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收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61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络收发器,包括微控制器、光纤收发器、光电转换器、无线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RS485接口和供电电路;供电电路包括输入电源、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池、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输入电源与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栅极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池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栅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络收发器
本技术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收发器。
技术介绍
随着宽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通信异军突起。目前市场上的网络收发器,为用户提供网络数据收发的方式有两种:一、有线方式,有线方式常见的技术有:基于电话网络的ADSL,基于有线广播网的CABLEMODEM,基于专用网络的五类线以太网,还有基于光纤的光纤入户等。二、无线方式,无线方式常见的有基于IEEE802.11系列协议的WIFI网络,基于移动通信网的GPRS、3G、4G等上网方式。传统的网络收发器的电路结构复杂,造成硬件成本较高。另外,由于传统的网络收发器的电路结构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网络收发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网络收发器,包括微控制器、光纤收发器、光电转换器、无线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RS485接口和供电电路,所述光纤收发器通过所述光电转换器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北斗/GPS定位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和RS485接口均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包括输入电源、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池、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输入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为360pF。在本技术所述的网络收发器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型号为e-501。在本技术所述的网络收发器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为50kΩ。在本技术所述的网络收发器中,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N沟道MOS管。在本技术所述的网络收发器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GSM模块、GPRS模块、CDMA模块、CDMA200模块、WCDMA模块、TD-SCDMA模块、Zigbee模块或LoRa模块。实施本技术的网络收发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微控制器、光纤收发器、光电转换器、无线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RS485接口和供电电路,供电电路包括输入电源、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池、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该供电电路相对于传统的网络收发器的电路结构,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一电容用于防止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之间的干扰,因此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网络收发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网络收发器实施例中,该网络收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网络收发器包括微控制器1、光纤收发器2、光电转换器3、无线通信模块4、北斗/GPS定位模块5、USB接口6、RS232接口7、RS422接口8、RS485接口9和供电电路10,其中,光纤收发器2通过光电转换器3与微控制器1连接,无线通信模块4与微控制器1连接,北斗/GPS定位模块5与微控制器1连接,USB接口6、RS232接口7、RS422接口8和RS485接口9均与微控制器1连接,微控制器1通过USB接口6、RS232接口7、RS422接口8或RS485接口9连接用户设备。供电电路10与微控制器1连接、用于为微控制器1进行供电。该网络收发器包含多种数据通信方式,便于用户实现多种模式的数据收发,以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数据传输。设置北斗/GPS定位模块5适用于远距离、环境恶劣地区的数据通信,使用光纤通信方式适用于较长距离易于布线的地区的数据通信,无线通信模块4适用于小范围的区域数据通信。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4可以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GSM模块、GPRS模块、CDMA模块、CDMA200模块、WCDMA模块、TD-SCDMA模块、Zigbee模块或LoRa模块等。通过设置多种无线通信方式,不仅可以增加通信的灵活性,还能满足不同用户和不同场合的需求。尤其是采用LoRa模块时,其通信距离较远,且通信性能较为稳定,适用于对通信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图2为本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2中,该供电电路10包括输入电源Vin、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电池BAT、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其中,输入电源Vin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电池BAT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栅极接地。该供电电路10相对于传统的网络收发器的电路结构,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一电容C1为耦合电容,用于防止第一MOS管Q1与第二MOS管Q2之间的干扰,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为360pF,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初始时设置第一MOS管Q1的导通电压低于输入电源Vin的电压,电池BAT的电压低于输入电源Vin的电压,第二MOS管Q2的导通电压小于电池BAT的电压。输入电源Vin正常工作时,此时输入电源Vin接入上述供电电路10中,第一MOS管Q1导通,第二MOS管Q2截止,电池BAT不工作。当输入电源Vin发生故障时,此时输入电源Vin的输出电压开始慢慢下降,当小于第一MOS管Q1的导通电压时,第一MOS管Q1截止;当输入电源Vin的输出电压低于电池BAT的电压时,电池BAT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络收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光纤收发器、光电转换器、无线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RS485接口和供电电路,所述光纤收发器通过所述光电转换器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北斗/GPS定位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和RS485接口均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包括输入电源、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池、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输入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为360p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收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光纤收发器、光电转换器、无线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RS485接口和供电电路,所述光纤收发器通过所述光电转换器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北斗/GPS定位模块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USB接口、RS232接口、RS422接口和RS485接口均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包括输入电源、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池、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输入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世纪鼎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