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60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挂钩以及压块;上支撑杆、下支撑杆,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均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挂钩固定安装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上端;挂钩挂在上支撑杆上;压块位于光伏组件的下端两侧;光伏组件的侧边通过压块固定安装于下支撑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伏设备使得光伏组件在安装时整个过程简单,不费力,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设备
本技术属于光伏组件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设备。
技术介绍
光伏组件在使用时,一般均需要将光伏组件安装固定在支架上,形成光伏设备。目前,光伏组件的安装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挂钩式安装,另一种为压块式安装。挂钩式安装具体为:首先将四个挂钩直接固定在光伏组件背面上,然后抬起光伏组件,并调整光伏组件的位置使四个挂钩同时对准支架上的四个安装孔的位置,然后将挂钩挂在支架上,最后将挂钩与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该安装方式具有以下缺点:四个挂钩是人工固定在双玻组件背面的,挂钩位置的精准度不高,安装时会导致挂钩与支架安装孔错位,导致安装困难甚至无法安装,费时费力,影响安装效率。压块式安装具体为:将光伏组件抬起到预定位置,然后通过压块将光伏组件的两侧边上下分别安装于支架上。整个过程需要将光伏组件先支撑住,然后将压块放置到指定位置将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好,该安装方式同样费时费力,影响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能够提升安装效率的光伏设备。一种光伏设备,所述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均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挂钩,固定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上端;所述挂钩挂在所述上支撑杆上;以及压块,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两侧;所述光伏组件的侧边通过所述压块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支撑杆上。可选地,所述挂钩为U型片;所述U型片包括用于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安装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连接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弯折面。可选地,所述挂钩的第一面粘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可选地,所述挂钩的第一面上设有溢胶孔。可选地,所述光伏设备还包括挂钩固定件,在所述挂钩的第二面上设有供所述挂钩固定件穿过的通孔;所述挂钩固定件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挂钩的第二面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杆。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的接线盒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可选地,所述挂钩的个数为一个,所述挂钩到所述光伏组件的两侧边的距离相等。可选地,所述挂钩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挂钩到所述光伏组件的各自靠近的侧边的距离相等。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为无框组件。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为有框组件;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压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边框的螺纹孔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光伏设备,采用挂钩加压块的方式来固定光伏组件,在安装光伏组件时,先通过挂钩将光伏组件挂在上支撑杆上,此时,由于只有一个挂钩或两个挂钩,对位简单易行,可以轻松就将挂钩挂在上支撑杆上;然后,由于挂钩已挂上,从而将光伏组件承托住,进而可以轻松利用压块将光伏组件的下端两侧固定安装好。整个过程简单,不费力,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若光伏组件为双面组件,则本技术由于只采用一个或两个挂钩,减少了在光伏组件背面安装的挂钩数量,进一步减小了对背面电池片光源遮挡面积,增大了光伏组件背面的发电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光伏组件的背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挂钩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挂钩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挂钩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光伏组件,2-挂钩,2-1-第二面,2-1-1-通孔,2-2-弯折面,2-3-第一面,2-3-1-溢胶孔,3-支撑杆,3-1-上支撑杆,3-2-下支撑杆,4-压块,5-边框,6-螺纹孔,7-接线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1、支撑杆3、挂钩2以及压块4。其中,支撑杆3包括上支撑杆3-1以及下支撑杆3-2。上支撑杆3-1以及下支撑杆3-2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承托光伏组件1。上支撑杆3-1与下支撑杆3-2均位于光伏组件1的背面。其中,挂钩2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固定光伏组件1的上端。光伏组件1的上端是指在安装后靠近上支撑杆3-1而远离下支撑杆3-2的一端。以图1为例,光伏组件1的端方向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侧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具体地,挂钩2固定安装于光伏组件1的背面上端;在安装后,挂钩2挂在上支撑杆3-1上。其中,压块4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固定光伏组件1的下端。光伏组件1的下端是指安装后远离上支撑杆3-1而靠近下支撑杆3-2的一端。具体地,压块4位于光伏组件1的下端两侧;光伏组件1的侧边通过压块4固定安装于下支撑杆3-2上。如图3~图5所示,作为可选地实施方案,挂钩2为U型片;U型片包括第一面2-3、第二面2-1以及弯折面2-2。其中第一面2-3的主要作用是,与光伏组件1的背面固定安装,第二面2-1与第一面相对设置,弯折面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第一面2-3与第二面2-2。本技术采用该结构的挂钩便于将光伏组件1挂在上支撑杆3-1上,有助于提高光伏组件1的安装效率。作为本技术可选地实施方案,挂钩2的第一面2-3粘贴于光伏组件1的背面。具体地,在安装时,采用结构胶将挂钩2的第一面2-3粘贴到光伏组件1的背面,从而将挂钩2与光伏组件1之间固定安装好。参见图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案,挂钩2的第一面2-3上设有溢胶孔2-3-1。通过溢胶孔2-3-1使得挂钩2和光伏组件1之间粘接的更加牢靠,提高了整个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避免胶液溢出挂钩2外边缘的问题,使外观更加美观。如图4所示,参照图1、图2和图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案,光伏设备还包括挂钩固定件(未示出),在挂钩2的第二面2-1上设有供挂钩固定件穿过的通孔2-1-1;挂钩固定件穿过通孔2-1-1将挂钩2的第二面2-1固定于上支撑杆3-1。当将挂钩2挂在上支撑杆3-1后,用挂钩固定件穿过挂钩2的第二面2-1的通孔2-1-1,从而将挂钩2的第二面2-1与上支撑杆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将挂钩2与上支撑杆3-1固定;这样进一步增强了挂钩2与上支撑杆3-1之间的结合力,使光伏组件1与上支撑杆3-1的固定更加可靠,提高了整个安装结构的稳定性。作为可选地实施方案,光伏组件1的接线盒7设置于光伏组件1的上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接线盒亦可以位于光伏组件的下端。如图1、图2和图6所示,作为可选地实施方案,挂钩2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挂钩到光伏组件的各自靠近的侧边的距离相等。也就是说,位于左边的挂钩到光伏组件的左侧边的距离与位于右边的挂钩到光伏组件的右侧边的距离相等。这样使受力更加均匀,有助于提高安装结构的稳固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挂钩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挂钩的个数还可以为一个。当为一个挂钩时,挂钩的位置可以设置为:挂钩到光伏组件的两侧边的距离相等。如图1和图2所示,光伏组件1为有框组件。光伏组件1的边框5上开设有螺纹孔6,压块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边框5的螺纹孔6处。这样除了压块4本身的压持力固定之外,还增加了螺纹固定,使压块4与边框5的结合力增强,进一步提高边框5与下支撑杆3-2之间的固定力,使安装结构更加稳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也可以不在边框上开设螺纹孔,也可以直接用压块将边框压固于下支撑杆上。参见图6,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伏设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均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挂钩,固定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上端;所述挂钩挂在所述上支撑杆上;以及压块,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两侧;所述压块将所述光伏组件的侧边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支撑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设备包括:光伏组件;上支撑杆、下支撑杆,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均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挂钩,固定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上端;所述挂钩挂在所述上支撑杆上;以及压块,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两侧;所述压块将所述光伏组件的侧边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支撑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为U型片;所述U型片包括用于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安装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连接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弯折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的第一面粘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的第一面上设有溢胶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设备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均朱琛吕俊侯运来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