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531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管身、扩散应力管以及针座,其中:所述头端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和所述管身之间设有显影环;所述管身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编织加强层、编织层以及内衬层;以及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的固定连接,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同时导管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这样能保证远端的柔顺性和形状保持性能,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迂曲病变血管。

A New Type of Microcathet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microcatheter, which is a tubular structure, including a head end, a tube body, a diffusion stress tube and a needle seat arranged sequentially from the distal end to the proximal end. The head end is doped with a shadow material, and a development ring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head end and the tube body. The tube body comprises an outer layer, a braided reinforcing layer, a braided layer and an inner lining layer in turn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tube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needle seat, and the diffusion stress tube is sleeved at the connecting part of the tube body proximal end and the needle seat. The new microcatheter of the invention has strong push performance, bending resistance and tracking performance, while the catheter gradually hardens from the distal end to the proximal end, so as to ensure the flexibility and shape retention performance of the distal end, and ensure that the microcatheter accurately reaches the lesion site of the patient and passes through the tortuous lesion vessels dur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微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导管,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微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患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大概有220万。临床上,针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者血管夹层的血管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时,为了提高导丝的穿越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首先微导管为导丝在微小的血管内提供额外的支撑力,并且两者交替前行,大大提高了导丝穿越闭塞病变的能力。在导丝完成穿越病变位置后,还需要确认导丝处于血管真腔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治疗操作,比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手段。向血管远端注射造影剂通过影像学评估导丝是否处于血管真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微导管从体外推送到病变位置,这就要求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等,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病变血管,而不伤害健康的血管,同时便于导丝穿过及撤出。现有的微导管,普遍都不能同时满足导管尺寸小,又满足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优良,这样增加了导丝穿越闭塞病变的难度,同时增大了对医者的操作要求,延长导管在病人的体内时间,对患者的身体影响加大。CN107376101A描述了一种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微导管,该微导管包括:管座、扩散应力管、管身和头端;扩散应力管套套在管座与管身连接处的外部,并通过倒扣的方式与管座固定在一起;管身包括内衬层、加强层和外套层;加强层包括编织段、搭接段和螺旋段,其中编织段靠近管座,螺旋段靠近头端,搭接段位于编织段和螺旋段之间;螺旋段采用单根螺旋丝制成螺旋弹簧的结构,该专利表述的微导管头端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同时头端具有良好的形状保持能力,但是,推送性性能较差,因为近端只有的一层编织层加强,如果想提高推送性能就得增大导管的壁厚,这样会增大导管的尺寸,增大导管尺寸会增大通过迂曲血管的难度,同时增加手术的风险和难度。US7507229B2描述了一种用于伸入人体的深处的多层导管,包括内衬层、编织层和外护套。导管提供穿过血管系统所需的高度柔顺性和高的强度。外护套层由7种逐渐变硬的聚合物材料组成,中间编织层的编织密度只有一次变化,不能实现微导管的硬度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过程。综上,现有的微导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微导管很难兼备好的尺寸和好的物理性能;微导管不能保证从导管管身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柔顺性良好,但推送性能不佳,容易打折;头端形状保持能力不佳,无法顺利进入血管分叉部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微导管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有好的尺寸,又有好的物理性能,同时头端又有良好的形状保持能力的新型微导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管身、扩散应力管以及针座,其中:所述头端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和所述管身之间设有显影环;所述管身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编织加强层、编织层以及内衬层;以及所述管身的近端与所述针座固定连接,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的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进一步地,所述头端的外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进一步地,所述头端的材质为软质聚酰胺或软质聚氨酯。进一步地,所述显影性物料为钨粉或硫酸钡或三氧化二铋或次碳酸铋或钨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进一步地,所述头端的近端端面搭焊在编织层上,且所述管身远端的所述编织层和内衬层伸出所述管身。进一步地,所述显影环嵌设于所述头端内,且所述显影环完全包覆所述编织层的远端端面。进一步地,所述显影环的材质为铂铱合金或黄金或铂。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008-0.02mm。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层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层的内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所述内衬层远端的内径为0.41-0.45mm,所述内衬层近端的内径为0.48-0.53mm。进一步地,所述编织层由不锈钢编织丝或镍钛编织丝双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为圆丝或扁丝或椭圆丝。进一步地,所述编织层的编织线数为16-32股,所述编织层的编织密度PPI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小,所述编织层远端的编织密度PPI为220-280,所述编织层近端的编织密度PPI为50-100。进一步地,所述编织加强层设于所述管身的近端,所述编织加强层的长度为800-1100mm。进一步地,所述编织加强层由不锈钢编织丝或镍钛编织丝双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加强层的编织线数为20-36股,所述编织加强层内水平设置有若干编织加强丝10。进一步地,所述扩散应力管的近端面通过卡扣与所述针座的远端面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套层的硬度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所述外套层的硬度的变化范围为30-71D。进一步地,所述外套层由多种硬度不同的聚酰胺、聚氨酯以及聚烯烃材料构成;进一步地,所述外套层的外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所述外套层远端的外径为0.05-0.066mm,所述外套层4近端的内径为0.81-0.92mm。进一步地,所述外套层的外表面上涂覆有亲水涂层。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同时导管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能保证远端的柔顺性和形状保持性能,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迂曲病变血管。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微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新型微导管的编织结构示意图;图3为新型微导管管身和头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新型微导管的编织层编织结构示意图;图5为新型微导管中A-A截面的剖面图;图6为新型微导管中编织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图7为新型微导管中编织加强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图8为新型微导管中B-B截面的剖面图;图9为新型微导管中外套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新型微导管中头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新型微导管进入血管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各附图标记为:1-头端,2-管身,3-针座,4-外套层,5-内衬层,6-编织层,7-编织加强层,8-扩散应力管,9-显影环,10-编织加强丝,11塔台凸起,12-塔台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范围。如图1-1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1、管身2、扩散应力管8以及针座3,其中:头端1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头端1和管身2之间设有显影环9;管身2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4、编织加强层7、编织层6以及内衬层5;以及管身2的近端与针座3固定连接,管身2近端与针座3的连接处套设有扩散应力管8。本实施例的一方面,如图1-3,9-11所示,头端1的外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头端1采用流线型设计,保证微导管的头端伸入人体血管顺畅。本实施例的一方面,头端1的材质为软质聚酰胺或软质聚氨酯,优选为聚醚嵌段聚酰胺,聚醚嵌段聚酰胺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具备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聚醚嵌段聚酰胺为最轻的工程热塑性弹性体,在反复形变下没有机械性能的损失,并且抗疲劳,同时聚醚嵌段聚酰胺为具有精确的尺寸稳定性,保证微导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尺寸不变,聚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1)、管身(2)、扩散应力管(8)以及针座(3),其中:所述头端(1)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1)和所述管身(2)之间设有显影环(9);所述管身(2)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4)、编织加强层(7)、编织层(6)以及内衬层(5);以及所述管身(2)的近端与所述针座(3)固定连接,所述管身(2)近端与所述针座(3)的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8)。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9 CN 20181155687541.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1)、管身(2)、扩散应力管(8)以及针座(3),其中:所述头端(1)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1)和所述管身(2)之间设有显影环(9);所述管身(2)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4)、编织加强层(7)、编织层(6)以及内衬层(5);以及所述管身(2)的近端与所述针座(3)固定连接,所述管身(2)近端与所述针座(3)的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外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材质为软质聚酰胺或软质聚氨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性物料为钨粉或硫酸钡或三氧化二铋或次碳酸铋或钨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近端端面搭焊在编织层(6)上,且所述管身(2)远端的所述编织层(6)和内衬层(5)伸出所述管身(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9)嵌设于所述头端(1)内,且所述显影环(9)完全包覆所述编织层(6)的远端端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9)的材质为铂铱合金或黄金或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厚度为0.008-0.02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内径从远端至近端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钲王平肖建平向东东于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