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吊篮式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97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减震吊篮式童车,突破传统童车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儿童置于盛装篮中,盛装篮自动下垂,看护者手持左把手和右把手对童车进行推拉,盛装篮依靠第八左转轴和第八右转轴进行前后摆动,可对童车的前后振动进行缓冲;遇坑洼路面,利用左下拉簧和左上拉簧伸长或收缩使整个左支架出现竖向收缩或伸长现象,利用右下拉簧和右上拉簧伸长或收缩使整个右支架出现竖向收缩或伸长现象,对盛装篮进行缓冲,不会对儿童产生冲击,不会对儿童产生冲击,可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乘坐更加舒适。并且当童车前后摆动时,盛装篮始终保持下垂,儿童始终朝向上,不会出现过度前俯和后仰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吊篮式童车
本技术涉及童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的减震吊篮式童车。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童车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610133159.X公开一种童车或可折叠的童车,其具有在折叠状态下在一倾斜面移动的滑动框,一些接头位于所述滑动框的分界部中,滑动框上部从而可以在折叠时相对于滑动框下部围绕这些接头的水平轴旋转,所述童车还具有带车轮的底架,其中,在折叠状态下,滑动框下部和滑动框上部以及底架的至少一部分几乎平行或至少呈一平角,童车从而实现平整的紧凑状态,其中,所述可相对旋转的滑动框的上下部均为U形,其中,前轮的悬挂位于滑动框的下部上,而后轮的悬挂则位于底架的后框架上,所述后框架具有一水平横梁,一横向延伸的接头套位于滑动框下部上,后框架的位置靠上的水平横梁可围绕水平轴旋转地容纳在所述接头套中,其中在底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柱,所述支柱在其下部末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底架的后框架上,而在其上部末端分别铰接安装在滑动框上部上,其中,具有所有重要的功能结构部件的滑动框和底架优选仅由五个各相互连接的塑料喷注结构部件构成,即,一个具有滑动框上部的结构部件,一个具有滑动框下部的结构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吊篮式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盛装篮,支撑盛装篮的支撑架,和设于支撑架上的车轮;所述盛装篮具有朝前的前侧、朝后的后侧、朝左的左侧和朝右的右侧;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于所述盛装篮左侧的左支架,和支撑于盛装篮右侧的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包括左主支杆,与所述盛装篮连接的左上支部,与所述车轮连接的左下支部,以及支撑于左上支部和左下支部之间的左斜支杆;所述左主支杆包括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左斜杆部;所述左斜支杆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左斜杆部相交叉;所述左上支部包括处于前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第一左上支杆,处于后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左上支杆,以及连接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吊篮式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盛装篮,支撑盛装篮的支撑架,和设于支撑架上的车轮;所述盛装篮具有朝前的前侧、朝后的后侧、朝左的左侧和朝右的右侧;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于所述盛装篮左侧的左支架,和支撑于盛装篮右侧的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包括左主支杆,与所述盛装篮连接的左上支部,与所述车轮连接的左下支部,以及支撑于左上支部和左下支部之间的左斜支杆;所述左主支杆包括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左斜杆部;所述左斜支杆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左斜杆部相交叉;所述左上支部包括处于前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第一左上支杆,处于后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左上支杆,以及连接于第一左上支杆和第二左上支杆下端之间的左上拉簧;所述左下支部包括处于前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的第一左下支杆,处于后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第二左下支杆,以及连接于第一左下支杆和第二左下支杆下端之间的左下拉簧;所述第一左上支杆和第二左上支杆的上端通过第一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左上支杆的下端与所述左斜支杆的上端通过第二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左上支杆的下端与所述左斜杆部的上部通过第三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左斜支杆和左斜杆部的交叉部位通过第四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左下支杆和第二左下支杆的下端通过第五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左下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左斜杆部的下部通过第六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左下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左斜支杆的下端通过第七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盛装篮的左侧与所述第一左上支杆和第二左上支杆的上端通过第八左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左转轴、第二左转轴、第三左转轴、第四左转轴、第五左转轴、第六左转轴、第七左转轴和第八左转轴相互平行,且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右支架包括右主支杆,与所述盛装篮连接的右上支部,与所述车轮连接的右下支部,以及支撑于右上支部和右下支部之间的右斜支杆;所述右主支杆包括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右斜杆部;所述右斜支杆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右斜杆部相交叉;所述右上支部包括处于前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第一右上支杆,处于后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右上支杆,以及连接于第一右上支杆和第二右上支杆下端之间的右上拉簧;所述右下支部包括处于前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前至后倾斜设置的第一右下支杆,处于后方并由上至下逐渐由后至前倾斜设置的第二右下支杆,以及连接于第一右下支杆和第二右下支杆下端之间的右下拉簧;所述第一右上支杆和第二右上支杆的上端通过第一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右上支杆的下端与所述右斜支杆的上端通过第二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右上支杆的下端与所述右斜杆部的上部通过第三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右斜支杆和右斜杆部的交叉部位通过第四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右下支杆和第二右下支杆的下端通过第五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右下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右斜杆部的下部通过第六右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右下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右斜支杆的下端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霏霏傅贵华郭献忠郭莉鸿张水参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