、筒体(5)、出液口(6)、出烟口(7)、连接管(8)、进烟口(9)、连接弯管(10)、底座(11)、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第四热交换管(14);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5)的左端设置有进烟口(9),且进烟口(9)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的外壁左侧设置有进液口(1),且进液口(1)的顶端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内部设置有连接管(8),且连接管(8)的顶端通过螺栓与进液口(1)底端相连接;所述连接管(8)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3),且第一热交换管(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12),且第二热交换管(12)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三热交换管(13),且第三热交换管(1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三热交换管(13)的内侧设置有第四热交换管(14),且第四热交换管(14)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的外壁设置有隔板(2),且隔板(2)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及第三热交换管(13)之间设置有固定片(4),且固定片(4)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及第三热交换管(13)相连接;所述筒体(5)的外壁右侧设置有出液口(6),且出液口(6)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的右端设置有出烟口(7),且出烟口(7)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的底侧设置有底座(11),且底座(11)通过焊接方式与筒体(5)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集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液口(1)、隔板(2)、第一热交换管(3)、固定片(4)、筒体(5)、出液口(6)、出烟口(7)、连接管(8)、进烟口(9)、连接弯管(10)、底座(11)、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第四热交换管(14);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5)的左端设置有进烟口(9),且进烟口(9)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的外壁左侧设置有进液口(1),且进液口(1)的顶端通过螺栓与筒体(5)相连接;所述筒体(5)内部设置有连接管(8),且连接管(8)的顶端通过螺栓与进液口(1)底端相连接;所述连接管(8)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3),且第一热交换管(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12),且第二热交换管(12)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三热交换管(13),且第三热交换管(13)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三热交换管(13)的内侧设置有第四热交换管(14),且第四热交换管(14)通过连接弯管(10)与连接管(8)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的外壁设置有隔板(2),且隔板(2)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第三热交换管(13)及第四热交换管(14)相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3)与第二热交换管(12)及第三热交换管(13)之间设置有固定片(4),且固定片(4)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热交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培阳
申请(专利权)人:黄培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