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1383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9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包括外导管、内导芯,所述外导管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其包括主管腔、球囊管腔、ECMO接口,在主管腔较大直径一端的侧边设有分叉开口,分叉开口与球囊管腔连通,ECMO接口与主管腔连通,ECMO接口连接ECMO管路,分叉开口用于放置降主动脉阻断球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器官捐献者中,仅单侧置管就可以完成ECMO器官保护和降主动脉血流阻断,最大程度降低了捐献者的身体损伤,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缩短了置管时间,提高了捐献器官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各类疾病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器官供体面临严重短缺的矛盾,当前心死亡器官捐献供体重新引起重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可显著扩大供体池,但由于心死亡患者往往处于疾病终末期,在心脏功能逐步衰竭、停跳的过程中,重要脏器的功能严重受损,使得捐献器官质量下降,甚至无法使用,不但增加了医疗风险,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捐献器官资源。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体外循环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的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实际医疗工作中,对有意捐献器官的危重患者,在心死亡即刻采用股动静脉分别置管建立体外循环,为内脏器官提供稳定的自体氧合血液进行灌注,提高移植器官的质量。临床操作中,需要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放置降主动脉阻断球囊,阻断ECMO循环与捐献者心脏间血流的相互作用,增加操作时间和难度,也增加了捐献者的损伤(图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器官移植人群不断增加,而器官来源非常有限,ECMO技术为有效保护和使用现有的捐献器官资源提供了新的手段,但目前还没有专门设计用于器官捐献的动脉灌注导管现有技术公开了多种双腔/多腔导管,如中国专利201420085011X公开了一种三腔双球囊动脉灌注管路,包括长条状的动脉灌注管路管体,动脉灌注管路始端为锥形连接口,动脉灌注管路管体末端封闭,动脉灌注管路管体末端固定安装有可膨胀或收缩的第一球囊,第一球囊连接第一球囊注水管路,动脉灌注管路管体尾部固定安装有可膨胀或收缩的第二球囊,第二球囊连接第二球囊灌注水管路,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之间的动脉灌注管路管体连接灌注液管路、并且设有灌注测控,第一球囊注水管路通过第一球囊阀连接第一球囊接口,第二球囊注水管路通过第二球囊阀连接第二球囊接口,其只需要将气囊膨胀即可起 到阻断腹主动脉上下端血流的作用。中国专利2009200956414公开了一种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包括管头远端,管头近端与球囊和双腔管相连接,双腔管远端外表面,球囊两侧边正下方安装两个显影材料标记,球囊近端与双腔管外层连接,双腔管小孔径腔管与手柄出口连接,双腔管远端小孔径腔管表面具有小孔,使球囊扩张和收缩更加自如。而关于本技术的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包括外导管、内导芯,所述外导管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其包括主管腔、球囊管腔、ECMO接口;所述主管腔呈不等径,主管腔大直径一端的侧边设有分叉开口,分叉开口与球囊管腔连通,ECMO接口与主管腔连通;所述内导芯主体的外径略小于外导管的外径,内导芯与外导管插接,内导芯无缝填塞主管腔,在内导芯的一端设有针尖,内导芯的另一端设有手柄。优选地,所述在内导芯的表面设有凹槽,凹槽与球囊管腔吻合。优选地,所述手柄与ECMO接口的接触面为圆形,手柄的直径大于ECMO接口的直径。优选地,所述外导管外表面设有环形突出,环形突出的个数可以为2-5个。优选地,所述球囊管腔直径为3-5mm;所述球囊管腔直径为1-2cm。所述球囊管腔可位于主管腔的内表面,所述球囊管腔也可位于主管腔管壁内;优选地,球囊管腔位于主管腔管壁内。优选地,所述外导管和内导芯由PVC材料制成;所述针尖和手柄由轻质合金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器官捐献者中,仅单侧置管就可以完成ECMO器官保护和降主动脉血流阻断,最大程度降低了捐献者的身体损伤,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缩短了置管时间,提高了捐献器官的质量。附图说明附图1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DCD器官保护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A-A剖面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外导管(图4A)、内导芯结构示意图(图4B)。附图5为本技术的主管腔与球囊管腔另一种情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外导管 2.内导芯3.主管腔 4.ECMO接口5.球囊管腔 6.分叉开口7.针尖 8.手柄9.凹槽 10.环形突出。实施例1请参照图2-4,图2为本技术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外导管、内导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左侧为外导管1(图4A),图4中右侧为内导芯2(图4B)。所述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包括外导管1和内导芯2;所述外导管1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由PVC材料制成,外导管1包括主管腔3、球囊管腔5、ECMO接口4;所述主管腔1呈不等径的圆形,主管腔1的直径为1-2cm,在主管腔3的大直径一端侧边设有分叉开口6,其中ECMO接口4与主管腔连通,分叉开口6与球囊管腔5连通,球囊管腔的直径为3-5mm。所述内导芯2主体的外径略小于外导管1的外径,内导芯2的外表面设有凹槽9,凹槽9与球囊管腔5吻合,所述内导芯2可与外导管1插接,插接时,内导芯2的外表面与主管腔3及球囊管腔5的外管壁相匹配,内导芯2无缝填塞主管腔3;在所述内导芯2的一端设有针尖7,另一端设有手柄8,针尖7及手柄8由轻质合金材料制成。置管时,将内导芯2 插入外导管1中,内导芯2支撑外导管1,通过内导芯2头端针尖7将外导管2的头端置入动脉,ECMO接口4连接ECMO管路,分叉开口6用于放置降主动脉阻断球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当内导芯2与外导管1插接时,手柄8与ECMO接口4的接触面为圆形,手柄8的直径大于ECMO接口4的直径。所述外导管1外表面设有环形突出10,环形突出10的个数可以是2-5个。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球囊管腔5可位于主管腔3的内表面(图2),此时内导芯2的外表面设有凹槽9,凹槽9与球囊管腔5吻合。所述球囊管腔5也可位于主管腔3的管壁内(图5),此时内导芯2的外表面可无需设置凹槽9。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所述外导管1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其中ECMO接口4与主管腔连通,分叉开口6与球囊管腔5连通,ECMO接口4连接ECMO管路,分叉开口6用于放置降主动脉阻断球囊,该结构设计使得仅单侧置管就可以完成ECMO器官保护和降主动脉血流阻断,最大程度降低了捐献者的身体损伤,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缩短了置管时间,提高了捐献器官的质量。实施例中,所述内导芯2的外表面设有凹槽9,凹槽9与球囊管腔5吻合,插接时,内导芯2可无缝填塞主管腔3,防止插管过程中正常组织嵌入主管腔3中。所述外导管1由PVC材料制成,针尖7及手柄8由轻质合金材料制成,该设计使得本技术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整体质量较轻,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包括外导管(1)、内导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其包括主管腔(3)、球囊管腔(5)、ECMO接口(4);所述主管腔(3)呈不等径,主管腔(3)大直径一端的侧边设有分叉开口(6),分叉开口(6)与球囊管腔(5)连通,ECMO接口(4)与主管腔(3)连通;所述内导芯(2)主体的外径略小于外导管(1)的外径,内导芯(2)与外导管(1)插接,内导芯(2)无缝填塞主管腔(3),在内导芯(2)的一端设有针尖(7),内导芯(2)的另一端设有手柄(8);所述在内导芯(2)的表面设有凹槽(9),凹槽(9)与球囊管腔(5)吻合;所述手柄(8)与ECMO接口(4)的接触面为圆形,手柄(8)的直径大于ECMO接口(4)的直径;所述外导管(1)外表面设有环形突出(10);所述球囊管腔(5)直径为3‑5mm;所述球囊管腔(5)直径为1‑2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器官保护的双腔动脉灌注导管,包括外导管(1)、内导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为带有分叉开口的双腔管,其包括主管腔(3)、球囊管腔(5)、ECMO接口(4);所述主管腔(3)呈不等径,主管腔(3)大直径一端的侧边设有分叉开口(6),分叉开口(6)与球囊管腔(5)连通,ECMO接口(4)与主管腔(3)连通;所述内导芯(2)主体的外径略小于外导管(1)的外径,内导芯(2)与外导管(1)插接,内导芯(2)无缝填塞主管腔(3),在内导芯(2)的一端设有针尖(7),内导芯(2)的另一端设有手柄(8);所述在内导芯(2)的表面设有凹槽(9),凹槽(9)与球囊管腔(5)吻合;所述手柄(8)与ECMO接口(4)的接触面为圆形,手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鸣黄俊峰何义舟吴威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