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配合连接的空气压缩机、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稳压罐、减压阀、温控箱、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二级温控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被检表、第三热交换器、滤芯器、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和真空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温度适应性装置热交换稳定时间长、效率低,在检测流较大量时,换热效率不足,气体温度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满足温度适应装置在大、小流量下功能试验需求,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的能源成为国内能源结构的首选。随着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作为城市天然气用户贸易计量所使用的燃气表,如何能实现公平计量尤其重要。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燃气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涡轮、罗茨、超声、皮膜(包括商业和民用),然而在实际使用现场燃气表计量性能受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影响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在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中,因温度影响燃气供销差率尤其明显。针对此问题,新国标中提出对燃气表型式检验中,增加环境温度适应性检测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机、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稳压罐、减压阀、温控箱、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二级温控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被检表、第三热交换器、滤芯器、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和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进气口连接,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稳压罐的一端连接,稳压罐的另一端与减压阀进气口连接,减压阀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温控箱舱壁进入温控箱与设置在温控箱内的第一热交换器进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分别穿过温控箱舱壁和二级温控箱舱壁进入二级温控箱与设置在二级温控箱内的第二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被检表进气口连接,被检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二级温控箱舱壁与第三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被测表前后的连接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第三热交换器出气口经过滤芯器与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进气口相连,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出气口与真空泵相连。所述的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箱和二级温控箱上均设有舱门,舱门上设有观察窗。所述的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表设置为多个,采用串联结构设置在连接管道上同时检测,每个被测表前后的连接管道上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为音速喷嘴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本技术采用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的方式,气体先经过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进行气源干燥处理,以解决气源在高温时蒸发或低温时凝结问题,干燥处理后气体进入温控箱和二级温控箱进行气体温度充分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可以快速而稳定地达到要求且温度波动小,解决传统温度适应性装置热交换稳定时间长、效率低、在检测流较大量时换热效率不足、气体温度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空气压缩机,2-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3-稳压罐,4-减压阀,5-温控箱,6-第一热交换器,7-第二热交换器,8-二级温控箱,9-压力传感器,10-温度传感器,11-被检表,12-第三热交换器,13-滤芯器,14-气体流量标准装置,15-真空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1、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2、稳压罐3、减压阀4、温控箱5、第一热交换器6、第二热交换器7、二级温控箱8、压力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0、被检表11、第三热交换器12、滤芯器13、气体流量标准装置14和真空泵15,室内的空气进入空气压缩机1进气口,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进气口连接,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稳压罐的一端连接,稳压罐的另一端与减压阀进气口连接,减压阀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温控箱舱壁进入温控箱与设置在温控箱内的第一热交换器进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分别穿过温控箱舱壁和二级温控箱舱壁进入二级温控箱与设置在二级温控箱内的第二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温控箱和二级温控箱上均设有舱门,舱门上设有观察窗,用于观察舱内情况;第二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被检表进气口连接,被检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二级温控箱舱壁与第三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该部分可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多台被检表11同时检测,也可以实现单台检测(表空位部分采用空管连接),被测表前后的连接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第三热交换器出气口经过滤芯器与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进气口相连,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出气口经真空泵将气体排出。本技术的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为音速喷嘴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也可采用其他气体流量标准表。工作原理如下:室内的空气进入空气压缩机1压缩后,进入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将空气中的水分完全吸收(空气湿度小于5%RH),使得气体在后续管路中温度变化时不形成冷凝,避免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还避免因水汽进入测试管道系统中,对被测表和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损害;将压缩空气经干燥处理后进入稳压罐3,其目的是将压缩机产生的紊乱的气压经稳压罐缓冲后形成稳定的气源进入检测设备,避免因气压的剧烈波动影响测试准确度;稳压罐气体稳压后经调压阀4调至被检表所需的测试压力后,进入温控箱5(第一级高低温恒温试验箱)内的第一热交换器6,和温控箱5内的气体迅速充分进行热交换并达到设定的温度,然后再进入二级温控箱8(第二级高低温恒温试验箱)内的第二热交换器7,和二级温控箱8内的气体迅速充分进行热交换并达到设定的温度,温度传感器9和压力传感器10主要是实时检测被检表11前后的温度和压力,对被检表11检测时流过的气量进行温度和压力修正;在真空泵15的作用下,检测气路内的温湿度调节好空气进入置于二级温控箱8的被测表11内部,然后再经过第三热交换器12,和室内的空气充分热交换后通滤芯器13流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14,最后由真空泵15排出。为了保证气体流量标准装置14的测量精度,按国标要求该测试装置置于20℃±2的室内环境中进行试验,故第三热交换器12主要是将管道内的测试气体与室温迅速充分进行热交换后达到20℃,进入气体流量标准装置14。根据装置的试验特点和测试要求,管路和空气处理系统有以下要点:1.干燥装置要求尽可能地将空气中的水分完全吸收(空气湿度小于5%RH),使得气体在后续管路中温度变化时不形成冷凝,避免对测试结果的影响;2.温控箱的空间、热交换器的功率要合适,使得新进入的不同温度的气体在短时间内充分和箱内的气体迅速进行热交换并达到温控箱设定的温度范围,使得进入被检表的气体温度在最大流量下满足试验要求的范围内。以下应用G16型燃气表,分别列举了现有技术的测试数据(表1)和采用本技术测试装置的测试数据(表2)。表1表2由表1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传统测试装置,在流量较大时或者测试的温度相对于20℃变化较大时,在测量的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无法满足国标要求“在每个试验温度下,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燃气表的温度变化在±0.5K之内”。而由表2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的测试装置,在-25℃-55℃温度范围内,在测量大流量时,测量过程中燃气表的温度变化在±0.5K之内,完全满足试验要求。本技术解决了传统温度适应性装置热交换稳定时间长、效率低,在检测流较大量时,换热效率不足,气体温度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本技术既能满足温度适应装置在大、小流量下功能试验需求,又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机、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稳压罐、减压阀、温控箱、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二级温控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被检表、第三热交换器、滤芯器、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和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进气口连接,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稳压罐的一端连接,稳压罐的另一端与减压阀进气口连接,减压阀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温控箱舱壁进入温控箱与设置在温控箱内的第一热交换器进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分别穿过温控箱舱壁和二级温控箱舱壁进入二级温控箱与设置在二级温控箱内的第二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被检表进气口连接,被检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二级温控箱舱壁与第三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被测表前后的连接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第三热交换器出气口经过滤芯器与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进气口相连,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出气口与真空泵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循环气流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机、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稳压罐、减压阀、温控箱、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二级温控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被检表、第三热交换器、滤芯器、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和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进气口连接,双塔吸附式干燥装置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稳压罐的一端连接,稳压罐的另一端与减压阀进气口连接,减压阀出气口由连接管道穿过温控箱舱壁进入温控箱与设置在温控箱内的第一热交换器进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分别穿过温控箱舱壁和二级温控箱舱壁进入二级温控箱与设置在二级温控箱内的第二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出气口由连接管道与被检表进气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爱国,张金龙,周延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先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