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育锻炼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不仅可以通过本装置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而还设有攀岩板,方便爱好者进行攀岩训练,攀岩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正角度、垂直或者负角度。所述滑槽Ⅴ设置在底座主体的顶端;所述海绵垫放置在底座主体的上端;所述底槽设置在底座主体的右下端;所述电机设置在底槽内;所述底盖与底槽过盈配合;所述螺杆Ⅱ的一端与电机连接,螺杆Ⅱ的另一端穿过底座主体设置在滑槽Ⅴ内;所述圆杆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侧板的上端;所述圆环与环形槽间隙配合;所述螺纹筒与圆槽间隙配合;所述活动块与滑槽Ⅴ间隙配合;所述螺孔与螺杆Ⅱ配合;所述壳体通过螺栓连接在矩形外壳的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育锻炼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强体育锻炼,但是没有锻炼器材只能做几个简单的锻炼,时间久了会感觉枯燥乏味,而去健身馆则需要花费金钱,所以设计了这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有益效益是不仅可以通过本装置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而还设有攀岩板,方便爱好者进行攀岩训练,攀岩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正角度、垂直或者负角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育锻炼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包括支架、锻炼装置、活动外壳、底座,不仅可以通过本装置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而还设有攀岩板,方便爱好者进行攀岩训练,攀岩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正角度、垂直或者负角度。所述支架由支杆主体、螺杆Ⅰ、横杆、连接件构成;所述支杆主体上设有螺杆Ⅰ;所述横杆与支杆主体间隙配合;所述连接件与支杆主体配合;所述支杆主体由圆杆、滑槽Ⅰ、圆孔构成;所述圆杆上设有螺纹;所述滑槽Ⅰ设置在圆杆上,并且滑槽Ⅰ贯穿圆杆;所述圆孔设置在圆杆的顶端,并且圆孔与滑槽Ⅰ相互连通;所述圆孔与螺杆Ⅰ间隙配合;所述横杆由横杆主体、螺孔构成;所述横杆主体上设有螺纹孔,并且横杆主体与滑槽Ⅰ间隙配合;所述螺孔与螺杆Ⅰ配合;所述连接件由螺纹筒、圆环构成;所述圆环固定连接在螺纹筒的外侧;所述螺纹筒与圆杆螺纹连接;所述锻炼装置由控制装置、壳体构成;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控制装置由连接杆、推块、弹簧Ⅰ、固定板、L形推块、滑槽Ⅱ、支柱构成;所述连接杆的左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推块;所述弹簧Ⅰ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下端;所述支柱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有上端,支柱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滑槽Ⅱ;所述L形推块与滑槽Ⅱ间隙配合;所述壳体由外壳、槽、通孔、活动板Ⅰ、滑槽Ⅲ、活动板Ⅱ、滑槽Ⅳ、弹簧Ⅱ、T形槽、卡槽构成;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槽;所述滑槽Ⅲ设置在外壳的上端;所述通孔设置在外壳上,并且通孔与滑槽Ⅲ、槽相互连通;所述滑槽Ⅳ设置在外壳上,并且滑槽Ⅳ与滑槽Ⅲ相互连通;所述活动板Ⅰ的左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槽Ⅲ的左端,活动板Ⅰ的右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活动板Ⅱ;所述活动板Ⅱ的右端设有滑块,该滑块与滑槽Ⅳ间隙配合;所述活动板Ⅱ、活动板Ⅰ与滑槽Ⅲ过盈配合;所述弹簧Ⅱ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活动板Ⅱ的右端,弹簧Ⅱ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滑槽Ⅲ的右端;所述T形槽设置在外壳的上端,并且T形槽与槽相互连通;所述卡槽设置在外壳上,卡槽与T形槽相互连通;所述推块与通孔间隙配合;所述连接杆与槽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下端固定连接在槽内;所述固定板、支柱与T形槽间隙配合;所述L形推块与卡槽过盈配合;所述活动外壳由连接板、环形槽、圆槽、矩形外壳、凹槽、攀岩板、活动块、螺孔、凸块构成;所述矩形外壳的两侧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圆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连接板的内部,并且环形槽与圆槽相互连通;所述矩形外壳的底端镂空;所述攀岩板设有三个,并且最上端的攀岩板的上端铰接在矩形外壳的底端中间,攀岩板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凹槽设置在攀岩板、矩形外壳上;所述凸块设置在攀岩板上,并且凸块与凹槽间隙配合;所述活动块通过铰接活动连接在最下端的攀岩板的下端;所述螺孔设置在活动块上;所述底座由侧板、底座主体、螺杆Ⅱ、滑槽Ⅴ、海绵垫、底槽、电机、底盖构成;所述底座主体的两侧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有侧板;所述滑槽Ⅴ设置在底座主体的顶端;所述海绵垫放置在底座主体的上端;所述底槽设置在底座主体的右下端;所述电机设置在底槽内;所述底盖与底槽过盈配合;所述螺杆Ⅱ的一端与电机连接,螺杆Ⅱ的另一端穿过底座主体设置在滑槽Ⅴ内;所述圆杆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侧板的上端;所述圆环与环形槽间隙配合;所述螺纹筒与圆槽间隙配合;所述活动块与滑槽Ⅴ间隙配合;所述螺孔与螺杆Ⅱ配合;所述壳体通过螺栓连接在矩形外壳的上端。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所述矩形外壳与底座主体的横截面积相同。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所述矩形外壳与底座主体的材料均为铝合金。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所述活动板Ⅰ、活动板Ⅱ的长度和小于滑槽Ⅲ的长度。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所述活动板Ⅰ、活动板Ⅱ平铺在滑槽Ⅲ内时,推块位于活动板Ⅰ、活动板Ⅱ连接处铰链的下方。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所述滑槽Ⅴ的长度大于矩形外壳的长度的四分之三。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不仅可以通过本装置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而还设有攀岩板,方便爱好者进行攀岩训练,攀岩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正角度、垂直或者负角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支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横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锻炼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活动外壳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攀岩板展开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的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架1;支杆主体1-1;圆杆1-1-1;滑槽Ⅰ1-1-2;圆孔1-1-3;螺杆Ⅰ1-2;横杆1-3;横杆主体1-3-1;螺孔1-3-2;连接件1-4;螺纹筒1-4-1;圆环1-4-2;锻炼装置2;控制装置2-1;连接杆2-1-1;推块2-1-2;弹簧Ⅰ2-1-3;固定板2-1-4;L形推块2-1-5;滑槽Ⅱ2-1-6;支柱2-1-7;壳体2-2;外壳2-2-1;槽2-2-2;通孔2-2-3;活动板Ⅰ2-2-4;滑槽Ⅲ2-2-5;活动板Ⅱ2-2-6;滑槽Ⅳ2-2-7;弹簧Ⅱ2-2-8;T形槽2-2-9;卡槽2-2-10;活动外壳3;连接板3-1;环形槽3-2;圆槽3-3;矩形外壳3-4;凹槽3-5;攀岩板3-6;活动块3-7;螺孔3-8;凸块3-9;底座4;侧板4-1;底座主体4-2;螺杆Ⅱ4-3;滑槽Ⅴ4-4;海绵垫4-5;底槽4-6;电机4-7;底盖4-8。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2、3、4、5、6、7、8、9、10、11、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育锻炼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包括支架1、锻炼装置2、活动外壳3、底座4,不仅可以通过本装置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而还设有攀岩板,方便爱好者进行攀岩训练,攀岩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正角度、垂直或者负角度。所述支架1由支杆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包括支架(1)、锻炼装置(2)、活动外壳(3)、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由支杆主体(1‑1)、螺杆Ⅰ(1‑2)、横杆(1‑3)、连接件(1‑4)构成;所述支杆主体(1‑1)上设有螺杆Ⅰ(1‑2);所述横杆(1‑3)与支杆主体(1‑1)间隙配合;所述连接件(1‑4)与支杆主体(1‑1)配合;所述支杆主体(1‑1)由圆杆(1‑1‑1)、滑槽Ⅰ(1‑1‑2)、圆孔(1‑1‑3)构成;所述圆杆(1‑1‑1)上设有螺纹;所述滑槽Ⅰ(1‑1‑2)设置在圆杆(1‑1‑1)上,并且滑槽Ⅰ(1‑1‑2)贯穿圆杆(1‑1‑1);所述圆孔(1‑1‑3)设置在圆杆(1‑1‑1)的顶端,并且圆孔(1‑1‑3)与滑槽Ⅰ(1‑1‑2)相互连通;所述圆孔(1‑1‑3)与螺杆Ⅰ(1‑2)间隙配合;所述横杆(1‑3)由横杆主体(1‑3‑1)、螺孔(1‑3‑2)构成;所述横杆主体(1‑3‑1)上设有螺纹孔(1‑3‑2),并且横杆主体(1‑3‑1)与滑槽Ⅰ(1‑1‑2)间隙配合;所述螺孔(1‑3‑2)与螺杆Ⅰ(1‑2)配合;所述连接件(1‑4)由螺纹筒(1‑4‑1)、圆环(1‑4‑2)构成;所述圆环(1‑4‑2)固定连接在螺纹筒(1‑4‑1)的外侧;所述螺纹筒(1‑4‑1)与圆杆(1‑1‑1)螺纹连接;所述锻炼装置(2)由控制装置(2‑1)、壳体(2‑2)构成;所述控制装置(2‑1)设置在壳体(2‑2)的内部;所述控制装置(2‑1)由连接杆(2‑1‑1)、推块(2‑1‑2)、弹簧Ⅰ(2‑1‑3)、固定板(2‑1‑4)、L形推块(2‑1‑5)、滑槽Ⅱ(2‑1‑6)、支柱(2‑1‑7)构成;所述连接杆(2‑1‑1)的左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推块(2‑1‑2);所述弹簧Ⅰ(2‑1‑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1‑1)的下端;所述支柱(2‑1‑7)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1‑1)的有上端,支柱(2‑1‑7)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固定板(2‑1‑4);所述固定板(2‑1‑4)上设有滑槽Ⅱ(2‑1‑6);所述L形推块(2‑1‑5)与滑槽Ⅱ(2‑1‑6)间隙配合;所述壳体(2‑2)由外壳(2‑2‑1)、槽(2‑2‑2)、通孔(2‑2‑3)、活动板Ⅰ(2‑2‑4)、滑槽Ⅲ(2‑2‑5)、活动板Ⅱ(2‑2‑6)、滑槽Ⅳ(2‑2‑7)、弹簧Ⅱ(2‑2‑8)、T形槽(2‑2‑9)、卡槽(2‑2‑10)构成;所述外壳(2‑2‑1)的内部设有槽(2‑2‑2);所述滑槽Ⅲ(2‑2‑5)设置在外壳(2‑2‑1)的上端;所述通孔(2‑2‑3)设置在外壳(2‑2‑1)上,并且通孔(2‑2‑3)与滑槽Ⅲ(2‑2‑5)、槽(2‑2‑2)相互连通;所述滑槽Ⅳ(2‑2‑7)设置在外壳(2‑2‑1)上,并且滑槽Ⅳ(2‑2‑7)与滑槽Ⅲ(2‑2‑5)相互连通;所述活动板Ⅰ(2‑2‑4)的左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槽Ⅲ(2‑2‑5)的左端,活动板Ⅰ(2‑2‑4)的右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活动板Ⅱ(2‑2‑6);所述活动板Ⅱ(2‑2‑6)的右端设有滑块,该滑块与滑槽Ⅳ(2‑2‑7)间隙配合;所述活动板Ⅱ(2‑2‑6)、活动板Ⅰ(2‑2‑4)与滑槽Ⅲ(2‑2‑5)过盈配合;所述弹簧Ⅱ(2‑2‑8)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活动板Ⅱ(2‑2‑6)的右端,弹簧Ⅱ(2‑2‑8)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滑槽Ⅲ(2‑2‑5)的右端;所述T形槽(2‑2‑9)设置在外壳(2‑2‑1)的上端,并且T形槽(2‑2‑9)与槽(2‑2‑2)相互连通;所述卡槽(2‑2‑10)设置在外壳(2‑2‑1)上,卡槽(2‑2‑10)与T形槽(2‑2‑9)相互连通;所述推块(2‑1‑2)与通孔(2‑2‑3)间隙配合;所述连接杆(2‑1‑1)与槽(2‑2‑2)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2‑1‑3)下端固定连接在槽(2‑2‑2)内;所述固定板(2‑1‑4)、支柱(2‑1‑7)与T形槽(2‑2‑9)间隙配合;所述L形推块(2‑1‑5)与卡槽(2‑2‑10)过盈配合;所述活动外壳(3)由连接板(3‑1)、环形槽(3‑2)、圆槽(3‑3)、矩形外壳(3‑4)、凹槽(3‑5)、攀岩板(3‑6)、活动块(3‑7)、螺孔(3‑8)、凸块(3‑9)构成;所述矩形外壳(3‑4)的两侧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有连接板(3‑1);所述连接板(3‑1)上设有圆槽(3‑3);所述环形槽(3‑2)设置在连接板(3‑1)的内部,并且环形槽(3‑2)与圆槽(3‑3)相互连通;所述矩形外壳(3‑4)的底端镂空;所述攀岩板(3‑6)设有三个,并且最上端的攀岩板(3‑6)的上端铰接在矩形外壳(3‑4)的底端中间,攀岩板(3‑6)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所述凹槽(3‑5)设置在攀岩板(3‑6)、矩形外壳(3‑4)上;所述凸块(3‑9)设置在攀岩板(3‑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多功能体育锻炼装置,包括支架(1)、锻炼装置(2)、活动外壳(3)、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由支杆主体(1-1)、螺杆Ⅰ(1-2)、横杆(1-3)、连接件(1-4)构成;所述支杆主体(1-1)上设有螺杆Ⅰ(1-2);所述横杆(1-3)与支杆主体(1-1)间隙配合;所述连接件(1-4)与支杆主体(1-1)配合;所述支杆主体(1-1)由圆杆(1-1-1)、滑槽Ⅰ(1-1-2)、圆孔(1-1-3)构成;所述圆杆(1-1-1)上设有螺纹;所述滑槽Ⅰ(1-1-2)设置在圆杆(1-1-1)上,并且滑槽Ⅰ(1-1-2)贯穿圆杆(1-1-1);所述圆孔(1-1-3)设置在圆杆(1-1-1)的顶端,并且圆孔(1-1-3)与滑槽Ⅰ(1-1-2)相互连通;所述圆孔(1-1-3)与螺杆Ⅰ(1-2)间隙配合;所述横杆(1-3)由横杆主体(1-3-1)、螺孔(1-3-2)构成;所述横杆主体(1-3-1)上设有螺纹孔(1-3-2),并且横杆主体(1-3-1)与滑槽Ⅰ(1-1-2)间隙配合;所述螺孔(1-3-2)与螺杆Ⅰ(1-2)配合;所述连接件(1-4)由螺纹筒(1-4-1)、圆环(1-4-2)构成;所述圆环(1-4-2)固定连接在螺纹筒(1-4-1)的外侧;所述螺纹筒(1-4-1)与圆杆(1-1-1)螺纹连接;所述锻炼装置(2)由控制装置(2-1)、壳体(2-2)构成;所述控制装置(2-1)设置在壳体(2-2)的内部;所述控制装置(2-1)由连接杆(2-1-1)、推块(2-1-2)、弹簧Ⅰ(2-1-3)、固定板(2-1-4)、L形推块(2-1-5)、滑槽Ⅱ(2-1-6)、支柱(2-1-7)构成;所述连接杆(2-1-1)的左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推块(2-1-2);所述弹簧Ⅰ(2-1-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1-1)的下端;所述支柱(2-1-7)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1-1)的有上端,支柱(2-1-7)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有固定板(2-1-4);所述固定板(2-1-4)上设有滑槽Ⅱ(2-1-6);所述L形推块(2-1-5)与滑槽Ⅱ(2-1-6)间隙配合;所述壳体(2-2)由外壳(2-2-1)、槽(2-2-2)、通孔(2-2-3)、活动板Ⅰ(2-2-4)、滑槽Ⅲ(2-2-5)、活动板Ⅱ(2-2-6)、滑槽Ⅳ(2-2-7)、弹簧Ⅱ(2-2-8)、T形槽(2-2-9)、卡槽(2-2-10)构成;所述外壳(2-2-1)的内部设有槽(2-2-2);所述滑槽Ⅲ(2-2-5)设置在外壳(2-2-1)的上端;所述通孔(2-2-3)设置在外壳(2-2-1)上,并且通孔(2-2-3)与滑槽Ⅲ(2-2-5)、槽(2-2-2)相互连通;所述滑槽Ⅳ(2-2-7)设置在外壳(2-2-1)上,并且滑槽Ⅳ(2-2-7)与滑槽Ⅲ(2-2-5)相互连通;所述活动板Ⅰ(2-2-4)的左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槽Ⅲ(2-2-5)的左端,活动板Ⅰ(2-2-4)的右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活动板Ⅱ(2-2-6);所述活动板Ⅱ(2-2-6)的右端设有滑块,该滑块与滑槽Ⅳ(2-2-7)间隙配合;所述活动板Ⅱ(2-2-6)、活动板Ⅰ(2-2-4)与滑槽Ⅲ(2-2-5)过盈配合;所述弹簧Ⅱ(2-2-8)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活动板Ⅱ(2-2-6)的右端,弹簧Ⅱ(2-2-8)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滑槽Ⅲ(2-2-5)的右端;所述T形槽(2-2-9)设置在外壳(2-2-1)的上端,并且T形槽(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颖,
申请(专利权)人:王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