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跟随车架及自动跟随料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0560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动跟随料车及其自动跟随车架。上述的自动跟随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第一伸缩机构及第二伸缩机构;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具有牵引部及位于所述牵引部相对两侧的第一牵引端及第二牵引端,所述后车架前端具有跟随部及位于所述跟随部相对两侧的第一跟随端及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一跟随端与所述第一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跟随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端与所述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二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端与所述第一跟随端;自动跟随料车包括上述自动跟随车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自动跟随车架,可减小转弯半径、降低厂房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跟随车架及自动跟随料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料车
,具体涉及自动跟随车架及自动跟随料车。
技术介绍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车间内部的零部件的运输通常使用物流料车。普遍应用的物流料车为前轮采用两个万向轮,后轮采用两个定向轮,通过牵引车牵引其前进。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料车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单独使用,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则需要多节料车同时运行,这就需要采用一个牵引装置来牵引多节料车。目前的物流料车,节数较多时转弯半径较大,会带来急剧上升的厂房成本。因此,需要约束物流料车转弯轨迹,来约束物流料车的转弯半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小转弯半径、降低厂房成本的自动跟随车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跟随料车。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跟随车架,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第一伸缩机构及第二伸缩机构;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具有牵引部及位于所述牵引部相对两侧的第一牵引端及第二牵引端,所述后车架前端具有跟随部及位于所述跟随部相对两侧的第一跟随端及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一跟随端与所述第一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跟随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端与所述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二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端与所述第一跟随端。上述的自动跟随车架,通过第一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分别连接前车架和后车架,在前车架转弯时,后车架通过第一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与前车架连动,实现小角度转弯,而转弯完成后,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前车架与后车架合并,由此减小转弯半径、降低厂房成本。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杆套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三安装块、第四安装块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接杆套接所述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三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所述第四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安装块。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中间管套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通过第二中间管套接。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呈空心管状,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直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呈实心杆状,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直径分别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直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均呈空心管状,所述第二中间管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直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均呈实心杆状,所述第二中间管的直径分别大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直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机构与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均枢接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车架的所述牵引部靠近第一牵引端位置设有第一枢接管,所述前车架的所述牵引部靠近第二牵引端位置设有第二枢接管,所述后车架的所述跟随部靠近所述第一跟随端位置设有第三枢接管,所述后车架的所述跟随部靠近所述第二跟随端位置设有第四枢接管;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端部设有第一套接件,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端部设有第二套接件,所述第一套接件套接所述第一枢接管,所述第二套接件套接所述第四枢接管;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端部设有第三套接件,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端部设有第四套接件,所述第三套接件套接所述第三枢接管,所述第四套接件套接所述第二枢接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跟随料车,其包括所述的自动跟随车架,所述前车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承托架,所述前车架的底部安装与第一轮组,所述后车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二承托架,所述后车架的底部安装与第二轮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1与图2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所述自动跟随车架的前车架与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所述自动跟随料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与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跟随车架,其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第一伸缩机构30与第二伸缩机构40,前车架10的后端具有牵引部11及位于该牵引部11相对两侧的第一牵引端12及第二牵引端14,后车架20前端具有跟随部21及位于该跟随部21相对两侧的第一跟随端22及第二跟随端24,第一跟随端22与第一牵引端12位于同一侧,第二跟随端24与第二牵引端14位于同一侧;第一伸缩机构30连接第一牵引端12与第二跟随端24,第二伸缩机构40连接第二牵引端14与第一跟随端22,由此,第一伸缩机构30与第二伸缩机构40交叉连接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当前车架10直线行走时,后车架20由第一伸缩机构30、第二伸缩机构40带动直线行走;当前车架10转弯时,第一伸缩机构30的第一牵引端12受到前车架10转弯内侧的拉力,而第一伸缩机构30的另一端连接后车架20,此时后车架20的第一跟随端22移动,第一伸缩机构30与第二伸缩机构40带均伸出,在第一伸缩机构30与第二伸缩机构40的伸缩力作用下,后车架20跟随前车架10转弯,待转弯完成后,在伸缩力作用下,后车架20整体紧紧跟随前车架10,由此,减小了转弯的半径,实现小角度转弯。请参照图2与图3,第一伸缩机构30包括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第一安装块33、第二安装块34及第一弹性件35,第一连接杆31套接第二连接杆32,以使得第一连接杆31与第二连接杆32可相互接近或远离;第一安装块33安装于第一连接杆31上,第二安装块34安装于第二连接杆32上,第一弹性件35的一端连接第一安装块33,另一端连接第二安装块34,在第一连接杆31与第二连接杆32受到外力时可相互远离,此时第一弹性件35伸长;当第一连接杆31与第二连接杆32去掉外力相互接近时,在第一弹性件35的回复力作用下恢复原来的状态。第二伸缩机构40包括第三连接杆41、第四连接杆42、第三安装块43、第四安装块44及第二弹性件45,第三连接杆41套接第四连接杆42,第三安装块43安装于第三连接杆41上,第四安装块44安装于第四连接杆42上,第二弹性件45的一端连接第三安装块44,另一端连接第四安装块44,在第三连接杆41与第四连接杆42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跟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后车架、第一伸缩机构及第二伸缩机构;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具有牵引部及位于所述牵引部相对两侧的第一牵引端及第二牵引端,所述后车架前端具有跟随部及位于所述跟随部相对两侧的第一跟随端及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一跟随端与所述第一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跟随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端与所述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二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端与所述第一跟随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跟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后车架、第一伸缩机构及第二伸缩机构;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具有牵引部及位于所述牵引部相对两侧的第一牵引端及第二牵引端,所述后车架前端具有跟随部及位于所述跟随部相对两侧的第一跟随端及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一跟随端与所述第一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跟随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端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端与所述第二跟随端,所述第二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端与所述第一跟随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跟随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杆套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三安装块、第四安装块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接杆套接所述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三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所述第四安装块安装于所述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块,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安装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跟随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中间管套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通过第二中间管套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跟随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呈空心管状,所述第一中间管的直径分别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跟随车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巩又铭郭桂林吴保坚石岩锋李爱英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日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