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比色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798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比色皿,该比色皿侧壁上相对设有彼此配合通过光反射增加光在比色皿内光程的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比色皿侧壁上设置第一反射膜、第二反射膜,光射入比色皿时,经过多次反射有效增加测量光程,在不改变比色皿外观及尺寸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现有方法的检出限,提高了灵敏度。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反射膜两侧或者分别在第一、第二反射膜设有弧形或折线结构,使得射入光线、射出光线的方向均垂直于比色皿侧壁,现有分光光度计通过轻微光路调整即可匹配该比色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比色皿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比色皿。
技术介绍
分光光度分析基于郎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仪器分析法。由于仪器设备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分光光度分析在环境、卫生、水利等领域的检测活动中则运用较多。郎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光程)成正比。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比色皿是重要的光度测量部件,它的光程大小对方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常见的比色皿光程多固定为1至3厘米范围,吸光系数小或浓度低的样品经常难以测定。王军等[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206920317U]提出了一种用于光学测量的比色皿,通过光线在容器中的多次反射,与常用比色皿直接透射的方式相比,在容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光程明显增大。改变入射角,即可改变光程数值,实现了可变量程。然而,该专利技术也存在着以下缺点:一是未能考虑空气和溶液液面间的折射效用,且液面高度的不确定性叠加折射效应使得出射光线位置和角度随时会发生变化;二是对仪器光学器件位置的改变提出了更高要求,方法的仪器普适性大大降低。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该比色皿的两相对的透光壁上分别设有彼此配合通过光反射增加光在比色皿内光程的第一反射膜(3)和第二反射膜(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该比色皿的两相对的透光壁上分别设有彼此配合通过光反射增加光在比色皿内光程的第一反射膜(3)和第二反射膜(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皿呈方形筒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皿包括至少一对平行设置的透光板(1),所述第一反射膜(3)、第二反射膜(4)分别固定在两透光板(1)上,且第一反射膜(3)、第二反射膜(4)相互错开布置使得光从一侧透光板(1)射入,另一侧透光板(1)射出。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皿包括至少一对平行设置的透光板(1),所述第一反射膜(3)、第二反射膜(4)分别固定在两透光板(1)上;所述第一反射膜(3)顶部与透光板(1)顶部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第一反射膜(3)底部与透光板(1)底部之间的距离为B,所述第二反射膜(4)顶部与透光板(1)顶部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第二反射膜(4)底部与透光板(1)底部之间的距离为b,其中A>a,B>b。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皿为流动式比色皿池,所述第一反射膜(3)、第二反射膜(4)沿着垂直于液体流动的方向分别固定在流动式比色皿池池壁两侧,第一反射膜(3)、第二反射膜(4)在垂直于液体流动的方向上相互错开布置,使得光从流动式比色皿池的一侧池壁射入,另一侧池壁射出。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比色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皿为流动式比色皿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绵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