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辐射型隔热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961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阻辐射型隔热条,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隔热条和下隔热条,上隔热条与下隔热条之间垂直连接一隔断,上述隔断两侧的表面是光滑明亮的表面,该表面称为阻辐射层,阻辐射层可以是抛光面或粘贴的铝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两条隔热条之间加一隔断,并改变隔断表面的发射率或采用低发射率材料的方法,减小了型材腔体内的辐射传热,达到提高型材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在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内的隔热条。
技术介绍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促进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为了降低建筑能耗,我国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 建筑节能50%的目标,进一步提高门窗幕墙的保温隔热性能成为有待攻关的技术难题,断桥 铝合金门窗型材被列入节能门窗重点开发和推广的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断桥铝合金门窗幕 墙型材的保温隔热性能,公知的隔热型材的隔热方法是在采用隔热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隔热条长度来到达保温隔热的目的,现在还有一部分新型隔热条则在上下隔热条之间采用橡 胶或尼龙隔断来分隔腔体,达到多腔的目的,改变型材腔体内的对流模式。因此,传统的增 加隔热条长度或利用密封条的方法效果有限, 一直不能很有效的提高保温隔热效果。物质的发射率或称黑度是物体辐射系数与黑体辐射系数之比。用算式表达为C/Cb= e式中的e为物体的发射率(黑度)。黑体的发射率(黑度)为l,其他物体发射率(黑度 )均小于l。长期以来,业内的技术人员一直认为对流传热是型材腔体的主导传热方式,均 忽略了型材辐射传热的方面,没有想到发射率对型材的重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隔热条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阻辐射型隔热条,要解决进一步提高 门窗幕墙、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保温隔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阻辐射型隔热条,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隔热条和下隔热条,上隔热条与下隔热条之间垂直连接一隔断,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断两侧的表面是光滑明亮的表面,该表面称为阻辐射层。上述上隔热条的下表面和下隔热条的上表面均开有槽口,隔断两端分别嵌入上述两者的 槽口内连接或粘接。上述阻辐射层可以是抛光面或粘贴的铝箔。上述隔断的材料可以是抛光的铝片或表面粘贴铝箔的金属板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走出了门窗型材仅注重传导和对流换热的误区,首先提出辐射传热是型材腔体的主导换热方式之一,作出了减小型材辐射传热的技术方案,进 一步显著提高了门窗幕墙、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的保温隔热效果。本技术利用降低隔热条表面发射率的方法,主要通过减小型材腔体内的辐射传热, 达到提高型材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这与传统单纯利用增加隔热条长度或利用密封条来分隔 型材腔体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本技术是在两条隔热条之间加一隔断,并通过改变隔断 表面的发射率或采用低发射率材料的方法,减小了型材腔体内的辐射传热,达到提高型材保 温隔热性能的目的。与传统技术相对比,本技术型材隔热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技术通过研究表明,辐射传热是型材腔体的主导传热方式之一,所以传统的增加 隔热条长度或利用密封条的方法效果有限,如更进一步提高型材隔热能力,需要采用新思路 和新技术。本技术用正交试验设计证明了技术效果本技术对影响型材热工性能的诸多指标进行分类,下文简称因素,同时对每个因素 区别不同的状态,下文简称水平。因素中一部分是定量指标,如隔热条的隔热性能(用隔热 条长度替代)、铝材表面发射率和铝材导热系数,见表l; 一部分因素不能用数量来表示, 称为定性指标,如密封条的布置和型材腔体的分布。对于定量指标,设计了9个试件,组成一个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模式,研究三种因素 对型材传热系数的影响(表2)。表l<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表2<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注e表面发射率,入[W/m 幻铝材导热系数,d (mm)隔热条长度,K (W/m」^lT 型材传热系数。试验条件用therm5.0进行热工模拟计算,边界条件取室内空气温度20 °C;室外 空气温度0 °C;内表面换热系数3.6 W/m2 K;外表面换热系数20.0 W/m2 K (注此边界条件是通过软件模拟计算与试验室比对试验所确定,为我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 验测评的模拟计算采用)。表2中的基本参数相对应的材料见表3 。表3<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注导热系数为90W/(m'K)的铝(合金)为自定义材料,目前不存在这类产品。 正交试验模拟计算结果影响效应型材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的传热系、极差数见表2、图4。 从图4和表上的极差可以看出,因素的主次为铝表面发射率一隔热条长度一铝材导热系数主一次因此从试验的结果来看铝材的发射率对型材的传热系数有很大的影响,当铝材的发射率 从O. 9下降到0. 2时,带来的型材传热系数的提高优于隔热条的长度从17. 5mm变化到32. 5mm。型材的发射率、隔热条的长度断桥铝(合金)型材的影响效应显著,型材的导热系数对 断桥铝(合金)型材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本技术能使型材的传热系数,在原基础上再下降7 8%左右,见表4。比采用在上 下隔热条之间采用橡胶或尼龙隔断来分隔腔体、改变型材腔体内的对流模式的方法,传热系 数也能再下降3%左右。表4<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其中,S65为型材的型号。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l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正交试验模拟计算结果示意图。附图标记l一上隔热条、2 —下隔热条、3 —隔断、4一阻辐射层、5 —室外侧型材、6 — 室内侧型材。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见图l所示,这种阻辐射型隔热条,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隔热条l和下隔热条 2,上隔热条1和下隔热条2为橡胶或尼龙66。上隔热条1与下隔热条2之间垂直连接一隔断3, 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断两侧的表面是光滑明亮的表面,该表面称为阻辐射层4。上述上隔热条1的下表面和下隔热条2的上表面均开有槽口,隔断3两端分别嵌入上述两 者的槽口内连接或粘接。上述隔断的材料可采用低发射率(黑度)材料,如抛光的铝片(厚2mm左右);也可采 用表面粘贴铝箔的其它材料的面板等,比如表面粘贴铝箔的金属板片。上述隔断的阻辐射层 可以是抛光面或粘贴的铝箔,其表面发射率一般为0.04。阻辐射层也可以只设在隔断的一侧 表面。实施例二参见图2,其上隔热条1和下隔热条2的形状与实施例一不同。 参见图3,本技术安装在室外侧型材5和室内侧型材6之间,由隔断3分隔空腔,减小 腔体内辐射换热。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阻辐射型隔热条,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隔热条(1)和下隔热条(2),上隔热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辐射型隔热条,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隔热条(1)和下隔热条(2),上隔热条(1)与下隔热条(2)之间垂直连接一隔断(3),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断两侧的表面至少有一侧表面是光滑明亮的表面,该表面称为阻辐射层(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勇王洪涛杨晓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