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6992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5: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管道内层配方:聚乙烯80~90份、粉末活性炭5~10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1份、稳定剂1~2份、玻璃纤维2~5份;管道外层由网状布与聚乙烯料共挤制成,聚乙烯料配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5~85份、环氧树脂10~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1~10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0.2~1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原料中加入了活性炭、竹炭,使得制得的管道能够有效抑制有害细菌、真菌和霉菌的滋生,符合卫生和健康要求,且管道外层采用网状布与聚乙烯共挤制成,加强了管道外层的耐腐蚀性、抗冲击强度、耐划伤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
技术介绍
近年来,聚乙烯管材已成为继PVC之后,世界上消费量第二大的塑料管道品种,广泛用于给水、农业灌溉、燃气输送、排污、矿山砂浆输送等工程及油田、化工及邮电通讯等领域。现有的聚乙烯管材存在如下不足:一、管材发生老化降解,易变脆,力学性能差,抗冲击性不佳,刚性差;二、抗菌性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0~90份、粉末活性炭5~10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1份、稳定剂1~2份、玻璃纤维2~5份;所述管道外层由网状布与聚乙烯料共挤制成,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5~85份、环氧树脂10~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1~10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0.2~1份,网状布由银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进一步,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5~90份、粉末活性炭6~8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0.6份、稳定剂2份、玻璃纤维2~3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8~80份、环氧树脂15~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3~7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1份。进一步,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7.5份、粉末活性炭6份、增塑剂1份、抗氧剂1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份、稳定剂2份、玻璃纤维2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8份、环氧树脂15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5份、抗氧剂1份、碳纤维1份。进一步,所述抗氧剂是质量比为3:2的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合物。进一步,所述稳定剂为抗紫外线吸收剂。进一步,所述粉末活性炭为粒径小于10μm的活性炭。进一步,所述竹炭亚纳米级微粉是将高温炭化技术烧制的竹炭,利用常压射频冷等离子体技术对竹炭进行改性,使得竹炭充分刻蚀脆化,具体工艺条件为:入射功率为110W,氩气流量为10L/min,六氟化硫流量为15sccm,沉底温度为140℃,处理时间为15min,即可使得竹炭充分被刻蚀脆化,然后用行星球磨机反复球磨,使得竹炭微粉化,得到粒径约为0.1-0.2μm的竹炭粉末。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原料中加入了活性炭、竹炭,且网状布由银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使得制得的管道具有很好的消臭功能,有效抑制了有害细菌、真菌和霉菌的滋生,符合卫生和健康要求,并且管道外层采用网状布与聚乙烯共挤制成,进一步加强了管道外层的耐腐蚀性、抗冲击强度、耐划伤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实施例1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0份、粉末活性炭10份、增塑剂1份、抗氧剂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1份、稳定剂1份、玻璃纤维5份;所述管道外层由网状布与聚乙烯料共挤制成,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5份、环氧树脂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3份、抗氧剂1份、碳纤维1份,网状布由银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其中,所述抗氧剂是质量比为3:2的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合物,稳定剂为抗紫外线吸收剂,粉末活性炭为粒径小于10μm的活性炭。所述竹炭亚纳米级微粉是将高温炭化技术烧制的竹炭,利用常压射频冷等离子体技术对竹炭进行改性,使得竹炭充分刻蚀脆化,具体工艺条件为:入射功率为110W,氩气流量为10L/min,六氟化硫流量为15sccm,沉底温度为140℃,处理时间为15min,即可使得竹炭充分被刻蚀脆化,然后用行星球磨机反复球磨,使得竹炭微粉化,得到粒径约为0.1-0.2μm的竹炭粉末。实施例2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9份、粉末活性炭5份、增塑剂1份、抗氧剂1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1份、稳定剂1份、玻璃纤维2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85份、环氧树脂1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3份、抗氧剂1份、碳纤维1份。其中,所述抗氧剂是质量比为3:2的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合物,稳定剂为抗紫外线吸收剂,粉末活性炭为粒径小于10μm的活性炭。所述竹炭亚纳米级微粉是将高温炭化技术烧制的竹炭,利用常压射频冷等离子体技术对竹炭进行改性,使得竹炭充分刻蚀脆化,具体工艺条件为:入射功率为110W,氩气流量为10L/min,六氟化硫流量为15sccm,沉底温度为140℃,处理时间为15min,即可使得竹炭充分被刻蚀脆化,然后用行星球磨机反复球磨,使得竹炭微粉化,得到粒径约为0.1-0.2μm的竹炭粉末。实施例3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7.5份、粉末活性炭6份、增塑剂1份、抗氧剂1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份、稳定剂2份、玻璃纤维2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8份、环氧树脂15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5份、抗氧剂1份、碳纤维1份。其中,所述抗氧剂是质量比为3:2的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合物,稳定剂为抗紫外线吸收剂,粉末活性炭为粒径小于10μm的活性炭。所述竹炭亚纳米级微粉是将高温炭化技术烧制的竹炭,利用常压射频冷等离子体技术对竹炭进行改性,使得竹炭充分刻蚀脆化,具体工艺条件为:入射功率为110W,氩气流量为10L/min,六氟化硫流量为15sccm,沉底温度为140℃,处理时间为15min,即可使得竹炭充分被刻蚀脆化,然后用行星球磨机反复球磨,使得竹炭微粉化,得到粒径约为0.1-0.2μm的竹炭粉末。经检测,本实施例1—3中的原料制得的管道对比:实施例1制得的管道抗菌效果最好,拉伸强度、耐腐蚀性能一般,实施例2制得的管道拉伸强度、耐腐蚀性能及抗菌效果均一般,实施例3制得的管道拉伸强度、抗冲击性能及抗菌效果的综合性能优于实施例1、实施例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0~90份、粉末活性炭5~10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1份、稳定剂1~2份、玻璃纤维2~5份;所述管道外层由网状布与聚乙烯料共挤制成,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5~85份、环氧树脂10~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1~10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0.2~1份,网状布由银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所述管道内层和管道外层通过双层共挤制成,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0~90份、粉末活性炭5~10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1份、稳定剂1~2份、玻璃纤维2~5份;所述管道外层由网状布与聚乙烯料共挤制成,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5~85份、环氧树脂10~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1~10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0.2~1份,网状布由银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5~90份、粉末活性炭6~8份、增塑剂1~2份、抗氧剂1~2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0.6份、稳定剂2份、玻璃纤维2~3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8~80份、环氧树脂15~20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3~7份、抗氧剂1~2份、碳纤维1份。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内层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聚乙烯87.5份、粉末活性炭6份、增塑剂1份、抗氧剂1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0.5份、稳定剂2份、玻璃纤维2份;所述聚乙烯料采用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78份、环氧树脂15份、竹炭亚纳米级微粉5份、抗氧剂1份、碳纤维1份。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型管材,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洁润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