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及其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6024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家具及其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其中,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第二调节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自锁结构,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通过中轴铰接。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侧的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调节板铰接的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配合的销轴,所述自锁结构还包括给所述摆动板施加弹力使销轴朝向靠近所述中轴的方向移动的弹性部件。在第二调节板转动至初始位置时,弹性部件给销轴施加拉力从而使得销轴卡入缺口以实现自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家具及其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家具配件,特别是涉及家具及其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如今沙发等越来越多的家具配置了角度调整装置,以供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对靠背进行倾斜度调节,从而提升家具的舒适度。目前为了实现这一功能设计出了专用的角度调整装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75809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铆接板和调节手板,所述铆接板和调节手板之间设置有中轴,在所述中轴与所述铆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中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铆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还设置有长条形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调节手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长条形通孔内且可以沿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铆接柱与所述调节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铆接柱上设置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A端卡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侧面,第一扭簧B端卡在所述调节手板的上侧面,当所述铆接板和调节手板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时所述第一扭簧逐渐被压缩。通过第一扭簧的作用能够给所述调节手板施加一个回复力以保证。在调解手板相对于铆接板旋转归为时,即两者之间的夹角最小时,弹簧施加的弹力会保证两者之间的初始位置相对固定,不会轻易晃动。这样就保证了在将该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安装在沙发上时,能够保证靠背与底部之间的皮料或者布料的平整,而不会起皱。这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虽然能够解决皮料或者布料起皱的问题,但是也存在随着调解手板和铆接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从而会导致两者之间的调节阻力增大,从而使得用户的体验不够好。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消除皮料或者布料起皱问题的同时又不会增大调整阻力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家具及其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在调整角度初期能够通过自锁来保证消除皮料或者布料起皱的问题,同时在角度调整的过程中有不会有较大的调整阻力。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通过中轴铰接,其关键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自锁结构。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上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一侧的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调节板铰接的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配合的销轴,所述自锁结构还包括给所述摆动板施加弹力使销轴朝向靠近所述中轴的方向移动的弹性部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缺口靠近所述中轴的一侧的附近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缺口之间圆滑过渡。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摆动板的中部与所述第一调节板铰接,所述摆动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一端与弹性部件连接,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一端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摆动板包括平行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连接,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为一体成型,所述弹簧与所述前侧板连接。一种家具,包括靠背,所述靠背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通过中轴铰接,其关键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自锁结构。通过自锁结构保证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在初始位置时之间的角度相对固定,这就消除了在将所述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应用在家具上时折叠处的皮面或者布面产生褶皱,同时使用自锁结构又避免了传统支架在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设置弹簧从而导致随着两者之间的调整角度增大从而使得调整的阻力和增大的问题。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上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一侧的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调节板铰接的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缺口配合的销轴,所述自锁结构还包括给所述摆动板施加弹力使销轴朝向靠近所述中轴的方向移动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给所述摆动板施加弹性力,使得所述摆动板能够绕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铰接处转动,从而使得销轴能够卡入到缺口中,从而实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板在初始位置时的相互自锁卡合。在所述缺口靠近所述中轴的一侧的附近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缺口之间圆滑过渡。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在进行角度调整时,稍微施加一点力度就使得销轴能够从缺口中顺利滑出,从而保证调节的顺畅度。所述摆动板的中部与所述第一调节板铰接。所述摆动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一端与弹性部件连接,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一端连接。这种结构能够利用弹簧的拉力让角度调整装置在回到初始位置时能够实现自锁,即销轴能够卡入到缺口中所述摆动板包括平行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连接,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为一体成型,所述弹簧与所述前侧板连接。这种结构方便加工,能够大幅降低产品的成本。一种家具,包括靠背,所述靠背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这种家具能够保证在调整前折叠处的布面或者皮面不发生褶皱,同时在整个调整过程中都不会因为调整角度变大从而导致调整阻力增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请参阅图1、图2,其中,图1示出了角度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示出了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10、第二调节板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0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0之间的自锁结构40。所述第一调节板10和所述第二调节板20通过中轴30铰接,所述自锁结构4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20上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10一侧的缺口22以及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0铰接的摆动板41,所述摆动板41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20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缺口22配合的销轴42,所述自锁结构40还包括给所述摆动板41施加弹力使销轴42朝向靠近所述中轴3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部件50,这里的弹性部件可以是扭簧、弹簧以及其他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10)和第二调节板(20),所述第一调节板(10)和所述第二调节板(20)通过中轴(30)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0)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0)之间的自锁结构(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板(10)和第二调节板(20),所述第一调节板(10)和所述第二调节板(20)通过中轴(30)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0)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0)之间的自锁结构(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4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20)上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10)一侧的缺口(22)以及与所述第二调节板(20)铰接的摆动板(41),所述摆动板(41)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20)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缺口(22)配合的销轴(42),所述自锁结构(40)还包括给所述摆动板(41)施加弹力使销轴(42)朝向靠近所述中轴(3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部件(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缺口(22)靠近所述中轴(30)的一侧的附近设置有突出部(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自锁结构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21)与所述缺口(22)之间圆滑过渡。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宝临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