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0787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整体框架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最重预制构件重量、位置以及塔吊的初步位置,确定塔吊的数量与类型;根据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型式、以及地下室结构确定塔吊的最终位置;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重量以及施工中出现的最大重量对比校验塔吊的性能参数;布置塔吊;确定塔吊的附着形式,附着形式包括塔吊附着于结构柱、塔吊附着于框架梁侧、以及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在选型过程中结合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塔吊位置以及附着形式等综合考虑,具有塔吊效率高、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整体框架施工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建筑方式逐步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装配式建筑正在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新重点。中大型预制构件及设备的安装任务日渐增多,施工现场塔吊的应用极为普遍。由于塔吊具有施工效率高、施工范围广、有效起重高度大等优点,使其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安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塔吊需要考虑到塔吊的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以及群塔之间的一些,若是不计算上述因素,会限制到塔吊的使用效率以及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其具有塔吊效率高、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高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需要起重的最重预制构件重量、位置以及塔吊的初步位置,确定塔吊的数量与类型;步骤S2:根据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型式、以及地下室结构确定塔吊的最终位置;步骤S3: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重量以及施工中出现的最大重量对比校验塔吊的性能参数,对性能参数保留设定的余量;步骤S4:布置塔吊,每栋主楼均配置两台塔吊,使塔吊的工作范围覆盖主楼与裙房;步骤S5:确定塔吊的附着形式,附着形式包括塔吊附着于结构柱、塔吊附着于框架梁侧、以及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选型过程中结合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塔吊位置以及附着形式等综合考虑,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简单布置塔吊的效率低下、吊装作业区域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具有塔吊效率高、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高的优点。进一步的,步骤S4还包括:两台塔吊将主楼分为两个流水段,其中一台塔吊吊装构件,另一台塔吊吊装模板与叠合楼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台塔吊负责流水段构件吊装,另一台塔吊负责模板支撑搭设和叠合楼板钢筋绑扎施工,避免了窝工现象。进一步的,步骤S5还包括:步骤S51:确定灌浆形式,灌浆形式包括当层灌浆以及隔层灌浆;步骤S52:匹配灌浆形式与附着形式,再匹配使用隔层灌浆的灌浆形式与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层灌浆作为进度关键节点但可以穿插于主体结构施工中,不影响整体工期,且不存在立体交叉施工,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中附着受力由整个核心筒楼板系统承担,预制柱与排架仅承受极小的部分力。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6:将施工区域的场内道路设置为环形道路,所述环形道路包围裙楼。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裙楼两侧各有一条道路,避免了大量构件进场时堵车的状况。进一步的,所述环形道路的坡度小于设定好的道路坡度,所述环形道路的转弯半径小于设定好的道路半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单台塔吊出现无法卸车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环形道路旁设置有堆场,堆场设置在主楼周围并位于塔吊的工作区域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塔吊存在吊装盲区。进一步的,所述堆场位于所述塔吊旁,且靠近所述塔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吊装覆盖能满足最重预制构件及各类建筑材料的直接吊装无需转运的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选型过程中结合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塔吊位置以及附着形式等综合考虑,匹配灌浆形式与附着形式,再匹配使用隔层灌浆的灌浆形式与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隔层灌浆作为进度关键节点但可以穿插于主体结构施工中,不影响整体工期,且不存在立体交叉施工,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中附着受力由整个核心筒楼板系统承担,预制柱与排架仅承受极小的部分力。克服现有技术中简单布置塔吊的效率低下、吊装作业区域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具有塔吊效率高、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高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步骤S1至步骤S6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步骤S51至步骤S52的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预制构件信息表;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预制柱平面布置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预制梁平面布置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塔吊型号表;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塔吊平面布置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塔吊附着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隔层灌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需要起重的最重预制构件重量、位置以及塔吊的初步位置,确定塔吊的数量与类型;步骤S2:根据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型式、以及地下室结构确定塔吊的最终位置;步骤S3: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重量以及施工中出现的最大重量对比校验塔吊的性能参数,对性能参数保留设定的余量;步骤S4:布置塔吊,每栋主楼均配置两台塔吊,使塔吊的工作范围覆盖主楼与裙房。步骤S4还包括:两台塔吊将主楼分为两个流水段,其中一台塔吊吊装构件,另一台塔吊吊装模板与叠合楼板。一台塔吊负责流水段构件吊装,另一台塔吊负责模板支撑搭设和叠合楼板钢筋绑扎施工,避免了窝工现象。步骤S5:确定塔吊的附着形式,附着形式包括塔吊附着于结构柱、塔吊附着于框架梁侧、以及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在选型过程中结合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塔吊位置以及附着形式等综合考虑,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简单布置塔吊的效率低下、吊装作业区域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具有塔吊效率高、吊装作业区域之间的均衡度高的优点。如图2所示,步骤S5还包括步骤S51与步骤S52。步骤S51:确定灌浆形式,灌浆形式包括当层灌浆以及隔层灌浆。步骤S52:匹配灌浆形式与附着形式,再匹配使用隔层灌浆的灌浆形式与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隔层灌浆作为进度关键节点但可以穿插于主体结构施工中,不影响整体工期,且不存在立体交叉施工,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的附着形式中附着受力由整个核心筒楼板系统承担,预制柱与排架仅承受极小的部分力。步骤S6:将施工区域的场内道路设置为环形道路,环形道路包围裙楼。使裙楼两侧各有一条道路,避免了大量构件进场时堵车的状况。环形道路的坡度小于设定好的道路坡度,环形道路的转弯半径小于设定好的道路半径。避免了单台塔吊出现无法卸车的情况。环形道路旁设置有堆场,堆场设置在主楼周围并位于塔吊的工作区域内。避免塔吊存在吊装盲区。堆场位于塔吊旁,且靠近塔吊。吊装覆盖能满足最重预制构件及各类建筑材料的直接吊装无需转运的需求。本实施例中以中国电子第二总部科研楼为例,该项目位于上市浦东新区张江中区,主要包含两层地下车库、1#楼、2#楼、3#楼。1#楼共11层,建筑高度48.25米,单体预制率为39.16%;2#楼共12层,建筑高度高48.45米,单体预制率为41.36%,两栋主楼均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3#楼共2层,建筑高度10.5米,为现浇框架结构。1#预制构件信息、2#预制构件信息如图3所示。在塔吊选型时,对于装配式混凝建筑施工,垂直运输设备塔吊的选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合理的塔吊选型可有效保证预制构件施工安装效率。因此,在选型过程中应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作业半径、最大预制构件起重量、经济型等综合考虑,从而实现塔吊的最优选择。本工程两栋主楼三层以上均为装配整体式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需要起重的最重预制构件重量、位置以及塔吊的初步位置,确定塔吊的数量与类型;步骤S2:根据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型式、以及地下室结构确定塔吊的最终位置;步骤S3: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重量以及施工中出现的最大重量对比校验塔吊的性能参数,对性能参数保留设定的余量;步骤S4:布置塔吊,每栋主楼均配置两台塔吊,使塔吊的工作范围覆盖主楼与裙房;步骤S5:确定塔吊的附着形式,附着形式包括塔吊附着于结构柱、塔吊附着于框架梁侧、以及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需要起重的最重预制构件重量、位置以及塔吊的初步位置,确定塔吊的数量与类型;步骤S2:根据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型式、以及地下室结构确定塔吊的最终位置;步骤S3: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重量以及施工中出现的最大重量对比校验塔吊的性能参数,对性能参数保留设定的余量;步骤S4:布置塔吊,每栋主楼均配置两台塔吊,使塔吊的工作范围覆盖主楼与裙房;步骤S5:确定塔吊的附着形式,附着形式包括塔吊附着于结构柱、塔吊附着于框架梁侧、以及塔吊附着于框架梁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还包括:两台塔吊将主楼分为两个流水段,其中一台塔吊吊装构件,另一台塔吊吊装模板与叠合楼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用起重施工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红平石梦琪唐翔曾德龙崔玉建侯亮亮沈礼鹏严海鹏王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