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42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第四盘管、第五盘管和第六盘管,第一盘管与第六盘管结构相同并且上下对应设置,第二盘管和第五盘管结构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盘管和第六盘管之间,第三盘管和第四盘管位于第二盘管和第五盘管之间,六个盘管均包括换热管和弯管,第一盘管的换热管共有12个并均水平设置,每个换热管上均设有翅片,弯管共有11个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表冷器相邻两个风机之间容易结霜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机盘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散热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风机盘管结构。
技术介绍
风机盘管机组简称风机盘管。它是由小型风机、电动机和盘管(空气换热器)等组成的空调系统末端装置之一。盘管管内流过冷冻水或热水时与管外空气换热,使空气被冷却,除湿或加热来调节室内的空气参数。它是常用的供冷、供热末端装置。现有技术中,可参考的申请公开号为CN108240675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煤改电换热体,包括支架、多个管板、换热盘管和集箱管,所述多个管板平行设置并固定在支架上,换热盘管包括换热管、弯头及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排列设置在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管贯穿平行设置的管板,贯穿所述管板的换热管端部之间通过所述弯头连通而形成换热通道,所述换热体包括多层换热盘管,每一层的换热管错位设置,每一层换热盘管的换热通道相互独立;所述集箱管为液体进出口管,所述集箱管与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集箱管的通道截面积大于换热管的通道截面积。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的换热体,多个换热体叠高设置并焊接固定。在煤改电专用机组中,其大多采用双风扇侧出风的结构进行设计,这种结构由于双风扇间距不足导致二者产生干涉,因此两个风扇中间部分为整个表冷器风量最小的地方,因此,表冷器的中间的两个流道结霜严重并且换热效果极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其通过改变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第四盘管、第五盘管和第六盘管的长度,使得第一盘管的长度小于第二盘管的长度,第二盘管的长度小于第三盘管的长度,从而增大两个风机风量较少位置处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减少两个风机风量较大位置处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使得换热相对均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第四盘管、第五盘管和第六盘管,第一盘管与第六盘管结构相同并且上下对应设置,第二盘管和第五盘管结构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盘管和第六盘管之间,第三盘管和第四盘管位于第二盘管和第五盘管之间,六个盘管均包括进水管、出水管、换热管和弯管,第一盘管的换热管共有12个并均水平设置,每个换热管上均设有翅片,弯管共有11个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第一盘管整体呈竖直设置,相邻四个换热管呈并行四边形并且两两呈上下分布,并且位于左侧的一根三个管位于最低处,位于右侧的一根换热管位于最高处;第二盘管与第一盘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为16根,弯管为15个;第三盘管与第一盘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为20根,弯管为19个;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第四盘管、第五盘管和第六盘管均有两个并对称设于表冷器的两侧,同一高度的位于表冷器两侧的换热管之间均固设有水平设置的翅片,每个翅片与轴线方向与换热管的轴线方向垂直,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与第四盘管、第五盘管、第六盘管沿着表冷器的高度中点上下对称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两个风机在工作时两者的中间位置处风量相互中和,故而风量较小,在此处的换热管很难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换热,进而导致该处结霜严重,通过这种流道设计,两个风机之间位置处的盘管的密度最大,表冷器上下两端的盘管的密度最小,这样盘管的密度与风机的风量相呼应,在风量较大的地方减小其密度,减少与吸入空气的整体接触面积,在风量较小的地方增大其密度,减少与吸入空气的整体接触面积,这样整个表冷器在部位位置处的换热相对均匀,基本上同时结霜或者不结霜,即在结霜时,整体结霜而使得结霜程度较轻,更加容易清理,而如果只是两个风机之间位置处的换热管结霜,结霜则较为严重并难以清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盘管与第二盘管的高度之比为3:4,所述第二盘管与第三盘管的高度之比为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的高度比达到3:4,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的高度之比为4:5来保证换热管与外界的风换热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盘管的高度为30mm,所述第二盘管的长度为40mm,所述第三盘管的长度为5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盘管的高度为30mm来使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来达到更加均匀的换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翅片倾斜设置,并且其靠近外部的一侧为低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翅片倾斜设置来使得空气在流过此处时两者的接触的更充分,并能够减少外界灰尘的进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翅片的厚度为0.1-0.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翅片做成薄片状来使得空气进入表冷器内的面积更大,换热更有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翅片的两侧均固设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外端面呈圆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翅片的两侧固设凸块来加强翅片的硬度,防止翅片过薄而断裂,凸块的外端面做成圆弧形来防止人手碰到此处时发生划伤,并且外界的风进入到表冷器内更加容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换热管上下两侧的内侧壁上均固设有挡片,所述第一盘管的挡片密度小于第二盘管的挡片密度,所述第二盘管的挡片密度小于第三盘管的密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片能够增大该处的换热器与其内部的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大换热效果,并且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内部的挡片密度依次增大来进一步提升第三盘管的换热能力,减少第一盘管的换热能力,换热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片倾斜设置并且其方向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同,所述挡片的侧面呈圆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片向着制冷剂的方向倾斜并且侧面设计成圆弧形来较少挡片与制冷剂流量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改变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第四盘管、第五盘管和第六盘管的长度,使得第一盘管的长度小于第二盘管的长度,第二盘管的长度小于第三盘管的长度,从而增大两个风机风量较少位置处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减少两个风机风量较大位置处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使得换热相对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
技术介绍
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的风机盘管使用状态图;图3为实施例的风机盘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翅片剖视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第一盘管;11、换热管;111、挡片;12、弯管;2、第二盘管;3、第三盘管;4、第四盘管;5、第五盘管;6、第六盘管;7、翅片;71、凸块;8、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包括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和第六盘管6,六个盘管上下对应设置,第一盘管1与第六盘管6结构相同并且上下对应设置,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结构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盘管1和第六盘管6之间,第三盘管3和第四盘管4位于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之间,六个盘管均包括换热管11和弯管12,第一盘管1的换热管11共有12个并均水平设置,弯管12共有11个并分别连接于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和第六盘管(6),第一盘管(1)与第六盘管(6)结构相同并且上下对应设置,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结构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盘管(1)和第六盘管(6)之间,第三盘管(3)和第四盘管(4)位于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之间,六个盘管均包括换热管(11)和弯管(12),第一盘管(1)的换热管(11)共有12个并均水平设置,每个换热管(11)上均设有翅片(7),弯管(12)共有11个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换热管(11)之间,第一盘管(1)整体呈竖直设置,相邻四个换热管(11)呈并行四边形并且两两呈上下分布;第二盘管(2)与第一盘管(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11)为16根,弯管(12)为15个;第三盘管(3)与第一盘管(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11)为20根,弯管(12)为19个;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和第六盘管(6)均有两个并对称设于表冷器的两侧,同一高度的位于表冷器两侧的换热管(11)之间均固设有水平设置的翅片(7),每个翅片(7)与轴线方向与换热管(11)的轴线方向垂直,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与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第六盘管(6)沿着表冷器的高度中点上下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盘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和第六盘管(6),第一盘管(1)与第六盘管(6)结构相同并且上下对应设置,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结构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盘管(1)和第六盘管(6)之间,第三盘管(3)和第四盘管(4)位于第二盘管(2)和第五盘管(5)之间,六个盘管均包括换热管(11)和弯管(12),第一盘管(1)的换热管(11)共有12个并均水平设置,每个换热管(11)上均设有翅片(7),弯管(12)共有11个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换热管(11)之间,第一盘管(1)整体呈竖直设置,相邻四个换热管(11)呈并行四边形并且两两呈上下分布;第二盘管(2)与第一盘管(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11)为16根,弯管(12)为15个;第三盘管(3)与第一盘管(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管(11)为20根,弯管(12)为19个;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管(3)、第四盘管(4)、第五盘管(5)和第六盘管(6)均有两个并对称设于表冷器的两侧,同一高度的位于表冷器两侧的换热管(11)之间均固设有水平设置的翅片(7),每个翅片(7)与轴线方向与换热管(11)的轴线方向垂直,第一盘管(1)、第二盘管(2)、第三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雷王明洋曹星辰宋怀见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奥利凯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