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976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涉及软体机器人技术领域,包括主框架和主气囊,所述主框架的正面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与主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主气囊安置于主框架的内侧中部,且主气囊的内部右侧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内侧安置有第二抽吸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第二框架、滑块、滑槽、第一框架、吸盘和电动推杆的设置,且第二框架通过滑块、滑槽与第一框架构成滑动结构,在滑块沿着滑槽的滑动作用,使得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快速完成拼接工作,并且通过第一框架及其内侧的组件能够对第二框架及其上方组件进行运输操作,便于辅助完成火灾救援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体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
技术介绍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柔韧机器人,可以仅用空气来驱动,科学家最新研究的软体机器人是采用纸质和硅橡胶制成,能够弯曲、扭转和抓起自身重量100多倍的物体,软体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是模仿人类的内部构造或昆虫的外形架构等,尤其是后者,在火灾救援工作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5735391A中公开的一种水底掘进软体机器人,该水底掘进软体机器人,虽然能够实现作业自动化,具备自掘进和自复位功能,低能耗、结构紧凑,且用于海底资源勘探、石油工业、海底通讯等行业设备的锚固和系泊中,保障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装备,但是,该水底掘进软体机器人,具有不能对消防救援器具进行运输操作,使得装置对救援辅助工作效率不高,并且固定性不强,容易出现侧翻现象,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包括主框架和主气囊,所述主框架的正面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与主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主气囊安置于主框架的内侧中部,且主气囊的内部右侧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内侧安置有第二抽吸泵,且第二抽吸泵的外侧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一气囊的左端安置有第二气囊,且第二气囊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抽吸泵,所述第一抽吸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管,所述支撑杆的上方设置有洒水筒,且洒水筒通过转轴与支撑杆相连接,所述主框架的底端安置有万向轮,所述洒水筒的底端开设有接口端。可选的,所述第一气囊的形状与第二气囊的形状相吻合,且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气囊的左端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气囊的右侧内壁开设有内螺纹,且内螺纹通过注塑与第二气囊构成一体化连接。可选的,所述洒水筒通过转轴与支撑杆构成旋转结构,且支撑杆呈垂直状分布于主框架的正面。可选的,所述第一气管的内侧宽度与第二气管的内侧宽度相等,且第一气管与第一抽吸泵的输出端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洒水筒的背部安置有操作箱,且操作箱与主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箱的外侧连接有门轴,且门轴的外壁活动安置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的正面开设有条形通风口。可选的,所述活动门通过门轴与操作箱构成活动结构,且活动门的截面面积与操作箱的截面开口面积相等,所述主框架的底端贯穿设置有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的底部安置有吸盘,所述主框架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框架,且第一框架的底端安置有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的顶部左右两侧连接有滑块,且滑块与第二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架的内壁内侧开设有滑槽。可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等距设置有两组,且电动推杆呈垂直状贯穿于主框架的底端,所述洒水筒的内侧安装有筛网,且筛网与洒水筒之间为螺纹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框架通过滑块、滑槽与第一框架构成滑动结构,且滑块关于第二框架的中轴线对称。可选的,所述筛网的外壁与洒水筒的内壁相贴合,且筛网的对称中心与洒水筒的顶端截面所在圆的对称中心相重合。可选的,所述吸盘与电动推杆底端的连接方式为粘接,且电动推杆的中轴线与吸盘的中轴线相重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第二框架、滑块、滑槽、第一框架、吸盘和电动推杆的设置,且第二框架通过滑块、滑槽与第一框架构成滑动结构,在滑块沿着滑槽的滑动作用,使得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快速完成拼接工作,并且通过第一框架及其内侧的组件能够对第二框架及其上方组件进行运输操作,便于辅助完成火灾救援工作,而吸盘与电动推杆底端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在装置需要对救援组件进行固定性的支撑工作时,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使得吸盘紧贴于地面,增大吸盘与地面的附着力,提升装置整体固定时的稳定性及便捷性。2、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洒水筒、转轴和支撑杆的设置,且第一气囊的形状与第二气囊的形状相吻合,在相吻合的气囊的作用下,能够对气体进行存储操作,通过抽吸泵对气体的抽吸作用,使得气体沿着气管排出,对地面产生冲力,同时,在冲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得装置配合万向轮的滚动作用持续前进,而洒水筒通过转轴与支撑杆构成旋转结构,在对火灾现场进行救援工作时,通过启动操作箱内侧的驱动组件,使得其驱动转轴转动,并在转轴的转动作用下,带动洒水筒旋转,便于更加准确的对火灾区完成洒水灭火救援工作。3、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第一气管、第二气管、活动门、门轴和操作箱的设置,且第一气管的内侧宽度与第二气管的内侧宽度相等,在内侧宽度相等的第一气管与第二气管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抽吸泵与第二抽吸泵启动至相同的工作状态时,能够以相同的出气通量来对装置的移动速度进行控制,避免通过不同内侧宽度的气管以不同的出气通量难以及时控制装置行进的速度,而活动门通过门轴与操作箱构成活动结构,当操作箱内侧出现故障元件时,能够拉开活动门,并且在门轴的转动作用下,使得活动门与操作箱快速完成开启工作,加快工作人员对操作箱内侧故障元件的维护速度。4、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电动推杆和主框架的设置且电动推杆呈垂直状贯穿于主框架的底端,启动电动推杆,使得其能够推动其上方的各组件,在各组件上升后,电动推杆对各组件进行支撑操作,使得装置处于稳定状态来辅助洒水组件完成救援工作。5、该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通过对筛网和洒水筒的设置,且筛网的对称中心与洒水筒的顶端截面所在圆的对称中心相重合,通过相对分布的筛网与洒水筒的作用,使得筛网能够对洒水筒内侧进行出水、洒水工作时,流量均匀,便于快速完成火灾救援工作,并且在筛网的作用下,能够对处于非工作状态中的洒水筒进行大颗粒固体物质阻挡、防护工作,减少洒水筒内侧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的背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的主框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的洒水筒顶端内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框架;2、主气囊;3、第一气囊;4、洒水筒;5、转轴;6、支撑杆;7、接口端;8、第二气囊;9、第一气管;10、第一抽吸泵;11、万向轮;12、第二抽吸泵;13、第二气管;14、操作箱;15、门轴;16、活动门;17、条形通风口;18、电动推杆;19、第一框架;20、第二框架;21、滑槽;22、滑块;23、筛网;24、内螺纹;25、外螺纹;26、吸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包括主框架(1)和主气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的正面安装有支撑杆(6),且支撑杆(6)与主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主气囊(2)安置于主框架(1)的内侧中部,且主气囊(2)的内部右侧设置有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囊(3)的内侧安置有第二抽吸泵(12),且第二抽吸泵(12)的外侧连接有第二气管(13),所述第一气囊(3)的左端安置有第二气囊(8),且第二气囊(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抽吸泵(10),所述第一抽吸泵(10)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管(9),所述支撑杆(6)的上方设置有洒水筒(4),且洒水筒(4)通过转轴(5)与支撑杆(6)相连接,所述主框架(1)的底端安置有万向轮(11),所述洒水筒(4)的底端开设有接口端(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包括主框架(1)和主气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的正面安装有支撑杆(6),且支撑杆(6)与主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主气囊(2)安置于主框架(1)的内侧中部,且主气囊(2)的内部右侧设置有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囊(3)的内侧安置有第二抽吸泵(12),且第二抽吸泵(12)的外侧连接有第二气管(13),所述第一气囊(3)的左端安置有第二气囊(8),且第二气囊(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抽吸泵(10),所述第一抽吸泵(10)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管(9),所述支撑杆(6)的上方设置有洒水筒(4),且洒水筒(4)通过转轴(5)与支撑杆(6)相连接,所述主框架(1)的底端安置有万向轮(11),所述洒水筒(4)的底端开设有接口端(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3)的形状与第二气囊(8)的形状相吻合,且第一气囊(3)与第二气囊(8)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气囊(3)的左端外壁设置有外螺纹(25),所述第二气囊(8)的右侧内壁开设有内螺纹(24),且内螺纹(24)通过注塑与第二气囊(8)构成一体化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筒(4)通过转轴(5)与支撑杆(6)构成旋转结构,且支撑杆(6)呈垂直状分布于主框架(1)的正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救援升降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管(9)的内侧宽度与第二气管(13)的内侧宽度相等,且第一气管(9)与第一抽吸泵(10)的输出端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洒水筒(4)的背部安置有操作箱(14),且操作箱(14)与主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梦瑶陈创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