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4579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0:29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及系统,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本公开避免了人员在电梯井道的危险环境中作业过程时容易发生的高处坠物、踏空、剪切等人生伤害事故且能够自动生成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与系统
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与系统。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电梯井道是电梯轿厢、平衡重运行的通道,在建筑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井道的结构、形状和几何尺寸对于电梯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是电梯设计的基础。现有技术下,电梯井道的结构、形状和几何尺寸须由专业人员进入井道内部现场勘测获得,故存在人为或环境(如测量误差、杂物堆积、积水泥浆覆盖、灰尘光线等)、危险场合(存在高处坠落、高处落物、空洞剪切等人身伤害)等因素的影响,且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人工逐层爬楼勘测非常耗费体力,用时常且极易造成工作失误和安全事故。井道结构、形状和几何尺寸测量误差过大(电梯设计的精度要求为毫米级)导致设计错误:如,设计尺寸超差,轿厢等可能装不进井道造成返工甚至报废,反之则浪费建筑面积;另外,隐蔽工程中的梁、柱可能凸出井道边界,而人工勘测受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未能发现,则在安装电梯时,电梯的相关部件可能与这些凸出物发生干涉;同时,几何尺寸勘测误差大,难免存在与尺寸关联部件如导轨、电缆、紧固件等配置缺少或多出浪费。更有影响的是,目前电梯设计(选型、配置、图样)一般采用基于工程制图软件的参数化二次开发,而设计输入和前端即是基于上述人工井道勘测的数据,现有技术下,这些数据尚未与后端的设计单元关联,而是由人工笔录传送,存在极大的失真、误判和滞后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与系统,本公开能够快速、精确的描述井道的真实情况,无需人工进入危险场合,既保证了数据的完整、齐全、准确,又保障了人员安全。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作为进一步的限定,将所述壳体模型生成的参数化数据与预先存储的各个标准化经验值模板进行匹配,以各个标准化模板为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匹配后生成最优电梯选型设计方案。作为进一步的限定,井道壳体模型所有的边界点均被包容在经验值模板的最大容许边界和最小容许边界之间。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设定允许的井道最大包容空间为A,最小包容空间为A’,则在A-A’之间形成一个容差带,若所述壳体模型的边界全部被包容在A-A’之间,则设定为通过,允许接下来的设计制造;如所述壳体模型的边界超出A-A’范围之外,则适应性减少或增大设定的经验值模板中的电梯规格。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系统,运行于处理器或存储器上,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接收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处理器和通信模块,其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被配置为在电梯井道内垂直移动采集井道内包括井道结构、形状和几何尺寸的图像数据;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将图像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传输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存储所述图像数据,并对图像数据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处理器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和匹配模块,其中:所述数据存储模块,被配置为存储所述图像数据;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对图像数据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匹配模块,被配置为匹配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井道内设置有移动轨道或滑索,摄像头通过连接件可滑动连接在所述移动轨道或滑索上,形成图像采集装置。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飞行机器人和设置在飞行机器人上的摄像头。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无线通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移动通讯、Wifi、蓝牙、云平台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本公开通过构建井道最大允许模型,与相应的模板相匹配,如果匹配,则对应的模板为确定的设计方案,如果匹配不成功,修改对应的模板,使之与壳体模型相适配,形成可行的设计方案,保证电梯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公开通过图像采集装置替代人工进行电梯井道的数据采集,避免了人为失误,所采集的数据更加真实、全面和准确,同时避免了人员在电梯井道的危险环境中作业过程时容易发生的高处坠物、踏空、剪切等人生伤害事故;本公开通过自动进行图像识别、转换和匹配,减少或避免了测量、计算、设计失误或纠错损失,缩短了交货周期,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有利于电梯产品设计制造实现智能化,有利于电梯行业的技术进步。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公开的系统结构图;图2是本公开的工作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公开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GB/T7024-2008《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中第3.1.15的解释:井道(Well)指保证电梯轿厢、对重(平衡重)安全运行所需的建筑空间。该空间通常以底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将所述壳体模型生成的参数化数据与预先存储的各个标准化经验值模板进行匹配,以各个标准化模板为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匹配后生成最优电梯选型设计方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其特征是:井道壳体模型所有的边界点均被包容在经验值模板的最大容许边界和最小容许边界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方法,其特征是:设定允许的井道最大包容空间为A,最小包容空间为A’,则在A-A’之间形成一个容差带,若所述壳体模型的边界全部被包容在A-A’之间,则设定为通过,允许接下来的设计制造;如所述壳体模型的边界超出A-A’范围之外,则适应性减少或增大设定的经验值模板中的电梯规格。5.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井道设计系统,其特征是:运行于处理器或存储器上,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接收垂直间隔采集的井道图像,对图像依次进行识别、拼接和A/D转换,形成完整的电梯井道最大允许包容空间的壳体模型,利用壳体模型生成参数化数据,所述参数化数据与指定的电梯参数规格进行智能化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输出该电梯参数规格作为设计方案,如匹配不成功,则调整电梯参数规格后再匹配,直到匹配成功。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奉和李宇翔李志彬刘振滨张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