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构的发夹,包括上片、中片和底片构件,上片构件第一端两侧向下伸枢接片,第二端两侧向下延伸扣杆,中片构件呈拱弧状穿套在上片构件底缘两端间,底片构件第一端设在上片构件枢接片间,第二端设扣孔并向外延伸解扣片,底片与上片构件对合,扣杆扣钩卡扣在底片构件扣孔底缘时,解扣片滑套扣钩外,并介于底片和上片构件间,使底片和中片构件夹持头发,按压上片和底片构件,使解扣片滑移并压缩两扣杆解扣后,可分离上片和底片构件。(*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夹,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结构的发夹。传统的发夹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上片构件100、中片构件200以及底片构件300,中片构件200穿套在上片构件100底缘两端和底片构件300上,上片构件100的一端两侧突设有枢片101,以枢接在底片构件300的枢接端301上,上片构件100的另一端两侧分别向下突伸一个按压片102和102′,且由各按压片102和102′的内侧向内突伸一个扣杆103和103′,并使各扣杆103的末端向下突伸且相对形成一个扣钩104和104′,底片构件300的一端冲设成一个扣孔302,使用者欲使用发夹夹持头发时,相对压迫上片构件100和底片构件300,使上片构件100的各扣钩104和104′弹性地卡扣在底片构件300扣孔302的底缘两侧,这时可通过底片构件300和中片构件200夹持头发,当使用者欲将发夹从头发上取下时,一般需按图2所示,用母指T和食指F相对压迫上片构件100两侧的按压片102和102′,使各扣杆103和103′联动地相对内缩,如假想线所示,缩减两个扣钩104和104′所张开的距离,使两个扣钩104和104′所张开的距离小于底片构件300扣孔302的孔距,使用者即可顺利将上片构件100掀开而与底片构件300解扣,把发夹从头发上移去,这种发夹使用操作方式的缺点,一是解扣上片构件100和底片构件300时,必须用两个手指即母指T和食指F相对压按上片构件100两侧按压片102和102′,因其力臂很短,所以按压极为费力,另外,各按压片102和102′的面积很小,相对施力时,易使手指产生疼痛、不适感,二是上片构件100的上方通常粘附有一些装饰片A,所以在解扣操作时,必须增大和扩张母指T与食指F间所张开的距离,从而导致按压以及压缩两个按压片102和102′更为费力。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发夹,其卡扣或解扣时,均通过直接相对按压上片构件和底片构件,即可完成各项操作过程,使操作过程简单且单一化,其卡扣或解扣的操作,均以上片构件与底片构件的枢接点为支点,因力臂长而操作极为省力,另外通过增加上片构件按压面积,避免使用者操作时手指的疼痛和不适感。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改良结构的发夹,其包括上片构件、中片构件和底片构件,所述上片构件第一端两侧分别向下突伸一个枢接片并贯穿一个枢孔,第二端两侧分别向下并相对向内延伸一个扣杆,各扣杆末端向下延伸一个解扣定位板都,各解扣定位板都底端向下延伸一个扣钩,上片构件各解扣定位板部的底段从外侧向内渐斜成一个斜肩部,以导引解扣片的解扣孔缘向上相对内缩于各扣钩,所述中片构件呈拱弧状穿套在上片构件底缘两侧,所述底片构件的第一端枢设在上片构件第一端的两个枢接片间,第二端形成一个扣孔,以对应卡扣上片构件的各扣钩,且一体连伸一个穿设解扣孔的解扣片,底片构件与上片构件相对扣合时,解扣片的解扣孔包套在各扣钩外侧且介于扣孔和解扣定位板部间,所述上片构件在扣杆处于自由状态时,两个扣钩的最大宽度大于底片构件扣孔孔径,小于底片构件解扣片的解扣孔孔径,所述底片构件包括一个界定在底片构件第一端的枢接部,枢接部两侧分别突伸一突梢,以穿套在上片构件两个枢接片枢孔中;一个扣孔形成底片构件的第二端;解扣片从底片构件的第二端一体弯曲连伸且穿设一个解扣孔,;挡片从底片构件近第二端的板体向上突伸以顶撑解扣片末端,所述底片构件的板体上可突设有数个凸齿并穿设一个长槽,所述中片构件设有两个穿套板部,分别连伸在中片构件的两端,各穿套板的外侧缘突设一个以上挡部,两个穿套板部间连设数个对应弹性地顶撑底片构件的顶撑片,各顶撑片的底缘分别突设数个突齿。本技术在卡扣或解扣发夹时,都以上片构件和底片构件的枢接点为支点,即以上片构件、底片构件的第一端枢转,所以力臂较长,使用者可很省力地完成发夹的卡扣或解扣操作,而且上片构件提供给使用者按压的面积较大,所以不会造成使用者操作时的疼痛不适感,再有本技术无论卡扣或解扣操作,都是采用下压上片构件,即相对按压上片构件和底片构件的方式进行,使操作简单且单一化。以下结合附图具体叙述实施例图1为传统发夹扣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2-2方向所示的解扣操作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展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展开时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扣合时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7-7面剖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解扣操作按压上片构件和底片构件时的断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解扣操作按压上片构件和底片构件时的侧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上片构件与底片构件完全解扣瞬间的断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上片构件与底片构件完全解扣的断面示意图参阅图3至图11所示,本技术改良结构的发夹包括上片构件1、中片构件2和底片构件3,底片构件3一端的枢接部31枢连在上片构件1的一端,底片构件3另一端形成一个扣孔32且一体连伸一个解扣片33,使用者可相对按压上片构件1和底片构件3,使底片构件3的扣孔32与上片构件1的两个相对扣钩122和122′相互扣合,底片构件3可与中片构件2弹性地夹持头发,当使用者相对按压上片构件1和底片构件3,使解扣片33相对压缩钳制两个扣杆12和12′时,即使各扣钩122和122′与底片构件3的扣孔32解扣,而顺利地取下发夹。上片构件1包括两个枢接片11,其从上片构件1的第一端1a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且贯穿一个枢孔,两个扣杆12和12′从上片构件的第二端1b两侧分别向下并相对向内弹性延伸,扣杆末端向下延伸一个解扣定位板部121和121′,各解扣定位板部121和121′的底端向下延伸一个扣钩122和122′,上片构件各解扣定位板部121和121′底段从外侧向内渐斜成一个斜肩部121a和121a′,使扣杆12和12′处于自由状态时,两个扣钩122和122′的最大宽度D大于底片构件3扣孔32的孔径d1,而小于底片构件3解扣片33的解扣孔331的孔径d2。中片构件2呈拱弧状弹性板体,包括两个穿套板21,分别连伸在中片构件2板体的两端,各穿套板21的外侧缘突设一个以上的挡部211,以分别穿套顶撑在上片构件1底缘的枢接片11与扣杆12和12′间,两个穿套板部21间弧形连设数个顶撑片22,以对应弹性地顶撑底片构件3,各顶撑片22的底缘分别突设数个突齿221,以与底片构件3稳固地夹附使用者头发。底片构件3包括界定在底片构件3第一端3a的枢接部31,且从枢接部31两侧分别突伸一个突梢311,以穿套在上片构件1两个枢接片11的枢孔111中;扣孔32形成底片构件3的第二端3b;解扣片33从底片构件3的第二端3b一体弯曲连伸且穿设一个解扣孔331;挡片34从底片构件3近第二端的板体30向上突伸以顶撑解扣片33,这样使底片构件3近第二端的板体30向上突伸以顶尝解扣片33,如果使底片构件3第二端的扣孔32与上片构件1相对按压,而使底片构件3第二端的扣孔32与上片构件1的扣钩122和122′卡扣时,解扣片33的解扣孔331包套在扣钩122和122′的外侧且介于扣孔31和解扣定位板部122和122′间。底片构件3的板体30上可突设有数个凸齿35并穿设一个长槽36,使底片构件3与上片构件1相互扣合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结构的发夹,其包括上片构件、中片构件和底片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片构件第一端两侧分别向下突伸一个枢接片并贯穿一个枢孔,第二端两侧分别向下并相对向内延伸一个扣杆,各扣杆末端向下延伸一个解扣定位板部,各解扣定位板部底端向下延伸一个扣钩,上片构件各解扣定位板部的底段从外侧向内渐斜成一个斜肩部,以导引解扣片的解扣孔缘向上相对内缩于各扣钩,所述中片构件呈拱弧状穿套在上片构件底缘两侧,所述底片构件的第一端枢设在上片构件第一端的两个枢接片间,第二端形成一个扣孔,以对应卡扣上片构件的各扣钩,且一体连伸一个穿设解扣孔的解扣片,底片构件与上片构件相对扣合时,解扣片的解扣孔包套在各扣钩外侧且介于扣孔和解扣定位板部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艳兴,
申请(专利权)人:周艳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