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桥抗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138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桥抗风结构,其包括加强桁架,所述加强桁架设置在桥面上,并对最大悬臂端进行加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大桥抗风结构能够有效的抵抗横风和和竖风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并能有效抑制抖振;同时本结构可靠性高且方便安装以及后续的拆卸。

A Wind-Resistant Structure of Bridg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wind-resistant structure of a bridge, which comprises a reinforced truss, the reinforced truss is arranged on the bridge deck, and the maximum cantilever end is reinforced. The wind-resistant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influence of cross wind and vertical win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and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buffe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is convenient for installation and subsequent dis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桥抗风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技术,具体涉及桥梁的抗风结构。
技术介绍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的一种,桥梁的风害事故屡见不鲜。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受风的自然特性,结构的外形,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风绕过一般为非流线型作用截面的桥梁结构时,会产生旋涡和流动的分离,形成复杂的空气作用力。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大时,结构保持静止不动,这种空气力的作用只相当于静力作用。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小时,结构振动受到激发,这时空气力的作用不仅具有静力作用,而且具有动力作用。台风作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为保证桥梁施工状态的抗风安全,对主桥结构开展抗风性能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现有的桥梁抗风结构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以及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桥梁抗风方案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桥梁抗风方案。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桥抗风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桥抗风结构,包括加强桁架,所述加强桁架设置在桥面上,并对最大悬臂端进行加固。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桁架为桥梁上的挂篮孔作为锚固点。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桁架包括两组上弦杆、两组下弦杆、若干腹杆、若干上横撑、若干下横撑以及若干横斜撑,所述两组下弦杆水平分布,两组上弦杆垂直分布在两组下弦杆上部,第一组上弦杆与第一组下弦杆之间分布有若干的腹杆,第二组上弦杆与第二组下弦杆之间分布有若干的腹杆,第一组上弦杆与第二组上弦杆之间设置若干的上横撑,第一组下弦杆与第二组下弦杆之间对应上横撑设置若干的下横撑,每个上横撑与下横撑之间设置有横斜撑。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的腹杆呈连续倒“V”形分布。进一步的,每根腹杆呈45°分布。进一步的,所述横斜撑呈40-60°分布。进一步的,所述下弦杆和上弦杆由工字形槽钢构成。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桁架上还设置由若干的锚固结构,若干的锚固结构固定连接加强桁架和桥面。进一步的,所述锚固结构包括枕梁、压板以及固定螺栓,所述枕梁设置在下弦杆下方,所述压板相对于枕梁垂直设置在下弦杆上方,压板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螺栓与桥面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桥抗风结构能够有效的抵抗横风和和竖风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并能有效抑制抖振;同时本结构可靠性高且方便安装以及后续的拆卸。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加强桁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加强桁架的立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腹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横斜撑与上横撑和下横撑之间的连接配合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加强桁架桥面布置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加强桁架桥面布置立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本实例以某大桥为例,该大桥采用85+160+85m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边中跨比0.53,平面位于A=729.383m左偏缓和曲线R=1900m左偏圆曲线上,纵断面位于R=11000m的竖曲线上,墩台均采用径向布置。箱梁为变截面连续箱梁,箱梁根部梁高9.5m,跨中和端部梁高3.5m,梁高按1.8次抛物线变化;横断面为单箱室直腹板箱梁,箱梁顶板宽16.05m,底板宽8.75m,挑臂长度3.65m;0号块顶、底板厚度分别为50cm和130cm,腹板厚100cm;其它梁段顶板厚30cm,底板厚度从根部110cm按1.8次抛物线变化至跨中32cm,1号块至11号块腹板厚80cm,14号块至24号块腹板厚60cm,12~13号块为过渡段。全桥除在墩顶0号块设两道厚180cm的横隔板、边跨现浇段梁端设厚150cm的端横梁和中跨合龙段设一道厚50cm的横隔板外,其余部位均不设。主梁横坡由腹高度调整,底板保持水平,主梁处于R=4200左偏圆曲线上,左右幅桥面横坡均向左,设置3%的横坡。该主桥结构最大悬臂状态时,所受到的横风和和竖风将对主桥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由此,为保证施工状态的抗风安全,需要在主桥结构中设置抗风结构。据此,本实例针对上述结构的桥梁,采用桁架结构形式对最大悬臂端进行加固,通过增大结构整体刚度,来抵抗横风和和竖风对结构的影响,并能有效抑制抖振,并巧妙利用桥梁上原有的挂篮孔作为锚固点,方便安装以及后续的拆卸。参见图1和图2,本实例中的加强桁架100主要由第一上弦杆110、第二上弦杆120、第一下弦杆130、第二下弦杆140、若干腹杆150、若干上横撑160、若干下横撑170以及若干横斜撑180相互配合构成。其中,第一上弦杆110与第二上弦杆120结构相同,第一下弦杆130与第二下弦杆140结构,第一上弦杆110与第二上弦杆120的长度小于第一下弦杆130与第二下弦杆140的长度。第一上弦杆110同轴垂直设置在第一下弦杆130上方,同时在两者之间设置若干的腹杆150,由若干的腹杆150来支撑连接第一上弦杆110和第一下弦杆130,构成等腰梯形的框架结构。参见图3,其所示为本实例中腹杆150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腹杆150主要由斜向连接杆151以及设置在斜向连接杆151两端的连接板152、153,两连接板152、153分别呈水平状态设置在斜向连接杆151的两端,同时每个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的连接孔,用于与弦杆固定连接。同时为了保证斜向连接杆151的连接和支撑强度,斜向连接杆151优选40°-60°的斜角。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第一上弦杆110和第一下弦杆130之间的稳固性和可靠性,两者之间的若干腹杆150采用连续倒“V”形分布。作为举例,图示实例中,在第一上弦杆110和第一下弦杆130之间设置10根腹杆150,这10根腹杆150在沿第一下弦杆130的长度方向(或沿第一上弦杆1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根腹杆与第一下弦杆130之间呈45°设置,并且上端固定连接第一上弦杆110的顶端,下端固定连接第一下弦杆130的顶端;第二腹杆与第一下弦杆130之间呈135°设置,上端固定连接第一上弦杆110,并与第一根腹杆的上端相邻,下端固定连接第一下弦杆130,由此与第一根腹杆形成倒“V”形;第三腹杆与第一下弦杆130之间呈45°设置,上端固定连接第一上弦杆110,下端固定连接第一下弦杆130,并与第二腹杆的下端相邻;第四腹杆与第一下弦杆130之间呈135°设置,上端固定连接第一上弦杆110,并与第三根腹杆的上端相邻,下端固定连接第一下弦杆130,由此与第三根腹杆形成倒“V”形;据此依次设置其他腹杆,直至最后一根腹杆的上端与第一上弦杆110的末端固定连接,上端与第一下弦杆130的下端固定连接。由此设置的腹杆连接第一上弦杆110和第一下弦杆130,构成等腰梯形的框架结构;同时若干腹杆通过45°夹角和135°夹角之间的依次交替设置形成的连续倒“V”形分布结构,能够使得整个等腰梯形的框架结构强度达到最大。根据上述相同设置方案,第二上弦杆120同轴垂直设置在第二下弦杆140上方,同时在两者之间设置若干的腹杆150,由若干的腹杆150来支撑连接第二上弦杆120和第二下弦杆140,构成高强度的等腰梯形的框架结构。根据上述方案构成的两组等腰梯形的框架结构之间相对水平设置,同时在第一上弦杆110与第二上弦杆120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桥抗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桁架,所述加强桁架设置在桥面上,并对最大悬臂端进行加固。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桥抗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桁架,所述加强桁架设置在桥面上,并对最大悬臂端进行加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桥抗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桁架为桥梁上的挂篮孔作为锚固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桥抗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桁架包括两组上弦杆、两组下弦杆、若干腹杆、若干上横撑、若干下横撑以及若干横斜撑,所述两组下弦杆水平分布,两组上弦杆垂直分布在两组下弦杆上部,第一组上弦杆与第一组下弦杆之间分布有若干的腹杆,第二组上弦杆与第二组下弦杆之间分布有若干的腹杆,第一组上弦杆与第二组上弦杆之间设置若干的上横撑,第一组下弦杆与第二组下弦杆之间对应上横撑设置若干的下横撑,每个上横撑与下横撑之间设置有横斜撑。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荣华王斌戴付明倪寅陈雷王伟平王洪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