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荣国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055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呈L型设置,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速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贯穿扰流板本体设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出扰流板本体外,所述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储物槽,所述储物槽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一边沿与扰流板本体螺栓连接,所述热变形扰流体包含有主动层、隔热硅胶层、电热网和被动层,所述电热网嵌入于隔热硅胶层设置,所述电热网与主动层紧贴;该汽车后扰流板具有自动升降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技术介绍
汽车的扰流板是指在车尾上方安装的附加板,也称为汽车尾翼,扰流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易导致车子转向过多、后轮抓地力减小、高速稳定性差。升力与风阻一样,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在时速120公里的升力,是时速60公里的4倍,是时速40公里的9倍。因此行驶速度较高的汽车,如高级轿车和跑车,一般都装有扰流板。自动升降扰流板是目前高端汽车常用的技术之一,但是目前只配备在小部分的高端汽车上,而目前还没有后期可以进行选装的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扰流板,难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的汽车后扰流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呈L型设置,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速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贯穿扰流板本体设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出扰流板本体外,所述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储物槽,所述储物槽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一边沿与扰流板本体螺栓连接,所述热变形扰流体包含有主动层、隔热硅胶层、电热网和被动层,所述电热网嵌入于隔热硅胶层设置,所述电热网与主动层紧贴,所述主动层和被动层均与隔热硅胶层粘合,所述速度传感器和电热网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与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设置,所述连接螺母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连接螺母,可以方便使用者使用螺栓贯穿后备箱盖与扰流板本体连接,而且连接螺母与扰流板本体采用了一体式的结构,稳定性好。作为优选,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侧面设置有隔热条,所述隔热条与被动层粘合,所述被动层外表面设置有隔热涂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主动层上的热量轻易的传递到空气中。作为优选,所述扰流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所述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均与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设置,所述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所述被动层上表面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相配对的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所述第一鳍体通过第一榫眼和第一榫头与被动层连接,所述第二鳍体通过第二榫眼和第二榫头与被动层连接,通过设置有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连接被动层,从而加固热变形扰流体与扰流板本体的连接,可以有效的防止热变形扰流体脱落。作为优选,所述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太阳能薄膜电池,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蓄电池和太阳能控制器,所述速度传感器、控制装置、电热网、蓄电池、太阳能薄膜电池均与太阳能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结合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环保性,而且不需要接通汽车电源,整个电子升降系统与汽车电气系统分离的设计方式,安装便捷性极佳。作为优选,所述太阳能薄膜电池嵌入于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所述太阳能薄膜电池与扰流板本体粘合,太阳能薄膜电池嵌入于扰流板本体可以有效的降低阻力;而且太阳能薄膜电池与扰流板本体连接稳定,太阳能薄膜电池难以脱落。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粘合,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连接稳定,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不易脱落。作为优选,所述隔热硅胶层为中空设置,隔热硅胶层采用了中空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自身的重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扰流板本体正面的储物槽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一旦速度传感器探测到汽车的速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装置控制热变形扰流体的电热网对主动层进行加热,当温度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使得整体就会向被动层一侧弯曲,从而使得热变形扰流体尾端实现升起,自动化程度高;而且与传统的升降尾翼相比并没有采用伸缩杆等的元件,结构简单,此外,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连接螺母,连接螺母与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设置,连接螺母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连接螺母,可以方便使用者使用螺栓贯穿后备箱盖与扰流板本体连接,而且连接螺母与扰流板本体采用了一体式的结构,稳定性好。热变形扰流体侧面设置有隔热条,隔热条与被动层粘合,被动层外表面设置有隔热涂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主动层上的热量轻易的传递到空气中。扰流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均与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设置,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被动层上表面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相配对的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第一鳍体通过第一榫眼和第一榫头与被动层连接,第二鳍体通过第二榫眼和第二榫头与被动层连接,通过设置有第一鳍体和第二鳍体连接被动层,从而加固热变形扰流体与扰流板本体的连接,可以有效的防止热变形扰流体脱落。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太阳能薄膜电池,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蓄电池和太阳能控制器,速度传感器、控制装置、电热网、蓄电池、太阳能薄膜电池均与太阳能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结合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环保性,而且不需要接通汽车电源,整个电子升降系统与汽车电气系统分离的设计方式,安装便捷性极佳。太阳能薄膜电池嵌入于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太阳能薄膜电池与扰流板本体粘合,太阳能薄膜电池嵌入于扰流板本体可以有效的降低阻力;而且太阳能薄膜电池与扰流板本体连接稳定,太阳能薄膜电池难以脱落。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粘合,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连接稳定,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不易脱落。隔热硅胶层为中空设置,隔热硅胶层采用了中空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自身的重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仰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扰流板本体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热变形扰流体的局部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第一鳍体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1,所述扰流板本体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2和第二减震垫3,所述第一减震垫2和第二减震垫3均与扰流板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垫2和第二减震垫3均呈L型设置,所述扰流板本体1背面设置有速度传感器4和控制装置5,所述速度传感器4的探测端贯穿扰流板本体1设置,所述速度传感器4的探测端伸出扰流板本体1外,所述扰流板本体1正面设置有储物槽6,所述储物槽6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7,所述热变形扰流体7一边沿与扰流板本体1螺栓连接,所述热变形扰流体7包含有主动层8、隔热硅胶层9、电热网10和被动层11,所述电热网10嵌入于隔热硅胶层9设置,所述电热网10与主动层8紧贴,所述主动层8和被动层11均与隔热硅胶层9粘合,所述速度传感器4和电热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本体,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呈L型设置,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速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贯穿扰流板本体设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出扰流板本体外,所述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储物槽,所述储物槽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一边沿与扰流板本体螺栓连接,所述热变形扰流体包含有主动层、隔热硅胶层、电热网和被动层,所述电热网嵌入于隔热硅胶层设置,所述电热网与主动层紧贴,所述主动层和被动层均与隔热硅胶层粘合,所述速度传感器和电热网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本体,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与扰流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呈L型设置,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速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贯穿扰流板本体设置,所述速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出扰流板本体外,所述扰流板本体正面设置有储物槽,所述储物槽内设置有热变形扰流体,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一边沿与扰流板本体螺栓连接,所述热变形扰流体包含有主动层、隔热硅胶层、电热网和被动层,所述电热网嵌入于隔热硅胶层设置,所述电热网与主动层紧贴,所述主动层和被动层均与隔热硅胶层粘合,所述速度传感器和电热网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本体背面设置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与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设置,所述连接螺母设置有一个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扰流体侧面设置有隔热条,所述隔热条与被动层粘合,所述被动层外表面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国
申请(专利权)人:张荣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