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68018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其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一“V”形槽,将管边表面打磨成粗糙面,在“V”形槽和管边涂刷界面防水剂形成界面防水层,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封堵;将结构修补砂浆填充至“V”形槽内形成结构修补砂浆层;在结构修补砂浆层上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一道防水涂料层;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将浸泡过“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的聚酯布,平整粘贴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面;在聚酯布上再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二道防水涂料层,采用防水砂浆整体粉刷形成防水砂浆保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统地解决管边渗漏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
技术介绍
屋面管边是极易产生渗漏的特殊部位,漏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工程变形过大,超过允许变形范围,主要是热胀冷缩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⑵给排水管在工作时,会有微震动,导致管边与混凝土交接部位开裂。⑶由于浇筑混凝土时没有达到密实程度,产生了疏松、狗洞、蜂窝等现象,形成了渗漏水的通道。⑷施工中对管边防水未加强处理。管边一旦渗漏,即表明整个防水失效,因此必须进行全缝周长的渗漏治理才能有效。值得说明的是,公开于本
技术介绍
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进行系统性的全缝周长的渗漏治理的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其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一“V”形槽,将管边表面打磨成粗糙面,在“V”形槽和管边涂刷界面防水剂形成界面防水层,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封堵;将结构修补砂浆填充至“V”形槽内形成结构修补砂浆层;在所述结构修补砂浆层上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一道防水涂料层;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将浸泡过“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的聚酯布,平整粘贴在所述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面;在所述聚酯布上再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二道防水涂料层,在所述第二道防水涂料层上采用防水砂浆整体粉刷形成防水砂浆保护层。专利技术人发现,防水本身主要是结构自防,出现渗漏水说明结构已经被破坏,防水也失效,从而水进入结构层,如不对结构进行及时修复,结构长时间浸泡水,内部钢筋产生锈蚀,造成混凝土爆裂,增加安全隐患,日后的维修成本较高。申请人在专利CN104481018B中公开了一种家装卫生间管边地漏处理工艺,其涉及到了管边防水结构上的设计。但是本技术方案与专利CN104481018B,在结构上的不同,包括:(1)本技术方案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一“V”形槽;(2)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进行封堵。由于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进行结构上的设计,因此,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进行封堵的结构,就显得较为重要。止水条环绕管边形成一环形密封层,止水条遇水能吸水膨胀,挤密界面防水剂和结构结构修补砂浆的缝隙,形成不透水的可塑性胶条,对界面防水剂形成一施加压力,使界面防水剂更牢固地附着在管边上,从而能够较好地全缝周长的渗漏治理。这种界面防水剂、止水条和防水砂浆的结构上的配合设计,使得其能长久性地解决管边渗漏水问题。从而,本技术首先解决了核心的结构问题,整体的结构加固,可以增加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解决了核心的结构问题后,止水条的材料、其他各个层的防水材料都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防水材料,也可以采用专利技术人另外设计的更好的防水材料。当然采用本专利技术人另外设计的更好的防水材料,可以配合结构设计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以及更好地解决渗漏水问题,申请人另案申请,但整体的防水结构不变。而本技术保护的是核心的防水结构。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结构设计以及多种材料形成的多道防水层相结合,系统地解决管边渗漏水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的修缮结构示意图。图2为相对于图1的局部放大的修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其是在管边1与混凝土层2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出宽60mm深40mm的“V”形槽(本实施例采用宽60mm深40mm的“V”形槽,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凿出其他大小的“V”形槽,而且该“V”形槽不应当理解为数学严格意义上的“V”形,而应理解为一种从外往内凿开的精确的或大概的锥形槽);采用0#粗砂纸将管边1表面打磨成粗糙面,粗糙面可以使界面防水剂能更好地附着粘接在管边上;在“V”形槽和管边涂刷界面防水剂形成界面防水层3,该界面防水剂可以增加与基层(混凝土层)的附着粘接力,避免产生空鼓现象;该界面防水剂可以采用申请人的专利CN103030425B所公开的界面防水剂。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4封堵;止水条可以采用现有的三元乙丙橡胶止水条。将结构修补砂浆填充至“V”形槽内形成结构修补砂浆层5;采用结构修补砂浆5进行结构补强。结构修补砂浆可以采用现有的或市售的修补砂浆。在结构修补砂浆层上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一道防水涂料层61,厚度为1mm(本实施例为1mm,但并不限于此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可以采用现有的或市售的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也可以根据GB/T23445-2009配制。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61上,将浸泡过“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的聚酯布7,平整粘贴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面;聚酯布一般是一块长方形布料,其处理方式(可参照专利CN104481018B所公开的聚酯布的处理方式)为:首先形成一个折痕,将其分成A1面和A2面;然后在A1面等间距形成多条垂直于折痕的撕边;最后将A2面卷成圆筒,将A1面绕折痕展开,即可平整粘贴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面。在聚酯布上再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二道防水涂料层62,厚度为1mm(本实施例为1mm,但并不限于此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第二道防水涂料层上采用防水砂浆整体粉刷形成防水砂浆保护层8。该防水砂浆可以采用现有的或市售的防水砂浆。该防水砂浆保护层的作用在于,进一步加固整个防水结构。本技术通过结构设计以及多种材料形成的多道防水层相结合,系统地解决管边渗漏水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文件中的引号:“”,如“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只是为了使引号中的术语保持整体上的一致性和阅读上的易于理解,引号本身并无其他的任何的限制性含义。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一“V”形槽,将管边表面打磨成粗糙面,在“V”形槽和管边涂刷界面防水剂形成界面防水层,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封堵;将结构修补砂浆填充至“V”形槽内形成结构修补砂浆层;在所述结构修补砂浆层上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一道防水涂料层;在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将浸泡过“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的聚酯布,平整粘贴在所述第一道防水涂料层上面;在所述聚酯布上再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基柔性防水涂料”形成第二道防水涂料层,在所述第二道防水涂料层上采用防水砂浆整体粉刷形成防水砂浆保护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边渗漏水修缮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是在管边与混凝土层的交接部位的下方凿一“V”形槽,将管边表面打磨成粗糙面,在“V”形槽和管边涂刷界面防水剂形成界面防水层,在“V”形槽深处采用止水条封堵;将结构修补砂浆填充至“V”形槽内形成结构修补砂浆层;在所述结构修补砂浆层上涂刷一道“聚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宏张立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防水博士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