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1502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55
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受力钢筋、分布钢筋、连接钢筋、抗剪键、连接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拉结钢筋、定位膨胀螺栓、现浇混凝土、柱,受力钢筋贯穿设置于每个叠合板本体凸块内;每个连接钢筋设置于叠合板本体两侧,每个抗剪键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凹槽内,连接板通过卡入两个相邻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实现将两个叠合板本体连接;柱与第一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一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柱与第二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二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拉结钢筋横向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叠合板内设有抗剪键,单块叠合板结构强度高,施工工艺简单,浇筑后的结构整体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
技术介绍
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薄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可以不再抹灰。这种叠合楼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由于现浇楼板不需支模,还有大块预制混凝土隔墙板可在结构施工阶段同时吊装,从而可提前插入装修工程,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叠合板已广泛运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因其安装方便的特点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现市场上有运用的技术中有多种叠合板形式,叠合板之间的拼接技术通常采用的形式为,叠合板一侧边凸出的钢筋插入另一块叠合板一侧的钢筋插孔中,形成钢筋连接方式,这种方式难以实现板底钢筋弯矩产生拉应力的等效传递。叠合板制作施工过程中存在如下技术缺陷:单块叠合板内结构强度低,叠合板内配筋间距不均;叠合板与叠合板之间连接不牢固,连接形式单一,制作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受力钢筋、分布钢筋、连接钢筋、抗剪键、连接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拉结钢筋、定位膨胀螺栓、现浇混凝土、柱,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截面呈凹凸状,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凸起形成叠合板本体凸块,所述受力钢筋贯穿设置于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凸块内,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凹槽形成叠合板本体凹槽,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表面贯通设有分布钢筋槽,每个所述分布钢筋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槽内;所述连接钢筋呈“J”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两侧,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一端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内,且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受力钢筋垂直设置;所述抗剪键呈长方体块状结构,每个所述抗剪键底端设有抗剪键槽,每个所述抗剪键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内,且压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上表面;所述连接板内设有连接板钢筋,所述连接板钢筋呈“U”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板截面呈凹凸状,所述连接板下表面外形结构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外形结构相适应,所述连接板通过卡入所述两个相邻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实现将两个所述叠合板本体连接;所述现浇混凝土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块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块孔,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底端经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呈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截面呈倒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二连接块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另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底端经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呈一体式结构;两块所述叠合板本体通过第一连接块配合第二连接块实现拼接;所述柱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下表面,所述柱与第一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一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柱与第二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二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拉结钢筋横向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内侧。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内设置的抗剪键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抗剪键宽度与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宽度相适应,每个所述抗剪键槽呈圆弧状,所述抗剪键槽直径与所述分布钢筋直径相适应。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连接钢筋数量为九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侧壁与第二连接块侧壁贴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块侧壁外形角度α=6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孔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块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两端;所述第二连接块孔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块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两端;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块孔、第二连接块孔内径与所述定位膨胀螺栓直径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拉结钢筋数量为四根,每个所述拉结钢筋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钢筋内四角处,每个所述拉结钢筋与每个所述连接钢筋通过扎丝实现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布置时,根据现场尺寸取出合适数量的叠合板本体,将叠合板本体之间并列放置,将分布钢筋分别置入每个分布钢筋槽内,将连接板扣置卡入两块叠合板本体之间,连接两块叠合板本体,将抗剪键均匀放入每个叠合板本体凹槽内;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与柱之间连接时,每块两块叠合板本体两端通过第一连接块拼接于第二连接块上,并将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置于柱上表面,将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一连接块孔、第二连接块孔实现叠合板本体与柱固定连接,拧紧定位膨胀螺栓,将四根拉结钢筋穿过连接钢筋内,并通过扎丝分别与连接钢筋四角固定连接,完成两块叠合板本体与柱之间连接,且完成柱顶面圈梁钢筋笼的绑扎;最后将现浇混凝土浇筑与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单块叠合板内结构强度高,配筋间距均匀;适用于叠合板与叠合板之间连接、叠合板与柱间连接,叠合板内设有抗剪键,结构牢固,且简化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简单,浇筑后的结构整体性强,抗切应力能力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现浇混凝土后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之间拼接结构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叠合板本体之间拼接结构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板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图6的A向剖视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抗剪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叠合板本体1、叠合板本体凸块1-1、叠合板本体凹槽1-2、分布钢筋槽1-21、受力钢筋2、分布钢筋3、连接钢筋4、抗剪键5、抗剪键槽5-1、连接板6、第一连接块7、第一连接块孔7-1、第二连接块8、第二连接块孔8-1、拉结钢筋9、定位膨胀螺栓10、现浇混凝土11、柱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固定结构均为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焊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技术。结合附图可见,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1、受力钢筋2、分布钢筋3、连接钢筋4、抗剪键5、连接板6、第一连接块7、第二连接块8、拉结钢筋9、定位膨胀螺栓10、现浇混凝土11、柱12,所述叠合板本体1上表面截面呈凹凸状,所述叠合板本体1上表面凸起形成叠合板本体凸块1-1,所述受力钢筋2贯穿设置于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凸块1-1内,所述叠合板本体1上表面凹槽形成叠合板本体凹槽1-2,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1-2表面贯通设有分布钢筋槽1-21,每个所述分布钢筋3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槽1-21内;所述连接钢筋4呈“J”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4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1两侧,每个所述连接钢筋4一端设置于叠合板本体1内,且与所述叠合板本体1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4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4与所述受力钢筋2垂直设置;所述抗剪键5呈长方体块状结构,每个所述抗剪键5底端设有抗剪键槽5-1,每个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本体、受力钢筋、分布钢筋、连接钢筋、抗剪键、连接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拉结钢筋、定位膨胀螺栓、现浇混凝土、柱,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截面呈凹凸状,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凸起形成叠合板本体凸块,所述受力钢筋贯穿设置于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凸块内,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凹槽形成叠合板本体凹槽,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表面贯通设有分布钢筋槽,每个所述分布钢筋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槽内;所述连接钢筋呈“J”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两侧,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一端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内,且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受力钢筋垂直设置;所述抗剪键呈长方体块状结构,每个所述抗剪键底端设有抗剪键槽,每个所述抗剪键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内,且压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上表面;所述连接板内设有连接板钢筋,所述连接板钢筋呈“U”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板截面呈凹凸状,所述连接板下表面外形结构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外形结构相适应,所述连接板通过卡入所述两个相邻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实现将两个所述叠合板本体连接;所述现浇混凝土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块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块孔,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底端经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呈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截面呈倒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二连接块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另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底端经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呈一体式结构;两块所述叠合板本体通过第一连接块配合第二连接块实现拼接;所述柱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下表面,所述柱与第一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一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柱与第二连接块通过定位膨胀螺栓贯穿第二连接块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拉结钢筋横向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本体、受力钢筋、分布钢筋、连接钢筋、抗剪键、连接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拉结钢筋、定位膨胀螺栓、现浇混凝土、柱,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截面呈凹凸状,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凸起形成叠合板本体凸块,所述受力钢筋贯穿设置于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凸块内,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凹槽形成叠合板本体凹槽,每个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表面贯通设有分布钢筋槽,每个所述分布钢筋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槽内;所述连接钢筋呈“J”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两侧,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一端设置于叠合板本体内,且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钢筋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受力钢筋垂直设置;所述抗剪键呈长方体块状结构,每个所述抗剪键底端设有抗剪键槽,每个所述抗剪键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凹槽内,且压于每个所述分布钢筋上表面;所述连接板内设有连接板钢筋,所述连接板钢筋呈“U”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板截面呈凹凸状,所述连接板下表面外形结构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外形结构相适应,所述连接板通过卡入所述两个相邻叠合板本体上表面实现将两个所述叠合板本体连接;所述现浇混凝土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块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块孔,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侧壁底端经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呈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截面呈倒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块贯穿设有第二连接块孔,所述第二连接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州
申请(专利权)人:中耕耘成建筑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