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073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施工速度快的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它包括铺设于边坡表面的镀锌钢筋网,若干插接于边坡内、与镀锌钢筋网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设置于镀锌钢筋网上的改良土壤层,设置于改良土壤层上的植被层,以及设置于植被层上的微生物层;所述改良土壤层的厚度为70‑12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约投资、缩短工期、植被搭配合理、景观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岩质坡面生态修复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工程技术通常分为工程防护和植被防护,即工程圬工防护和植被绿化防护。在岩石坡面上通过施加人工绿化的方式加固坡面,起到支护作用,由于岩石坡面生态环境极差,对岩石坡面采取人造绿化防护存在着资源消耗高、植物成活率低、后期维护难度大等问题。现有的工程圬工防护和植被绿化防护应用于岩石坡面都有许多不足,会严重影响岩石坡面防护效果。稳定岩质坡面圬工结合绿化防护主要有:锚杆格构梁内植草防护、拱形骨架内植草防护、喷锚网种植爬藤植物防护、空窗式护墙防护等。通常设计采用的圬工结合绿化防护工程投资较高、施工工期较长、欠缺美观性、植物物种单一、植被盖度低、易产生植被退化;稳定岩质坡面植被绿化防护主要有:客土喷播、喷混植生、TBS、植生带护坡等,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抗冲刷性差、植生层土壤贫瘠易产生植被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投资低,工期短的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其包括铺设于边坡表面的镀锌钢筋网,若干插接于边坡内、与镀锌钢筋网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设置于镀锌钢筋网上的改良土壤层,设置于改良土壤层上的植被层,以及设置于植被层上的微生物层;所述改良土壤层的厚度为70-120mm。优选的是,所述钢筋锚钉的长度为300mm~3000mm。优选的是,所述钢筋锚钉的长度为1000mm-3000mm,钢筋锚钉采用钻孔注浆方式与边坡连接。优选的是,所述植被层的喷播厚度为3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技术克服了高陡岩质边坡绿化困难问题,与稳定岩质坡面圬工结合绿化防护技术类型比较具有节约投资、缩短工期、植被搭配合理、景观性好等优点,完全可以替代现有圬工结合绿化防护技术,尤其是代替钢筋混凝土喷锚网防护;与稳定岩质坡面植被绿化防护类型技术比较,具有防风蚀、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工程防护能力。本技术技术在工程材料中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代替常用的泥炭土,不仅节约工程成本,更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通过增加坡面防护土壤层中微生物含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营造稳定的生态环境,养护周期结束后不必再进行后期养护,节约成本且便捷高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实施例1图1所示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其包括铺设于边坡1表面的镀锌钢筋网2,若干插接于边坡1内、与镀锌钢筋网2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3,设置于镀锌钢筋网2上的改良土壤层4,设置于改良土壤层4上的植被层5,以及设置于植被层5上的微生物层6;所述改良土壤层4的厚度为70mm。所述钢筋锚钉3的长度为300mm,所述植被层5的喷播厚度为30mm。其中,改良土壤层、植被层及微生物层均为现有的材料,均可通过购买获得,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厂家和配比形式的材料。本实施例具体采用的改良土壤层、植被层及微生物层的材料如下:改良土壤层由土壤及改良材料组成,改良材料有酸碱调节剂(调节土壤PH值,使种植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粘结剂(增加黏性,提高抗冲刷性)、保水剂(水分调节,提高植物耐旱性)、植物纤维(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拉结力)、营养土(使用水电站废弃污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缓释肥(采用发酵农家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持续营养)、化肥(促进植物前期快速生长)等。本技术中采用铺设镀锌钢筋网、纤维材料、粘结剂等抗蚀材料提高坡面防风蚀、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工程防护能力,且有机质含量≥10%,具备植被基础生长条件。植被层置于土壤改良层之上,采用当地植被草灌结合方式进行设计,植被生长前期以草本植物建群,建群草本植物盖度要达到95%以上,起到对改良土壤层进行加筋作用,提高抗冲刷性。植被生长后期草本植物退化,以灌木护坡为主,灌木密度≥10棵/平方米。采用草灌结合的设计形式,采用当地物种,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对植生层土壤进行改良,使用到污水处理厂污泥作为土壤改良肥料,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同时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植被生长。微生物层置于植被层之上,在植被层施工完毕后设置微生物层。微生物层中的微生物在养护过程中会在加筋土面板层和植被层中着床,分解有机质,有利于植物吸收和利用。通过设置微生物菌层增强土壤肥料利用率,起到物质循环作用,保证植物持续、稳定、健康生长,达到免养护的效果。实施例2图1所示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其包括铺设于边坡1表面的镀锌钢筋网2,若干插接于边坡1内、与镀锌钢筋网2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3,设置于镀锌钢筋网2上的改良土壤层4,设置于改良土壤层4上的植被层5,以及设置于植被层5上的微生物层6;所述改良土壤层4的厚度为100mm。所述钢筋锚钉3的长度为1000mm,钢筋锚钉3采用钻孔注浆方式与边坡1连接。所述植被层5的喷播厚度为30mm。其中,改良土壤层、植被层及微生物层均为现有的材料,均可通过购买获得,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厂家和配比形式的材料。本实施例具体采用的改良土壤层、植被层及微生物层的材料如下:改良土壤层由土壤及改良材料组成,改良材料有酸碱调节剂(调节土壤PH值,使种植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粘结剂(增加黏性,提高抗冲刷性)、保水剂(水分调节,提高植物耐旱性)、植物纤维(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拉结力)、营养土(使用水电站废弃污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缓释肥(采用发酵农家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持续营养)、化肥(促进植物前期快速生长)等。本技术中采用铺设镀锌钢筋网、纤维材料、粘结剂等抗蚀材料提高坡面防风蚀、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工程防护能力,且有机质含量≥10%,具备植被基础生长条件。植被层置于土壤改良层之上,采用当地植被草灌结合方式进行设计,植被生长前期以草本植物建群,建群草本植物盖度要达到95%以上,起到对改良土壤层进行加筋作用,提高抗冲刷性。植被生长后期草本植物退化,以灌木护坡为主,灌木密度≥10棵/平方米。采用草灌结合的设计形式,采用当地物种,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对植生层土壤进行改良,使用到污水处理厂污泥作为土壤改良肥料,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同时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植被生长。微生物层置于植被层之上,在植被层施工完毕后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于边坡(1)表面的镀锌钢筋网(2),若干插接于边坡(1)内、与镀锌钢筋网(2)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3),设置于镀锌钢筋网(2)上的改良土壤层(4),设置于改良土壤层(4)上的植被层(5),以及设置于植被层(5)上的微生物层(6);所述改良土壤层(4)的厚度为70‑12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边坡的绿色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于边坡(1)表面的镀锌钢筋网(2),若干插接于边坡(1)内、与镀锌钢筋网(2)绑扎连接的钢筋锚钉(3),设置于镀锌钢筋网(2)上的改良土壤层(4),设置于改良土壤层(4)上的植被层(5),以及设置于植被层(5)上的微生物层(6);所述改良土壤层(4)的厚度为70-1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蕊李能李森孙希望饶雄明王志伟杨元强陈雷王卫斌聂文峰杨子龙邱绍富任庆慧陈永煊陈琼芶文锦李雪松叶文科赵利奎孟资成赵云龙刘杰张云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